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镇消失的许家大院
2017-01-13 许重瑾 许氏家谱
寻找古镇消失的许家大院
许重瑾
古镇板浦,过去的淮北盐都,海州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今已繁华不在。但她深藏着的过去,仍吸引今天的人们去探索。作为古镇三大望族之一的许氏,过去在此建有多座深宅大院,现在连一座也看不到了;而有关大院的故人旧事,正在被淡淡的忘却。笔者因少年离家,对故乡知之甚少,年近五十才想起要了解祖先,赶紧翻书问路,四处查找讯息,以补自己忘祖之过。看到当地偶有文章刊登许家旧事,细细阅读后,发现其中也有些传误。笔者希望据己所知,向大家介绍一些许家大院的真实情况,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待与更多了解板浦许氏的人共同探讨。
说起板浦许氏的先祖,其源为西周许国国君文叔之后。在汉魏、两晋均为名族世家,西晋五胡乱华,许氏先祖随司马氏渡江南迁,在其后的南朝也都世代为官。后定居杭州新城。隋朝统一天下后,先祖许善心为礼部侍郎,主编南朝国史,子许敬宗为唐李世民帐下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时拜为中书令。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其五世孙许远和张巡死守孤城睢阳,阻止安史叛军,挽救李唐江山。为国捐躯后,许远被朝廷加封忠义公和荆州大都督,子孙世代祭祀。至唐末,赠户部尚书许儒不义朱梁避乱于歙州(宋为徽州),始开新安许氏。后子孙仕南唐李氏。至北宋,家族文风蔚然、科甲连篇,有进士数十名。王安石曾赞许氏考中进士是班班相望,并为许氏宗谱作序。南宋,先祖许暹从歙北许村迁至县城,繁衍为城东派,乃城东第一世家。至元朝,许氏子孙有训,不在蒙元朝廷为官而隐为处士。明朝,是城东许氏最兴旺时期,其代表人物为太傅许国,历官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为万历帝师,后官至次辅,先后与两任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一起辅佐朝政。皇帝恩准并由董其昌题写的“大学士”八脚牌坊,至今矗立在徽州府衙前,诉说着城东许氏的辉煌。
明朝万历后期,歙县城东许纯臣携子懋良到海州板浦(今连云港市)经商,他们以徽州人的勤劳,靠业盐为生,逐渐富裕而买了盐滩,遂成当地的垣商。明清更迭之际,原是世家旧望的城东许氏,纷纷外出避难。板浦许懋良的族弟懋祖此时携子宏宗就来到了海州,据老辈人传说,刚来时他们在海州城里做一些棉布生意。在顺治三年,懋祖次子文宗出生了。而族兄懋良年过四十,膝下仍无男丁,乃绍文宗为子以延续香火,懋祖一家随后也定居于板浦。

重建的板浦北海门
宏宗、文宗兄弟俩长大成人,亦商亦儒,光大门庭。到康熙年间,许宏宗选为贡生,考授州同,而后许文宗也官州判。所以板浦许氏始迁于许纯臣而始旺于宏宗、文宗两兄弟。在此期间,懋祖兄弟的后裔也有几支迁来板浦,但后来人丁不旺或再迁他处,唯宏宗、文宗两支最显,人丁也最旺。据记载,板浦许氏后裔在清朝各地担任知府、州同、州判等职务的约有20人,最高被封为三品官衔;多人的祖上受到貤封,不少人被例授散官(如承德郎、文林郎、登仕郎等)。科举方面,出了三位举人,还有几十位贡生、监生、廪生。
