国有史书,记国家之大事,供后人参阅借鉴;方有方志,载一地之史迹,为当地人奋发向上之源本;族有族谱,录一姓之私事,遗后人知其支派,明其长幼,以恢宏祖宗之美德。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中华民族乃炎黄子孙,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炎帝,上古时姜姓部族之首,号烈山氏,即神农氏。史书载,少典娶有蟜氏之女,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以水为姓曰姜。由于历史的长期衍变,炎帝的许多子孙已易为他姓(古人常以封地为姓)。到公元前21-22世纪,炎帝的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吕国,赐姓姜,以续炎帝之香火。
到公元前11世纪,始祖姜尚(字子牙,封地吕国,故又称吕尚)史称太公,因助周武王灭殷商有功,封太师、尚父。其子丁公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自此姜氏子孙袭齐君29世,达700余年。因太公居于渭水之滨,故后人立姜氏祠堂为“渭水堂”。
姜氏宗族经过长期派衍,随历史变更而迁徙,华夏各地乃至海内外均有姜姓支派。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四川、贵州、福建、浙江、江西、黑龙江、台湾乃至越南等地都有姜姓族人。
东汉隐士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称著于世,广戚(江苏沛县东广戚乡)人。乃吾邑姜氏之远祖也。
我族家世句容派衍,其支分于浙,存宗于沛,堂号“渭水”。
元至正十五年(1355),达谷真屯兵于沭,建南营、浮营、黄军营三城,不久,始祖彦清公偕弟彦洪公于元末避乱来沭,一居黄军营(今前巷),一居十字桥,迄今已近七百年。子孙繁衍累世,析分散居四方。六世祖西渠(杲)公始创沭谱(宗派图)。清顺治十三年,七世祖永龄公、永誉公、八世祖文星公始修沭谱。至此支明系立,井然不紊。嘉庆九年,十一世祖阜瞻公率族众再修之。清光绪十年,十五世祖勋(号菊轩)与其族叔凤来,族弟履煊,族侄士佳、兆璜等,共十五人三修之。民国七年十六世祖国元公、十九世祖若升公等分行钱家集、塘沟、八堰庙、十字桥等处逐户登记,四修族谱。此谱距今已八十余年,其间天灾、人祸、外侮内乱、政治更迭,以致族人流离失所、繁衍迁徙。而谱亦漫漶散佚,所存寥寥。且丁增户移,名讳相重,取字紊乱,长幼不分,更有甚者,世序颠倒尚且不知。族人痛心疾首。
民国以降,日寇入侵,战乱、灾荒频仍,我姜氏与国人同仇敌忾,奋起保家卫国,不少人流血牺牲,名垂史册;而今经济建设中,或庙堂、或江湖、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更是人才辈出,对国家对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是故,族人更深望族谱早日修续,以使渭水姜氏水源木本永存,亲疏尊卑分明;贤人业绩千秋不没,烈士英名万古留芳。供族人深深以志,子孙时时砥砺。
一九九四年,族中多人发起续修族谱。经广泛联络,尤以族祖铁宝公(三修族谱菊轩公之后)不懈于斯。亚军公欣然取出珍藏数十年之三修、四修旧谱以供参阅。铁宝公、铁龙公及文超公等族人不辞辛劳,废寝忘食,或骑车、或步行,跑遍全县三十几乡镇。沿支寻迹、登记入册。县内凡有我姓者,均逐户考究,按支系辑入。由亚谦公执笔历时二年,收集整理编辑;亚平公(三修谱兆璜祖五世孙)又历时一年余,以其电脑整理打印校正修改定稿。
族谱修订期间,所到之处均得族人热心关注,鼎力支持。许多人主动带路,帮助查根究源,许多户热心款待。不少人自动捐资,住台湾省的亚柏、亚恺、亚竹公多次来信关心修谱进度,提出诸多好建议,并主动出资1200美元镶助。由是观之,谱之所成,非数人之功,乃诸多因素之融合,族众同心协力之结晶。谨向有功于是谱者深谢!
