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
正方
前提:今天不断增长的服务和物质变化正给人类带来根本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正逐渐转化为)—>物与物
道德耻感渐渐消减
价值层面—— 无耻正在瓦解我们共同追求的善的价值
道德观:人要是目的,不是手段
定义:无耻—罔顾道德以逐利
疯狂—失去某些理性的约束
可怕—来自不可预测的伤害的恐惧
论点
1,无耻更容易造成普遍的“恶”(当今社会物欲横行—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为利践踏道德—效仿【但是疯子只是让人避之不及】)
2,无耻不断排挤和消减善的价值(利用利的手段来来谋利—对公共领域和蕴含道德价值的物品商品化—消减善)【但是为恶的疯狂会遭到抵制】
反方
疯狂 — 思想上极为狂热且行为极为偏激。与常人相比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扭曲。【疯狂者认为他们的目的是绝对正确,且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的】
无耻 — 为了利益背弃道德,与常人相比是一种道德缺失【无耻者所做建立在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
判标:何者对社会的整体危害更大
论点(内在,外在)
1,外在的可控性:疯狂比无耻更不可控。(无耻者所做终极目标是为了利己—受成本影响—提高无耻成本—抑制 疯狂者千奇百怪的目的—为达成不惜一切代价—难以阻挡)
2,内在:疯狂比无耻的伤害潜力更大(后者所求需要依靠外物实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制度等。 前者却可以不依借外物)
战场
正:1,无耻的人会利用制度
2,有土壤,更容易蔓延
3,逐渐是主打(他们意图在于论证一个慢慢改变的过程,最终累积而成的庞然大物)
4,人类越来越理性不代表越来越重视善的价值
5,人对于善恶的价值评判不断降低
主要例子 【地沟油,毒奶粉】
反:1,疯狂无耻都可以利用制度
2,逐利不等于无耻,反而有的时候会去抵制无耻
3,无耻更容易被管制
4,疯狂者毫无畏惧,无耻者有所顾忌。
主要例子【二战,恐怖分子袭击】
评委点评
1,举小而鲜明的例子
2,不要过度逃避问题。适当的承认也没什么不好
3,因为所处地域所以认为难解之题。举例不要太过本位主义。
4,论证范围太广。
5,在认为对方某个观点不对时,不单单要反驳,还要提出己方的一套对应的东西
第二场
正方
定义
无耻(的人)—利益为驱动,因不知羞耻而明知故犯,或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去谋取利益
无耻(的人)—缺乏理性,思想或行为方式违反常理。表现为一种精神或行为状态
前提:难以用单个实例来比较何者伤害损失更大。
判标:哪种特质导致的伤害层面更大,何者更可怕
论点
1,无耻的特质会导致其蔓延,致使伤害层面更大。(无耻者—无道德有理智—谋取最大利益)
【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2,无耻因为其特质,事发后很难被惩治,因此更可怕(无耻者往往明知故犯—事发会推卸责任—难以甄别真凶—无法惩罚 疯狂着—坚信自己正确—表明其所作为—得到惩罚)
反方
定义
疯狂:强烈的偏执
无耻:道德批判和伦理否定
可怕:根本在于大众内心的恐惧感
前提:无法比较客观伤害,要比主观感受。
判标:何者能给大众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
论点:
1,疯狂者亘古不变的是肆无忌惮,而无耻者则不断的包装
2,从大众的接受程度而言,更能接受无耻,难以接受疯狂(无耻者—尽量不挑战大众底线—带来的冲击是缓和的 疯狂者—挑战底线—赤裸裸的展示疯狂—直接冲击,激起恐惧)
反方
疯狂程度才是比较点
位置的恐惧。无耻无法带来
正方
怕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不一致
没看见论证不出不可怕
评委点评
1,可怕不等于可恶
对比
正方(南京师范大学vs墨尔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给出了一个己方的道德观—
并在此基础上立论,从两个方面论证。
首先说,无耻更容易蔓延,想论证一个程度上的更可怕。
其次,从当今世界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一个人们对善恶标准的变化,善会因为无耻被逐渐消减。
墨尔本大学 从无耻的特质出发说明
无耻的特质会导致其蔓延,致使伤害层面更大【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两场比赛的正方第一个方向都是蔓延
但是两者的论证角度不太一样
南京是从世界物化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当今社会物欲横行—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为利践踏道德—效仿【但是疯子只是让人避之不及】}