许宏宗生二子观、士晋,堂号为“燕翼堂”;许文宗生四子士偀、士佩、士端、士楷,堂号有“修来堂”、“辉远堂”和“怀远堂”。在道光初,文宗后裔许调和宏宗后裔许乔林首编《板浦许氏支谱》并刊印,只可惜此谱经战乱及“文革”动乱,各房所藏均已荡然无存。至于编撰“支谱”而不是宗谱,这是因为板浦许氏虽然都是来自歙县东门同宗,但却是几个分支。同时,文宗因过继给许懋良为后,按族规不能再续懋祖支下,应以许纯臣为迁板浦始祖;而宏宗则以许懋祖为迁始祖;其它各支都不相同,所以,称《支谱》为名较为合适。根据歙县家谱记载,懋良与懋祖同为歙县东门世祥公的六世孙。许懋良一支为长房,所以家谱排序文宗一支居前,宏宗一支在后。板浦的诸多许家大院在排布上也很有规则,文宗一支后代均在东、西大街一线的北侧;而宏宗一支则均在南侧,是否有些什么规矩就不得而知了。
板浦许氏最早的故居 ─ 大寺巷

如今破败的大寺巷
最早迁板浦的许纯臣父子居于何处,院落具体位置现已很难确定。笔者认为大致在现大寺巷一带。有记载,雍正年间吴竹亭司马到板浦公干,由贡生、赠知府许士楷做东宴请,饭后移步隔壁的国清禅寺赏花吟诗;乾隆间许士端孙许諟有诗集《修来堂集》;嘉庆初许乔林在苏州六载后回到板浦,在“修来堂”由许士楷孙许诏宴请为他洗尘;从上面的记载看,修来堂是文宗一支最重要的厅堂,堂号表示后代有续乃是修来的福分。清末许士端的裔孙许燕彩、许少如等就居住在大寺巷。因而此地是许纯臣老宅的可能性最大。 “修来堂”后来成为许士端一支的堂号。
许士端,字庄也,贡生、考授州同,生康熙十九年(1680)。有四子兆栋、兆芳、兆旭、兆堂。其中兆栋、兆芳均为太学生,特别是兆栋子许诚、许諟很有才学。许乔林在《朐海诗存》中记载:“诚字孚苍,一字朴斋,监生,有《行素轩诗略》。工制举业,为经师者数十年。兼精绘事,雅近王太常,晚跻上寿,神采脺然,望其杖履者以为神仙中人”。“諟字顾蓭,一字笨伯,监生,有《修来堂集》六卷。工词翰,兼习申韩家言,游幕扬州与杭堇浦、厉太鸿辈讲求六义,名日高。闻鼓山岩壑台阳风涛之奇,遂偕使星赴闽,竟卒于闽。舆亲北归,遗文散失。独手定诗藁完好。若有阴为呵护者,集中各体皆有法度。近体尤闳丽,五言如‘野埕刀耨火,山确水春云。春原香宿雨,山市聚归云。’七言如‘搅路花飞随雨坠,出山禅定破诗参。晴丝粘住飞斜雨,好梦惊回落骤花。道与魔争非大悟,酒无人送是真贫。寸阴暗与轻雷掷,断梦虚寻渴日圆。花骢动地霜随影,狎鹭窥船雪满翰。眉柳偎云薰座暖,芽茶抱露擘旗鲜。睡趣但从梅借味,诗乘翻拟佛偷禅。舟随新涨鸥馀傲,扇却轻风蝶倍骄。’置之《道古樊榭集》中,当如尹邢之相对也。”
如今尚有年长者对大寺巷的许燕彩还有印象,当时他也是板浦的绅士,在垣商中有些威望。现在许士端一支的后人不知在何处,失去了联系。
许宏宗的故居 ─ 许一巷、许二巷

静静的南后街
许宏宗的故居大抵在今天的板浦苏光小学后面一带。小学原来的礼堂就是许家宅院的一部分。解放前,许士晋后裔许耆年家的四合院就在此旁,开门于南后街,西邻韩炳清大少爷家(清末大财主)。其大门对面就是许一巷和许二巷。清末,许二巷许氏子孙逐步搬迁,民国后此巷就荒废了。许一巷和许二巷曾开口于西大街,巷口对着大寺巷,随着南后街的开通,许一巷便改为从南后街进出。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苏光小学向南扩建并征用许一巷的房屋,此巷就消失了。
