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9贴子:43,647
  • 73回复贴,共1
1. 这是针对周贵华反对人间佛教的问题。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以来,人间佛教是否在还原佛陀成佛前的人性?
佛陀在29岁那年出家是因为突然发现几宗人间疾苦,这个说法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赋予了佛陀天生的完美性。一个出身好,物质丰富,不知忧虑的青年在偶然间唤醒自己内心里的慈悲,然后顺理成章的走上了成佛的道路,那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释迦牟尼了,对其他人肯定是有心也无力,因为你没有那种天赋和条件。这也许是还原成佛前人性的动机,把佛陀从神改成老师,榜样,让信徒们不再跪在佛像前许愿发财生子,而是心中有佛,学习佛法。
印顺法师重新整理了被埋没千年的阿含经,目的并非作为依据去分辨真经伪经,而是最大程度去还原佛法的原意。这是佛教应现代化的需求而理性化的过程,不然信仰佛教只会是老年人,而且教育程度越低信的人越多。周贵华的批评在于人间佛教会将大乘支解,因为如果将佛教融入科学和理性,必然会去宗教的神秘性,放置道理在信仰至上。一方面,我们说周贵华出于维护大乘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我猜也许他经历过信仰上的危机,比方用科学方法解构大乘,发现会对信仰发生很大的怀疑。所以,他必须维护佛的神性,完美性。
那我们应否还原佛陀的人性?


1楼2017-01-10 16:21回复
    2. 佛陀为什么要创立比丘(Bhikkhu)阶层,是为了显示完美人性的道路,还是创立普度众生的平台?
    季羡林的“佛教十五题”的第四题谈到提婆达多事件是佛教早期的分裂,是一次被遗忘的路线斗争,而且以释迦牟尼胜出。他提到法显和玄奘的记载中都提到他们在印度不同地方看到提婆达多的追随者的苦行。季羡林的资料来源来自于巴利三藏的记载,提婆达多要求追随者:
    1. 比丘一生要住在丛林中;
    2. 他们要拒绝任何一起进食的邀请,只能乞讨;
    3. 他们只能穿破布拼成的僧袍,不能接受衣物赠予;
    4. 他们只能睡在树下,不能睡在屋檐下;
    5. 他们一生不能碰鱼和肉。
    这次分裂,提婆达多可能带领多达500名比丘离开佛陀,而且大部分是释迦族的。两者的分歧主要就在僧伽的律方面,因为巴利三藏没有记载提婆达多反对佛陀的思想,只是有指控佛陀生活太优越了。
    如果中道本身就是反对绝对化的苦行,那佛陀创立比丘的目的是什么?


    2楼2017-01-10 16:24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 什么是苦?永生是否快乐?
      学者们认为佛陀受到几位哲人的影响,其中一位是Kapila(黄发仙人或瑜伽圣人)。Kapila认为世界由三种元素构成,轻的,重的(不动的),流动变化的,当三种元素是平衡的时候,世界是完全静止的,而我们目前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当一个学生问:“是什么造成了不平衡?“ Kapila回答:”是苦“。也就是Kapila认为生命的出现造成了不平衡,而生命就是苦。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 XXIV观四谛品
      中论认为”苦“是分不清缘起非实有而空,而执着于缘起。也就是说苦是形容词,形容生命一切法中间执着的联系。要注意苦无定性从集生,说明苦也是缘起逻辑的一部分,不然就无法断灭了。
      那到底什么是苦呢,如果不定义苦,反义词快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苦是否生命本身?


      3楼2017-01-10 16:30
      收起回复
        我们学佛要学到精髓,佛一大因缘出世就是渡众生到安稳彼岸,这个彼岸也就是让众生成就佛道,究竟成佛,不再受轮回,受身体,思考,意念,饮食,之苦。有人就说,你还执着彼岸,你说的不对。即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下就是全貌的展现,这样说也正确。我们要承认一切法是建立在我们众生其础之上,如果大家都成就佛道,法也就不能存在。佛讲了四悉檀,世界,人,对治,第一义缔悉檀,从有为的角度看四悉檀也是真实有。所以第一义悉檀也就是安稳彼岸。佛还开示了,三自性性,三无自性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从有为角度看也是真实自性。从破除遍计执和依他起,当然圆成实性也不存在,所以也是三无自性性。所以佛开示一乘佛法,即没有凡夫,也沒有二乘和三乘。一切归一乘所摄,这些都是破除有为的幻像不立,归一空性而言。但对于我们众生虚妄而言,还是有彼岸可度的。彼岸称为智慧,此岸是愚痴。