moerben从特质出发,——{(无耻者—无道德有理智—谋取最大利益。而且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但是相对而言墨尔本大学较好的论证了它是如何蔓延。并点明无耻因蔓延更容易导致的伤害层面更大,从而说明更可怕。并且对手对于此点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攻击,反方的对外经贸大学更多的是在努力论证自己的东西。
而 在比赛时,蔓延着一点一直被反方揪着打,反方认为逐利不一定等于无耻,也不一定会为了利益就去同流合污。反而有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去抵制无耻。
第二个点就有所不同
是说无耻会不断排挤和消减善的价值,但是感觉正方都没有在后面怎么论证此点
而墨尔本大学认为:无耻因为其特质,事发后很难被惩治,因此更可怕。他们是花了很大的工夫来论证这个点,正反双方交锋时,反方也是主要针对这个点。他们认为正是难以被人知道,但是又确确实实在发生的无耻的事情,而无法让做出这种事的人得到惩罚,才会让人感到更可怕【但是感觉到后面有点像是在说—因为未知所以可怕,后面的论证环节就没了】
但是总的而言,其实我很喜欢南京师范大学的立论,正方的关键词其实就是“逐渐”。他从提出的道德的标准开始,然后说明当今世界的人用利来衡量很多事物,而人深陷这个大环境之中,所以逐渐效仿;再加上道德善恶标准不断下滑,从而推论无耻比疯狂更可怕。可是有利有弊,正方框架太大,却没有强有力的论证,太空。
墨尔本大学打得很稳,但好像也就没什么新意。
反方
墨尔本大学从可控和伤害的潜力来论证己方观点——疯狂更可怕
但是在说可控时更多的是在论证可以控制—能力上可行,价值上可取
力度与覆盖面
潜力则是认为,因为无耻者是为了逐利,那么利益才是他的最终目的,所以他会是有所顾忌。可是疯狂者就是完完全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哪怕让世界陪葬只要有能力也做得出。他们是无所顾忌的。
而可控,无耻可用制度去规范,疯狂却不能。但感觉两者都是能控制的,而何种可控度越高比赛中好像也没逼出来。
对外经贸大学主要是从“可怕”的定义入手分析的。他们认为可怕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只有赤裸裸,看得见的疯狂才是能让人直面这种冲击,从而产生这种感觉。但是第一没解释好,总感觉差点东西;第二,主打应该在感觉,但是被正方一绕,主打变成了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
总结
第一场比赛
正方有位辩手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点【人看医生也会送红包】,但是就说了这么一句,再也没提过,所以我是感觉有点遗憾的。从我的观点来看的话,就像你身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分子,有的时候即使你想反抗,但是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而这件事对还无伤大雅的时候,其实也就随同大流,慢慢屈服了。但是一次次屈服退让之后会是怎样?有点像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的改变的累计,一点一点的妥协。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究竟会累计出怎样的后果。(个人看法)
第二场比赛
对外经贸大学的体系很好玩~
刚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当时我就有一种想法。怕?人为什么会产生怕这种情绪。是不是很多事情我们只有切身感受,或者设身处地的想过之后才会有恐惧这种情感产生。所以当时看到他们的体系是眼前一亮。但是后期的论证一直给人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总是差了什么东西才能立起他们的体系。不然的话他们的点反而更像是帮助正方论证他们的第一个点。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而在他们比赛过程中,我其实也一直在想如果作为反方,我应该怎么论证。可惜也还总差点东西。最后看点评的时候,黄执中老师提出的心理距离,画面感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关键名词不能少啊!还是要多读书!如果反方正的论证好了他们的体系,那肯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
而正方一直抨击反方所说的只是自己,个人得主观感受,不能代表什么。但既然反方都说了心理学家研究的数据,那就可以回击心理学家研究恐惧是研究的人类族群的主观感受。而不单单是某些人的感受
正方