康熙至乾隆年间,宏宗子许观、许士晋,孙兆麟、兆鳌、兆升、兆本等都在此居住并繁衍,两条小巷,其巷名可能就是宏宗二子许观、许士晋各居一巷而得名。
家谱记载:许观,字宾王,例赠承德郎,生顺治十七年(1660),早卒,葬海州墩瑯。配余氏,完贞尽节,雍正四年,奉旨建坊旌表,后以高年恩赐粟帛,载入海州盐法两志,州牧各宪俱给匾旌奖。一子兆麟,字仁趾,岁贡生,考授州同,生康熙十六年(1677年),割股疗亲疾载入海州盐法两志;配程氏继黄氏,子二,镇、铎,俱为登仕郎。
作为宏宗的长子长孙辈,大清一代为儒不断。据现在南京工作的许先生讲,文革前,家中还存放祖上清朝为官的七顶官帽、一些朝廷的敕命诏书和官府文书。他回忆,居住的老宅在许一巷,至民国时还有四进五个院落,房屋有三十四间,开门在许一巷,面积约2千平方米,长度占据许一巷东侧的四分之三,南面抵湖,湖面的一半也为许家的。房屋建筑考究,全部为磨砖砌成,屋内雕梁彩绘。奶奶对他说,老宅营建时,由于板浦地下水浅,为子孙后代计,每间房屋宅基下均埋有500根1.5米长的梅花木桩,上世纪80年代苏光小学平整操场,在许家宅基下曾挖出很多木桩,还有镇房用的银子。许先生的六世祖许焘(字慎荣),生于1814年,是家族恒丰盐号掌门人。光绪五年因子许艺(字植夫,省布政司理问)有功,被清廷貤封正六品承德郎,夫人封为安人,现藏有破损的敕命圣旨和光绪御赐的特制赏钱。在同治年间对老宅进行过部分重建。抗战初,日本人多次轰炸板浦,恪守“小乱在城,大乱在野”的古训,大院内众亲属,用卡车将家中的家具等重要物品运往祖茔地龙苴埠西(祖茔处有许氏祠堂和简单的房屋,还有受雇于许氏世代守坟的李氏等人家)。在此处避难惴惴不安数月之久,到1939年清明后才返回板浦。但物品没能运回,最后大都丢失了。其父亲在世时曾画过宅邸图,后遗失,经堂叔回忆,老宅三进,会客大堂上挂有匾额,乃“紫薇堂”是为该支堂号。许氏大院的二进和三进,在民国后期,曾短期作为板浦驻军营部,后为板浦镇公所强行占用,屋外还有立柱、石狮子等。时镇长姓黄,每当夜晚来临时,此处灯火通明,很是热闹。老宅前进院落的房屋,在民国时倒塌拆掉了,空地上种有向日葵和丝瓜等。
到文革前,家中尚有十三方清代歙砚(最大一方砚台有1尺半多宽),很多的古籍和字画,仅明清版的碑帖就达550多部,碑帖堆满乌木大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毁。解放前,曾祖父每年夏天都要把书籍、家谱和祖宗画像取出在院内太阳下凉晒,以去霉防蛀。每年春节前,来自当地和外地的后裔来此祭祖,院中顿时热闹起来,大堂挂着祖宗的画像,柏木大柜上精雕细刻的乌木祖宗龛被打开,祖宗牌位前按长幼排序,隆重地进行着祭祀活动。三十年前,祖母将一部170多年前用小楷书写的许氏支谱草稿交给他保存。这是当年修谱,先祖许敦熙(字佳成)于嘉庆十七年曾不远千里赴歙县寻根,拜见了族长象九公,族长召集许懋祖父君宠公支下裔孙与其会见。回板浦后,遂将君宠公之下九世裔孙叙就嫡派支谱,并为家谱写了序,此序和草谱是现今板浦许氏唯一留存的支谱资料。家中还藏有一张400多年前文穆公太傅许国参与制作的宗系图真迹,这应该是清初许懋祖从徽州东门老家随身带出的。