        IP属地:河北来自iPad6楼2017-01-11 10:16
        收起回复
          1. 这是针对周贵华反对人间佛教的问题。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以来,人间佛教是否在还原佛陀成佛前的人性?
          人间佛教并不在于还原佛陀成佛前的人性。人间佛教是为现实人生服务的,所以佛陀有一名号叫“天人师”,虽然佛陀化度六道,但以人天两道居多,这个记载在《大智度论》卷二中。其实,我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小乘佛法的解脱道是佛教的根基,印顺导师是还原这个佛法的原义。如果修学大乘的人这么理解的确是一种悲剧。佛陀在《华法经》说是为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而来,是度众生成佛的,不只是度众生解脱的。般若缘起空性的思想,悲智双运菩萨道,才是佛陀的本怀,大乘才是根基,小乘是枝末。所以才说华严经是根本F轮,其他一切经是支末F轮。以众生根机未熟,方便说阿含解脱道,根机熟了让他们回小向大,所以才有“沓婆回心”之典故。只是末法时期,众生解脱精神缺失,所以印顺导师不得不提出阿含道的精神,但没有离开过成佛之道。为现实人生服务,亦只是摆脱鬼神化、经忏化的流弊而已。


          IP属地:福建10楼2017-01-11 16:31
          收起回复
            我要纠正一点印顺先生其实并不是以众生根机未熟,方便说阿含解脱道。而是经过深思考究而得出的结论。《分别功德经》说道: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来宝。佛陀当年在树下领悟十二因缘成佛,并非偶然。而是把握了缘起性空的根本而说的,之后的佛第子也无不依此解脱。可见阿含经的重要性。印顺先生对佛法的探讨也是依此展开,可以说阿含是佛法的根本。基本上印顺先生的每本著作都离不开阿含经,可以说否定阿含经为佛法中心其实就是否定印顺先生的所有。
            其次依佛法来说,慈悲是菩萨为了普渡众生,使众生得到正知正觉的必要情怀。是一种方便,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到底彼岸,当你到达岸边的时候,缘起性空(船)也就没有必要了(金刚经: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现在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把船当成是岸,虽然没有掉进苦海,但也上不了岸。处于一种模凌两可的状态之中,实在是不应该。


            IP属地:广东11楼2017-01-11 19:08
            收起回复
              我们都知巜金刚经》是般若经的浓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是不立一法而言的,菩萨不住有为与无为,菩萨归一乘所摄,不着相,起心是魔所摄。这些都是对大菩萨而言,但是众生着相,执空执有,为破有病,故谈空,如果执空理为究竟,空性也是空,执空的病也应遣除,如果执空为究竟,那么法皆空就无因果,实际不然,众生因果相续,看不到真理,只因为执着才有缘生缘灭,如不执着当下解脱,有为无为无一法可得,要说有得即为谤佛。为教化众生故言有彼岸可上,是为了让众生方下执着,度众生解脱成佛,如能解脱,生死涅槃本际平等,谈何一法。


              IP属地:河北来自iPad14楼2017-01-12 09:37
              收起回复
                昨晚发帖被系统删了。人间佛教定义很广,既有指导人生和社会的作用,也有本身理性化和现代化的意图。简单来说,太虚大师有著名的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既佛成,是名真现实”。
                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完美的人性可以转成佛性。当面对国内大学生或高中生这一年轻群体时,当你谈到佛,他们第一反应是,你说佛就是说神,是迷信和反科学。我们尝试去调和中观与科学,甚至强调科学会被人的经验所限制。得到回复是科学解决不了问题,凭什么信佛教不信其它宗教?科学讲证据,有谁见过佛?等等
                我能否说佛学就是哲学,而且是为了得到快乐的信仰?