前提:今天不断增长的服务和物质变化正给人类带来根本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正逐渐转化为)—>物与物
道德耻感渐渐消减
价值层面—— 无耻正在瓦解我们共同追求的善的价值
道德观:人要是目的,不是手段
定义:无耻—罔顾道德以逐利
疯狂—失去某些理性的约束
可怕—来自不可预测的伤害的恐惧
论点
1,无耻更容易造成普遍的“恶”(当今社会物欲横行—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为利践踏道德—效仿【但是疯子只是让人避之不及】)
2,无耻不断排挤和消减善的价值(利用利的手段来来谋利—对公共领域和蕴含道德价值的物品商品化—消减善)【但是为恶的疯狂会遭到抵制】
反方
疯狂 — 思想上极为狂热且行为极为偏激。与常人相比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扭曲。【疯狂者认为他们的目的是绝对正确,且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的】
无耻 — 为了利益背弃道德,与常人相比是一种道德缺失【无耻者所做建立在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
判标:何者对社会的整体危害更大
论点(内在,外在)
1,外在的可控性:疯狂比无耻更不可控。(无耻者所做终极目标是为了利己—受成本影响—提高无耻成本—抑制 疯狂者千奇百怪的目的—为达成不惜一切代价—难以阻挡)
2,内在:疯狂比无耻的伤害潜力更大(后者所求需要依靠外物实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制度等。 前者却可以不依借外物)
战场
正:1,无耻的人会利用制度
2,有土壤,更容易蔓延
3,逐渐是主打(他们意图在于论证一个慢慢改变的过程,最终累积而成的庞然大物)
4,人类越来越理性不代表越来越重视善的价值
5,人对于善恶的价值评判不断降低
主要例子 【地沟油,毒奶粉】
反:1,疯狂无耻都可以利用制度
2,逐利不等于无耻,反而有的时候会去抵制无耻
3,无耻更容易被管制
4,疯狂者毫无畏惧,无耻者有所顾忌。
主要例子【二战,恐怖分子袭击】
评委点评
1,举小而鲜明的例子
2,不要过度逃避问题。适当的承认也没什么不好
3,因为所处地域所以认为难解之题。举例不要太过本位主义。
4,论证范围太广。
5,在认为对方某个观点不对时,不单单要反驳,还要提出己方的一套对应的东西
第二场
正方
定义
无耻(的人)—利益为驱动,因不知羞耻而明知故犯,或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去谋取利益
无耻(的人)—缺乏理性,思想或行为方式违反常理。表现为一种精神或行为状态
前提:难以用单个实例来比较何者伤害损失更大。
判标:哪种特质导致的伤害层面更大,何者更可怕
论点
1,无耻的特质会导致其蔓延,致使伤害层面更大。(无耻者—无道德有理智—谋取最大利益)
【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2,无耻因为其特质,事发后很难被惩治,因此更可怕(无耻者往往明知故犯—事发会推卸责任—难以甄别真凶—无法惩罚 疯狂着—坚信自己正确—表明其所作为—得到惩罚)
反方
定义
疯狂:强烈的偏执
无耻:道德批判和伦理否定
可怕:根本在于大众内心的恐惧感
前提:无法比较客观伤害,要比主观感受。
判标:何者能给大众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
论点:
1,疯狂者亘古不变的是肆无忌惮,而无耻者则不断的包装
2,从大众的接受程度而言,更能接受无耻,难以接受疯狂(无耻者—尽量不挑战大众底线—带来的冲击是缓和的 疯狂者—挑战底线—赤裸裸的展示疯狂—直接冲击,激起恐惧)
反方
疯狂程度才是比较点
位置的恐惧。无耻无法带来
正方
怕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不一致
没看见论证不出不可怕
评委点评
1,可怕不等于可恶
对比
正方(南京师范大学vs墨尔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给出了一个己方的道德观—
并在此基础上立论,从两个方面论证。
首先说,无耻更容易蔓延,想论证一个程度上的更可怕。
其次,从当今世界发展的角度来说明一个人们对善恶标准的变化,善会因为无耻被逐渐消减。
墨尔本大学 从无耻的特质出发说明
无耻的特质会导致其蔓延,致使伤害层面更大【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两场比赛的正方第一个方向都是蔓延
但是两者的论证角度不太一样
南京是从世界物化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当今社会物欲横行—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为利践踏道德—效仿【但是疯子只是让人避之不及】}