许先生的祖父许霖,至孝,通晓国学,善古诗词,尤精小楷,十几岁时名声鹊起,其小楷被誉为板浦第一,有〝黄大字许小楷〞之说。他青年时曾续编许氏支谱,后毁。三十年代在板浦商会工作,后因伤寒英年早逝。曾祖父许亮臣(生于1877年)经营恒丰盐号,由于清末时局动荡,盐号逐渐衰落,民国初,恒丰盐号和板浦其他盐号共同组建大源盐业公司,其负责公司圩务工作。据家中保存的大源公司销售报表看,公司鼎盛时年销盐达100万引,行销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地。日本人登陆后,淮北最大的盐业公司大源公司破产倒闭。40年代初,板浦商会解散前夕,祖父许霖也病故,自此家道败落,期间妹夫家(“袁怡和”盐号公子)曾给予接济,1948年曾祖父在潦倒中病逝。板浦解放不久,第二、三进院落被相继变卖、拆毁。上世纪50年代,因家父和祖母迁出板浦,第四进院落(祖屋)空置,不久被政府“征收”,后在文革期间被拆掉。
在大院里原来还摆放着一副花挑,当时板浦的各大家族,元宵节都要在街上举族出游,举办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花挑、唱戏,舞龙、狮子盘绣球等节目,一方面祈求新年好运,一方面加强子孙凝聚力和展现家族实力。许氏家族也不例外,各房都有节目安排,许一巷大院负责花挑项目。据传,有一年因争上风,许家和另一大家汪家的舞龙队争执起来,后经多方调解才消除隔阂。
许宏宗次子许士晋,字康侯,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太学生,考授州同,以子许兆升赠徐州府运河通判,配毕氏,子三:兆鳌、兆升、兆本。其中长子许兆鳌的后代也一直居住在宏宗故地。其后裔,许燕鎏的父亲许耆年老先生,在解放后冒着风险,秘密地将祖先的牌位收藏起来,直至逝世前才告诉家人。牌位记录了兆鳌次子许大品一支四代的名讳。
许大品,字廷表,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道光十五年(1835年),例授登仕佐郎,是“二许”许乔林、许桂林的堂兄。生二子瀚、澐,均授业于“二许”,长子许瀚为诸生颇有文采,工诗善画,助编许乔林《海州文献录》、《朐海诗存》等;次子许澐、曾孙许营也均例授登仕佐郎,许大品孙许杰任职京城,官阶五品。目前,此支后代许燕鎏、许燕钟等均生活在连云港市。









2017-01-13 许重瑾 许氏家谱
寻找古镇消失的许家大院
许重瑾
古镇板浦,过去的淮北盐都,海州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今已繁华不在。但她深藏着的过去,仍吸引今天的人们去探索。作为古镇三大望族之一的许氏,过去在此建有多座深宅大院,现在连一座也看不到了;而有关大院的故人旧事,正在被淡淡的忘却。笔者因少年离家,对故乡知之甚少,年近五十才想起要了解祖先,赶紧翻书问路,四处查找讯息,以补自己忘祖之过。看到当地偶有文章刊登许家旧事,细细阅读后,发现其中也有些传误。笔者希望据己所知,向大家介绍一些许家大院的真实情况,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待与更多了解板浦许氏的人共同探讨。