                16楼2017-01-12 12:3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完美的人性可以转成佛性。当面对国内大学生或高中生这一年轻群体时,当你谈到佛,他们第一反应是,你说佛就是说神,是迷信和反科学。我们尝试去调和中观与科学,甚至强调科学会被人的经验所限制。得到回复是科学解决不了问题,凭什么信佛教不信其它宗教?科学讲证据,有谁见过佛?等等
                  点评:现代最大的宗教是科学教,迷信科学,认为科技改变一切,但恰恰最后是科技毁灭一切。所以《摩诃婆罗多》中说:“人类在创造中走向愚昧”,用佛教的思想看:人类对科技依赖有多深,与心绑得越紧,痛苦就有多深。比如有人一天不玩手机就难受。从世俗法上说:如果你的幸福一定要架构到这些外在的高科技之上,那么你的幸福感一定有问题,因为借来的境界总归要还的,一但条件不具足,就得品尝失去的苦滋味。所以修行人本身要降低对外在的依赖性,所以佛陀时代只要三衣一钵就好。科技的发展,会认为迷于外在的境界,迷失自我。每人每天有大量的资讯,让你无法专注内观,放纵于物欲之中。
                    佛法可以解释科学,但科学解释不了佛法,不可以用有为法来检验无为法,修行也是讲实证的。当然,我们要用中观的思想,建立一个思维模型,改变思维方式,才会改变语言方式与行为方式,才会清净意口身三业,但最后要去亲证的。以现量的方式通达法源底,看清一切法的真相。
                   现代科学最大的垢病就是先认定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正确的,而后去找真象,找真理。但去不知道我们这套认识世界的工具本来就是问题,比如你不论用什么望远镜,最后成像的终端是你的视网膜,而不是仪器。所以你登上月球也看不到月光天子,太阳就我们就是八热地狱,进不了日宫。一切宇宙飞船都是如同蒙上眼的驴子在打转还不自知,自认为飞得很远了。修行不是否定外在的境界,而是否定这套工具(自我)。所以坊间一些论调所谓量子佛学等,都是非常荒谬的。


                  IP属地:福建17楼2017-01-12 13:33
                  收起回复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佛学中也有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这个角度看有哲学的味道。但路子不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格物致知,而佛教是内证,目标都是揭示真理。哲学指导下的科学是创造轮回,而在佛法指导下的修行是断除轮回,就是断烦恼开始,基于断烦恼的多少,才有所谓的果位差别,并不是有一个实在的果位让我们去证。所以《金刚经》中才有四果不可得之说。出三界也是现证三界不可得,假名为出三界,不是在三界之外去找。出尘罗汉亦是不染三界,故名为出尘。
                    科学的证据,就是给无明找一个理由而已,所以科学是不断被突破的,如果量子理论被突破,那个量子佛法如何安立?佛法的真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所以是无法超越的,是体察空性,契入空性而已。法乐不同于世乐,内自证智,是一种内心的松绑,是根境不偶,世乐是用外境满足根身。


                    IP属地:福建18楼2017-01-12 13:48
                    收起回复
                      想问下楼主提倡人间佛教会不会毁灭人类啊?
                      我一直觉得善意和恶意都必须存在帮助人类进化. 我对恶意的理解是人类会本能排除掉任何对自己有威胁的存在, 并且尽最大程度地利用身边的存在来帮助自己生存, 像是拿其他人类去当老虎的诱饵, 好增取自己逃跑的时间等等


                      19楼2017-01-13 04:02
                      收起回复
                        人间佛教肯定无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法治,民主,人权。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强力话语者,而忽略弱者,那信仰就应该发起更大的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7-01-13 12:32
                        收起回复
                          佛陀的教化也没有改变印度的种性制度,因为改变众生的命运,只有思想是不够的,修行亦是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最后亦只是各各自度而已。自已不愿改变,随也帮助不了。所以佛陀当年度不了那个城东老妪,众生的定业只能由自已去转。
                          人间佛教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引导众生向上向善,世法成就与出世法成就得到高度结合,引导植众德本,劝发菩提心,关注现实人生,是一件好事。但最否善人被容易被宰割,恶人容易得势?恶人更容易生存?看问题不是看表面,而是看因果。正如释迦族被屠,但皆得升天,琉璃王大军七日后皆入地狱,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杀人者恒被人杀,恶因只会有恶果。一个国家的强大,本质不是船坚炮利,而是福德力的比拼,表面上是拼的综合国力。人类造恶造善能力都能强,有时会比一切生物都残忍,也是基于错误的意识形态。所以才说:“宗教有可能成为人类兽性的最终避难所。”所以我们看那些极端组织的圣战,他们杀异教徒会觉得无上荣耀,对同类的屠杀没有任何惭愧心。


                          IP属地:福建21楼2017-01-13 17: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