moerben从特质出发,——{(无耻者—无道德有理智—谋取最大利益。而且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为了不失去利益。裹挟着人进行无耻的行为。(非洲大面积的贪腐),但是疯狂因想法等与常人不同,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形成大规模的蔓延。}
但是相对而言墨尔本大学较好的论证了它是如何蔓延。并点明无耻因蔓延更容易导致的伤害层面更大,从而说明更可怕。并且对手对于此点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攻击,反方的对外经贸大学更多的是在努力论证自己的东西。
而 在比赛时,蔓延着一点一直被反方揪着打,反方认为逐利不一定等于无耻,也不一定会为了利益就去同流合污。反而有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去抵制无耻。
第二个点就有所不同
是说无耻会不断排挤和消减善的价值,但是感觉正方都没有在后面怎么论证此点
而墨尔本大学认为:无耻因为其特质,事发后很难被惩治,因此更可怕。他们是花了很大的工夫来论证这个点,正反双方交锋时,反方也是主要针对这个点。他们认为正是难以被人知道,但是又确确实实在发生的无耻的事情,而无法让做出这种事的人得到惩罚,才会让人感到更可怕【但是感觉到后面有点像是在说—因为未知所以可怕,后面的论证环节就没了】
但是总的而言,其实我很喜欢南京师范大学的立论,正方的关键词其实就是“逐渐”。他从提出的道德的标准开始,然后说明当今世界的人用利来衡量很多事物,而人深陷这个大环境之中,所以逐渐效仿;再加上道德善恶标准不断下滑,从而推论无耻比疯狂更可怕。可是有利有弊,正方框架太大,却没有强有力的论证,太空。
墨尔本大学打得很稳,但好像也就没什么新意。
反方
墨尔本大学从可控和伤害的潜力来论证己方观点——疯狂更可怕
但是在说可控时更多的是在论证可以控制—能力上可行,价值上可取
力度与覆盖面
潜力则是认为,因为无耻者是为了逐利,那么利益才是他的最终目的,所以他会是有所顾忌。可是疯狂者就是完完全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哪怕让世界陪葬只要有能力也做得出。他们是无所顾忌的。
而可控,无耻可用制度去规范,疯狂却不能。但感觉两者都是能控制的,而何种可控度越高比赛中好像也没逼出来。
对外经贸大学主要是从“可怕”的定义入手分析的。他们认为可怕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只有赤裸裸,看得见的疯狂才是能让人直面这种冲击,从而产生这种感觉。但是第一没解释好,总感觉差点东西;第二,主打应该在感觉,但是被正方一绕,主打变成了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
总结
第一场比赛
正方有位辩手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点【人看医生也会送红包】,但是就说了这么一句,再也没提过,所以我是感觉有点遗憾的。从我的观点来看的话,就像你身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分子,有的时候即使你想反抗,但是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而这件事对还无伤大雅的时候,其实也就随同大流,慢慢屈服了。但是一次次屈服退让之后会是怎样?有点像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的改变的累计,一点一点的妥协。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究竟会累计出怎样的后果。(个人看法)
第二场比赛
对外经贸大学的体系很好玩~
刚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当时我就有一种想法。怕?人为什么会产生怕这种情绪。是不是很多事情我们只有切身感受,或者设身处地的想过之后才会有恐惧这种情感产生。所以当时看到他们的体系是眼前一亮。但是后期的论证一直给人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总是差了什么东西才能立起他们的体系。不然的话他们的点反而更像是帮助正方论证他们的第一个点。可是到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而在他们比赛过程中,我其实也一直在想如果作为反方,我应该怎么论证。可惜也还总差点东西。最后看点评的时候,黄执中老师提出的心理距离,画面感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关键名词不能少啊!还是要多读书!如果反方正的论证好了他们的体系,那肯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
而正方一直抨击反方所说的只是自己,个人得主观感受,不能代表什么。但既然反方都说了心理学家研究的数据,那就可以回击心理学家研究恐惧是研究的人类族群的主观感受。而不单单是某些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