说起板浦许氏的先祖,其源为西周许国国君文叔之后。在汉魏、两晋均为名族世家,西晋五胡乱华,许氏先祖随司马氏渡江南迁,在其后的南朝也都世代为官。后定居杭州新城。隋朝统一天下后,先祖许善心为礼部侍郎,主编南朝国史,子许敬宗为唐李世民帐下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时拜为中书令。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其五世孙许远和张巡死守孤城睢阳,阻止安史叛军,挽救李唐江山。为国捐躯后,许远被朝廷加封忠义公和荆州大都督,子孙世代祭祀。至唐末,赠户部尚书许儒不义朱梁避乱于歙州(宋为徽州),始开新安许氏。后子孙仕南唐李氏。至北宋,家族文风蔚然、科甲连篇,有进士数十名。王安石曾赞许氏考中进士是班班相望,并为许氏宗谱作序。南宋,先祖许暹从歙北许村迁至县城,繁衍为城东派,乃城东第一世家。至元朝,许氏子孙有训,不在蒙元朝廷为官而隐为处士。明朝,是城东许氏最兴旺时期,其代表人物为太傅许国,历官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为万历帝师,后官至次辅,先后与两任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一起辅佐朝政。皇帝恩准并由董其昌题写的“大学士”八脚牌坊,至今矗立在徽州府衙前,诉说着城东许氏的辉煌。
明朝万历后期,歙县城东许纯臣携子懋良到海州板浦(今连云港市)经商,他们以徽州人的勤劳,靠业盐为生,逐渐富裕而买了盐滩,遂成当地的垣商。明清更迭之际,原是世家旧望的城东许氏,纷纷外出避难。板浦许懋良的族弟懋祖此时携子宏宗就来到了海州,据老辈人传说,刚来时他们在海州城里做一些棉布生意。在顺治三年,懋祖次子文宗出生了。而族兄懋良年过四十,膝下仍无男丁,乃绍文宗为子以延续香火,懋祖一家随后也定居于板浦。

重建的板浦北海门
宏宗、文宗兄弟俩长大成人,亦商亦儒,光大门庭。到康熙年间,许宏宗选为贡生,考授州同,而后许文宗也官州判。所以板浦许氏始迁于许纯臣而始旺于宏宗、文宗两兄弟。在此期间,懋祖兄弟的后裔也有几支迁来板浦,但后来人丁不旺或再迁他处,唯宏宗、文宗两支最显,人丁也最旺。据记载,板浦许氏后裔在清朝各地担任知府、州同、州判等职务的约有20人,最高被封为三品官衔;多人的祖上受到貤封,不少人被例授散官(如承德郎、文林郎、登仕郎等)。科举方面,出了三位举人,还有几十位贡生、监生、廪生。
许宏宗生二子观、士晋,堂号为“燕翼堂”;许文宗生四子士偀、士佩、士端、士楷,堂号有“修来堂”、“辉远堂”和“怀远堂”。在道光初,文宗后裔许调和宏宗后裔许乔林首编《板浦许氏支谱》并刊印,只可惜此谱经战乱及“文革”动乱,各房所藏均已荡然无存。至于编撰“支谱”而不是宗谱,这是因为板浦许氏虽然都是来自歙县东门同宗,但却是几个分支。同时,文宗因过继给许懋良为后,按族规不能再续懋祖支下,应以许纯臣为迁板浦始祖;而宏宗则以许懋祖为迁始祖;其它各支都不相同,所以,称《支谱》为名较为合适。根据歙县家谱记载,懋良与懋祖同为歙县东门世祥公的六世孙。许懋良一支为长房,所以家谱排序文宗一支居前,宏宗一支在后。板浦的诸多许家大院在排布上也很有规则,文宗一支后代均在东、西大街一线的北侧;而宏宗一支则均在南侧,是否有些什么规矩就不得而知了。
板浦许氏最早的故居 ─ 大寺巷

如今破败的大寺巷
最早迁板浦的许纯臣父子居于何处,院落具体位置现已很难确定。笔者认为大致在现大寺巷一带。有记载,雍正年间吴竹亭司马到板浦公干,由贡生、赠知府许士楷做东宴请,饭后移步隔壁的国清禅寺赏花吟诗;乾隆间许士端孙许諟有诗集《修来堂集》;嘉庆初许乔林在苏州六载后回到板浦,在“修来堂”由许士楷孙许诏宴请为他洗尘;从上面的记载看,修来堂是文宗一支最重要的厅堂,堂号表示后代有续乃是修来的福分。清末许士端的裔孙许燕彩、许少如等就居住在大寺巷。因而此地是许纯臣老宅的可能性最大。 “修来堂”后来成为许士端一支的堂号。
