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网友说起朱温的“吃相”问题,有些个人的看法,与朋友们探讨。以下均摘自拙作《血色神州》中《诸神的黄昏》一节。
正如柳璨临终前的自我评价,蒋玄晖、柳璨、张廷范都属于那种打死也不冤的恶棍,但他们还是丧命于这样一场大冤狱。由王殷和孔循虚构出来的,大部份由朱温死党组成的“保唐阴谋集团”全军覆没,真正变成了死去的同党。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朱温老糊涂了吗?他为什么要对给自己卖命的狗腿子下如此狠手呢?
在下读过的几乎所有古史都采用了差不多口径一致的答案:朱温想当皇帝想疯了,忍受不了像“封大国受九锡”这样的一点点拖延,所以才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挥屠刀。不过,在下有一个很讨人厌的毛病,就是不太迷信权威,凡事常问个为什么。比如这个答案,如果把它代入当时的环境仔细想想,真的没有破绽吗?
果然,问题出现了。支持朱温急于称帝一说的证据,其实是非常勉强的,仅有朱温的那句话“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邪!”而已,但这句话是否就真正表明了朱温对皇位的迫不急待,还大可商榷。
我们先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吧。如果从篡位程序的发明人王莽来看,显然是不对的,但王莽定下的东西,毕竟也不是不容更改的金科玉律,在后世多次被打破,并且开先例的人并不是朱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以受禅建立的朝代中,最成功的头两名,都未曾接受过九锡。
其次受九锡真的会耽误篡位的进度吗?空口无凭,我们还是看看魏晋以来的实例吧。那些受九锡,但本人未篡位的,如曹操、司马昭、高欢、宇文泰之类属于另一类,姑且不论,在下只举那篡了位的例子:
宋武帝刘裕,义熙十四年(418年)六月接受九锡,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废晋称帝,间隔时间为两年;
齐高帝萧道成,升明三年(479年)三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梁武帝萧衍,中兴二年(502年)二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
陈武帝陈霸先,太平二年(557年)九月接受九锡,同年十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隋文帝杨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接受九锡,同月称帝,间隔时间不到一个月;
唐高祖李渊,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拒受九锡(请注意,是拒受),同年五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
正如柳璨临终前的自我评价,蒋玄晖、柳璨、张廷范都属于那种打死也不冤的恶棍,但他们还是丧命于这样一场大冤狱。由王殷和孔循虚构出来的,大部份由朱温死党组成的“保唐阴谋集团”全军覆没,真正变成了死去的同党。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朱温老糊涂了吗?他为什么要对给自己卖命的狗腿子下如此狠手呢?
在下读过的几乎所有古史都采用了差不多口径一致的答案:朱温想当皇帝想疯了,忍受不了像“封大国受九锡”这样的一点点拖延,所以才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挥屠刀。不过,在下有一个很讨人厌的毛病,就是不太迷信权威,凡事常问个为什么。比如这个答案,如果把它代入当时的环境仔细想想,真的没有破绽吗?
果然,问题出现了。支持朱温急于称帝一说的证据,其实是非常勉强的,仅有朱温的那句话“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邪!”而已,但这句话是否就真正表明了朱温对皇位的迫不急待,还大可商榷。
我们先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吧。如果从篡位程序的发明人王莽来看,显然是不对的,但王莽定下的东西,毕竟也不是不容更改的金科玉律,在后世多次被打破,并且开先例的人并不是朱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以受禅建立的朝代中,最成功的头两名,都未曾接受过九锡。
其次受九锡真的会耽误篡位的进度吗?空口无凭,我们还是看看魏晋以来的实例吧。那些受九锡,但本人未篡位的,如曹操、司马昭、高欢、宇文泰之类属于另一类,姑且不论,在下只举那篡了位的例子:
宋武帝刘裕,义熙十四年(418年)六月接受九锡,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废晋称帝,间隔时间为两年;
齐高帝萧道成,升明三年(479年)三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梁武帝萧衍,中兴二年(502年)二月接受九锡,同年四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
陈武帝陈霸先,太平二年(557年)九月接受九锡,同年十月称帝,间隔时间一个月;
隋文帝杨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接受九锡,同月称帝,间隔时间不到一个月;
唐高祖李渊,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拒受九锡(请注意,是拒受),同年五月称帝,间隔时间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