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专栏:东方主义中的中国风和日本风」
中国风在时尚界这几年来刮的很是猛烈,但有些问题比之表面的花团锦簇,是更值得关注的,如果把中国风与日本风对比,大概会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吧。
Jonathan Walford 在他的一本关于六十年代时尚的书Sixties Fashion,From Less is More to Youthquake中,讲到一些五十年代之后,西方狂刮中国风的细节,从1949年后,有许多人到了香港,60年代的湾仔和铜锣湾曾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内地裁缝,从50年代初,香港大量制作旗袍和袄裤销往西方市场,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生意,纽约的服装制造商Bud Berman首先看到了商机,他于1953年在香港建立了一个叫DYNASTY的制衣厂,他手下的设计师Dora Sanders在中式服装原有的基础上,改良了很多更适合西方人穿着的款式,尤其是符合当时西方理想中类似于DIOR时装的沙漏般的旗袍,以供女士们作为鸡尾酒会装和晚装的选择,这个设立在九龙塘的工厂,以计时付薪雇佣2500多名工人,来完成这些服装的各种程序包括手缝和刺绣等等。而随着1960年,电影《苏丝黄的世界》的热映,则带动了中国风进一步的流行,香港也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风情之地,以及浪漫之所在。


1960年,模特Marola Witt身穿一件由美国人设计香港制造的,命名为Suzy Perette的裙子(明显受到《苏丝黄的世界》的影响)

美国Vogue2015年5月刊以Go East拍摄的一组中国风大片,其中孙菲菲穿着Chanel1996年以60年代西方人所设计的一种旗袍款式为灵感的长裙,上面的图案来自Coco Chanel房间里的中国屏风。
这其中提到一个细节是很有趣的,那就是后世曲线玲珑的旗袍,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西方人创造的产物,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西方女性,虽然同时代的许多华人女性也不能免俗地穿上了新式旗袍,虽然早在二三十代,包括Jeanne Lanvin和Elsa Schiaparelli等人都早有相关中国风的作品,但像五十年代之后,一个至今打着传统旗号的服装,是在某种特殊的状态下,由一群西方设计师所设计,却是独一无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