许士端,字庄也,贡生、考授州同,生康熙十九年(1680)。有四子兆栋、兆芳、兆旭、兆堂。其中兆栋、兆芳均为太学生,特别是兆栋子许诚、许諟很有才学。许乔林在《朐海诗存》中记载:“诚字孚苍,一字朴斋,监生,有《行素轩诗略》。工制举业,为经师者数十年。兼精绘事,雅近王太常,晚跻上寿,神采脺然,望其杖履者以为神仙中人”。“諟字顾蓭,一字笨伯,监生,有《修来堂集》六卷。工词翰,兼习申韩家言,游幕扬州与杭堇浦、厉太鸿辈讲求六义,名日高。闻鼓山岩壑台阳风涛之奇,遂偕使星赴闽,竟卒于闽。舆亲北归,遗文散失。独手定诗藁完好。若有阴为呵护者,集中各体皆有法度。近体尤闳丽,五言如‘野埕刀耨火,山确水春云。春原香宿雨,山市聚归云。’七言如‘搅路花飞随雨坠,出山禅定破诗参。晴丝粘住飞斜雨,好梦惊回落骤花。道与魔争非大悟,酒无人送是真贫。寸阴暗与轻雷掷,断梦虚寻渴日圆。花骢动地霜随影,狎鹭窥船雪满翰。眉柳偎云薰座暖,芽茶抱露擘旗鲜。睡趣但从梅借味,诗乘翻拟佛偷禅。舟随新涨鸥馀傲,扇却轻风蝶倍骄。’置之《道古樊榭集》中,当如尹邢之相对也。”
如今尚有年长者对大寺巷的许燕彩还有印象,当时他也是板浦的绅士,在垣商中有些威望。现在许士端一支的后人不知在何处,失去了联系。
许宏宗的故居 ─ 许一巷、许二巷

静静的南后街
许宏宗的故居大抵在今天的板浦苏光小学后面一带。小学原来的礼堂就是许家宅院的一部分。解放前,许士晋后裔许耆年家的四合院就在此旁,开门于南后街,西邻韩炳清大少爷家(清末大财主)。其大门对面就是许一巷和许二巷。清末,许二巷许氏子孙逐步搬迁,民国后此巷就荒废了。许一巷和许二巷曾开口于西大街,巷口对着大寺巷,随着南后街的开通,许一巷便改为从南后街进出。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苏光小学向南扩建并征用许一巷的房屋,此巷就消失了。
康熙至乾隆年间,宏宗子许观、许士晋,孙兆麟、兆鳌、兆升、兆本等都在此居住并繁衍,两条小巷,其巷名可能就是宏宗二子许观、许士晋各居一巷而得名。
家谱记载:许观,字宾王,例赠承德郎,生顺治十七年(1660),早卒,葬海州墩瑯。配余氏,完贞尽节,雍正四年,奉旨建坊旌表,后以高年恩赐粟帛,载入海州盐法两志,州牧各宪俱给匾旌奖。一子兆麟,字仁趾,岁贡生,考授州同,生康熙十六年(1677年),割股疗亲疾载入海州盐法两志;配程氏继黄氏,子二,镇、铎,俱为登仕郎。
作为宏宗的长子长孙辈,大清一代为儒不断。据现在南京工作的许先生讲,文革前,家中还存放祖上清朝为官的七顶官帽、一些朝廷的敕命诏书和官府文书。他回忆,居住的老宅在许一巷,至民国时还有四进五个院落,房屋有三十四间,开门在许一巷,面积约2千平方米,长度占据许一巷东侧的四分之三,南面抵湖,湖面的一半也为许家的。房屋建筑考究,全部为磨砖砌成,屋内雕梁彩绘。奶奶对他说,老宅营建时,由于板浦地下水浅,为子孙后代计,每间房屋宅基下均埋有500根1.5米长的梅花木桩,上世纪80年代苏光小学平整操场,在许家宅基下曾挖出很多木桩,还有镇房用的银子。许先生的六世祖许焘(字慎荣),生于1814年,是家族恒丰盐号掌门人。光绪五年因子许艺(字植夫,省布政司理问)有功,被清廷貤封正六品承德郎,夫人封为安人,现藏有破损的敕命圣旨和光绪御赐的特制赏钱。在同治年间对老宅进行过部分重建。