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针对周贵华反对人间佛教的问题。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以来,人间佛教是否在还原佛陀成佛前的人性?
佛陀在29岁那年出家是因为突然发现几宗人间疾苦,这个说法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赋予了佛陀天生的完美性。一个出身好,物质丰富,不知忧虑的青年在偶然间唤醒自己内心里的慈悲,然后顺理成章的走上了成佛的道路,那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释迦牟尼了,对其他人肯定是有心也无力,因为你没有那种天赋和条件。这也许是还原成佛前人性的动机,把佛陀从神改成老师,榜样,让信徒们不再跪在佛像前许愿发财生子,而是心中有佛,学习佛法。
印顺法师重新整理了被埋没千年的阿含经,目的并非作为依据去分辨真经伪经,而是最大程度去还原佛法的原意。这是佛教应现代化的需求而理性化的过程,不然信仰佛教只会是老年人,而且教育程度越低信的人越多。周贵华的批评在于人间佛教会将大乘支解,因为如果将佛教融入科学和理性,必然会去宗教的神秘性,放置道理在信仰至上。一方面,我们说周贵华出于维护大乘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我猜也许他经历过信仰上的危机,比方用科学方法解构大乘,发现会对信仰发生很大的怀疑。所以,他必须维护佛的神性,完美性。
那我们应否还原佛陀的人性?
佛陀在29岁那年出家是因为突然发现几宗人间疾苦,这个说法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赋予了佛陀天生的完美性。一个出身好,物质丰富,不知忧虑的青年在偶然间唤醒自己内心里的慈悲,然后顺理成章的走上了成佛的道路,那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释迦牟尼了,对其他人肯定是有心也无力,因为你没有那种天赋和条件。这也许是还原成佛前人性的动机,把佛陀从神改成老师,榜样,让信徒们不再跪在佛像前许愿发财生子,而是心中有佛,学习佛法。
印顺法师重新整理了被埋没千年的阿含经,目的并非作为依据去分辨真经伪经,而是最大程度去还原佛法的原意。这是佛教应现代化的需求而理性化的过程,不然信仰佛教只会是老年人,而且教育程度越低信的人越多。周贵华的批评在于人间佛教会将大乘支解,因为如果将佛教融入科学和理性,必然会去宗教的神秘性,放置道理在信仰至上。一方面,我们说周贵华出于维护大乘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我猜也许他经历过信仰上的危机,比方用科学方法解构大乘,发现会对信仰发生很大的怀疑。所以,他必须维护佛的神性,完美性。
那我们应否还原佛陀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