2002年5月初,重新召开五县(沭阳泗阳涟水洪泽淮阴)七十余人的代表大会,组成五修族谱理事会和顾问委员会,推选理事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顾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在理事会和顾委会的关注和支持下,工作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修谱者之志,旨在传承文明,发扬传统,敦宗睦族,使之疏弗疏,亲越亲,互通信息,强弱互济,以达族兴民富国强之愿也。
本次续修族谱原则有几。其一,以此启迪后人毋忘根本,若于祖父伯叔名下,偶有闻,当以其平生所为事迹,懿行隐德,录以垂训,非图市美于己。礼云:“其先祖无美而称之者,是诬也。有美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懿烈在前,当不惮阐扬昭揭。其二,重理家训,以遗族人,期以整体素质之提高,为华夏昌盛作更大贡献。其三,族中妇女,凡知其名者,尽可书名,以示男女平等之新风尚。其四,养子、赘婿及其子女,凡以姜姓者,尽为姜氏子孙;无子有女者,一以女儿入谱,其子女仍以姜姓者,续于后,以继血统。盖不得歧视。其五,各支派均注住址,以利族人查找。
从二十世起到三十五世之“亚修祖德,爱育为式,萃荣展瑞,乃超又洁”,为四修族谱所选定之排班用字。今再续十六字“守法延福,传宗继业。仁安礼茂,功达天泽。”为三十六世到五十一世之排班用字,今后新生儿取名务必按以上所定之排班用字,并使其牢记多少世系。切不可乱用字讳,以致辈份紊乱,长幼难分。
今谱业既竣,幸余等不负族人之厚望矣!然终因族大人众,虽历经多年采访、屡次校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谨敬鉴谅。愚等尚冀后来之贤者,每三、五十年,踵此重修,俾我渭水家声久远,姜门世泽绵长。付梓之前,寥寥数语以为序。
公元2002年仲冬 沭阳姜氏族谱五修理事会
二十世孙亚平、亚谦谨识
十八世孙 铁宝 十九世孙 维柱 校
中华民族乃炎黄子孙,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炎帝,上古时姜姓部族之首,号烈山氏,即神农氏。史书载,少典娶有蟜氏之女,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以水为姓曰姜。由于历史的长期衍变,炎帝的许多子孙已易为他姓(古人常以封地为姓)。到公元前21-22世纪,炎帝的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吕国,赐姓姜,以续炎帝之香火。
到公元前11世纪,始祖姜尚(字子牙,封地吕国,故又称吕尚)史称太公,因助周武王灭殷商有功,封太师、尚父。其子丁公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自此姜氏子孙袭齐君29世,达700余年。因太公居于渭水之滨,故后人立姜氏祠堂为“渭水堂”。
姜氏宗族经过长期派衍,随历史变更而迁徙,华夏各地乃至海内外均有姜姓支派。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四川、贵州、福建、浙江、江西、黑龙江、台湾乃至越南等地都有姜姓族人。
东汉隐士姜肱,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称著于世,广戚(江苏沛县东广戚乡)人。乃吾邑姜氏之远祖也。
我族家世句容派衍,其支分于浙,存宗于沛,堂号“渭水”。
元至正十五年(1355),达谷真屯兵于沭,建南营、浮营、黄军营三城,不久,始祖彦清公偕弟彦洪公于元末避乱来沭,一居黄军营(今前巷),一居十字桥,迄今已近七百年。子孙繁衍累世,析分散居四方。六世祖西渠(杲)公始创沭谱(宗派图)。清顺治十三年,七世祖永龄公、永誉公、八世祖文星公始修沭谱。至此支明系立,井然不紊。嘉庆九年,十一世祖阜瞻公率族众再修之。清光绪十年,十五世祖勋(号菊轩)与其族叔凤来,族弟履煊,族侄士佳、兆璜等,共十五人三修之。民国七年十六世祖国元公、十九世祖若升公等分行钱家集、塘沟、八堰庙、十字桥等处逐户登记,四修族谱。此谱距今已八十余年,其间天灾、人祸、外侮内乱、政治更迭,以致族人流离失所、繁衍迁徙。而谱亦漫漶散佚,所存寥寥。且丁增户移,名讳相重,取字紊乱,长幼不分,更有甚者,世序颠倒尚且不知。族人痛心疾首。
民国以降,日寇入侵,战乱、灾荒频仍,我姜氏与国人同仇敌忾,奋起保家卫国,不少人流血牺牲,名垂史册;而今经济建设中,或庙堂、或江湖、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更是人才辈出,对国家对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是故,族人更深望族谱早日修续,以使渭水姜氏水源木本永存,亲疏尊卑分明;贤人业绩千秋不没,烈士英名万古留芳。供族人深深以志,子孙时时砥砺。
一九九四年,族中多人发起续修族谱。经广泛联络,尤以族祖铁宝公(三修族谱菊轩公之后)不懈于斯。亚军公欣然取出珍藏数十年之三修、四修旧谱以供参阅。铁宝公、铁龙公及文超公等族人不辞辛劳,废寝忘食,或骑车、或步行,跑遍全县三十几乡镇。沿支寻迹、登记入册。县内凡有我姓者,均逐户考究,按支系辑入。由亚谦公执笔历时二年,收集整理编辑;亚平公(三修谱兆璜祖五世孙)又历时一年余,以其电脑整理打印校正修改定稿。
族谱修订期间,所到之处均得族人热心关注,鼎力支持。许多人主动带路,帮助查根究源,许多户热心款待。不少人自动捐资,住台湾省的亚柏、亚恺、亚竹公多次来信关心修谱进度,提出诸多好建议,并主动出资1200美元镶助。由是观之,谱之所成,非数人之功,乃诸多因素之融合,族众同心协力之结晶。谨向有功于是谱者深谢!
2002年5月初,重新召开五县(沭阳泗阳涟水洪泽淮阴)七十余人的代表大会,组成五修族谱理事会和顾问委员会,推选理事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顾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在理事会和顾委会的关注和支持下,工作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修谱者之志,旨在传承文明,发扬传统,敦宗睦族,使之疏弗疏,亲越亲,互通信息,强弱互济,以达族兴民富国强之愿也。
本次续修族谱原则有几。其一,以此启迪后人毋忘根本,若于祖父伯叔名下,偶有闻,当以其平生所为事迹,懿行隐德,录以垂训,非图市美于己。礼云:“其先祖无美而称之者,是诬也。有美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懿烈在前,当不惮阐扬昭揭。其二,重理家训,以遗族人,期以整体素质之提高,为华夏昌盛作更大贡献。其三,族中妇女,凡知其名者,尽可书名,以示男女平等之新风尚。其四,养子、赘婿及其子女,凡以姜姓者,尽为姜氏子孙;无子有女者,一以女儿入谱,其子女仍以姜姓者,续于后,以继血统。盖不得歧视。其五,各支派均注住址,以利族人查找。
从二十世起到三十五世之“亚修祖德,爱育为式,萃荣展瑞,乃超又洁”,为四修族谱所选定之排班用字。今再续十六字“守法延福,传宗继业。仁安礼茂,功达天泽。”为三十六世到五十一世之排班用字,今后新生儿取名务必按以上所定之排班用字,并使其牢记多少世系。切不可乱用字讳,以致辈份紊乱,长幼难分。
今谱业既竣,幸余等不负族人之厚望矣!然终因族大人众,虽历经多年采访、屡次校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谨敬鉴谅。愚等尚冀后来之贤者,每三、五十年,踵此重修,俾我渭水家声久远,姜门世泽绵长。付梓之前,寥寥数语以为序。
公元2002年仲冬 沭阳姜氏族谱五修理事会
二十世孙亚平、亚谦谨识
十八世孙 铁宝 十九世孙 维柱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