抗战初,日本人多次轰炸板浦,恪守“小乱在城,大乱在野”的古训,大院内众亲属,用卡车将家中的家具等重要物品运往祖茔地龙苴埠西(祖茔处有许氏祠堂和简单的房屋,还有受雇于许氏世代守坟的李氏等人家)。在此处避难惴惴不安数月之久,到1939年清明后才返回板浦。但物品没能运回,最后大都丢失了。其父亲在世时曾画过宅邸图,后遗失,经堂叔回忆,老宅三进,会客大堂上挂有匾额,乃“紫薇堂”是为该支堂号。许氏大院的二进和三进,在民国后期,曾短期作为板浦驻军营部,后为板浦镇公所强行占用,屋外还有立柱、石狮子等。时镇长姓黄,每当夜晚来临时,此处灯火通明,很是热闹。老宅前进院落的房屋,在民国时倒塌拆掉了,空地上种有向日葵和丝瓜等。
到文革前,家中尚有十三方清代歙砚(最大一方砚台有1尺半多宽),很多的古籍和字画,仅明清版的碑帖就达550多部,碑帖堆满乌木大厨,文革中几乎全部被毁。解放前,曾祖父每年夏天都要把书籍、家谱和祖宗画像取出在院内太阳下凉晒,以去霉防蛀。每年春节前,来自当地和外地的后裔来此祭祖,院中顿时热闹起来,大堂挂着祖宗的画像,柏木大柜上精雕细刻的乌木祖宗龛被打开,祖宗牌位前按长幼排序,隆重地进行着祭祀活动。三十年前,祖母将一部170多年前用小楷书写的许氏支谱草稿交给他保存。这是当年修谱,先祖许敦熙(字佳成)于嘉庆十七年曾不远千里赴歙县寻根,拜见了族长象九公,族长召集许懋祖父君宠公支下裔孙与其会见。回板浦后,遂将君宠公之下九世裔孙叙就嫡派支谱,并为家谱写了序,此序和草谱是现今板浦许氏唯一留存的支谱资料。家中还藏有一张400多年前文穆公太傅许国参与制作的宗系图真迹,这应该是清初许懋祖从徽州东门老家随身带出的。
许先生的祖父许霖,至孝,通晓国学,善古诗词,尤精小楷,十几岁时名声鹊起,其小楷被誉为板浦第一,有〝黄大字许小楷〞之说。他青年时曾续编许氏支谱,后毁。三十年代在板浦商会工作,后因伤寒英年早逝。曾祖父许亮臣(生于1877年)经营恒丰盐号,由于清末时局动荡,盐号逐渐衰落,民国初,恒丰盐号和板浦其他盐号共同组建大源盐业公司,其负责公司圩务工作。据家中保存的大源公司销售报表看,公司鼎盛时年销盐达100万引,行销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地。日本人登陆后,淮北最大的盐业公司大源公司破产倒闭。40年代初,板浦商会解散前夕,祖父许霖也病故,自此家道败落,期间妹夫家(“袁怡和”盐号公子)曾给予接济,1948年曾祖父在潦倒中病逝。板浦解放不久,第二、三进院落被相继变卖、拆毁。上世纪50年代,因家父和祖母迁出板浦,第四进院落(祖屋)空置,不久被政府“征收”,后在文革期间被拆掉。
在大院里原来还摆放着一副花挑,当时板浦的各大家族,元宵节都要在街上举族出游,举办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花挑、唱戏,舞龙、狮子盘绣球等节目,一方面祈求新年好运,一方面加强子孙凝聚力和展现家族实力。许氏家族也不例外,各房都有节目安排,许一巷大院负责花挑项目。据传,有一年因争上风,许家和另一大家汪家的舞龙队争执起来,后经多方调解才消除隔阂。
许宏宗次子许士晋,字康侯,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太学生,考授州同,以子许兆升赠徐州府运河通判,配毕氏,子三:兆鳌、兆升、兆本。其中长子许兆鳌的后代也一直居住在宏宗故地。其后裔,许燕鎏的父亲许耆年老先生,在解放后冒着风险,秘密地将祖先的牌位收藏起来,直至逝世前才告诉家人。牌位记录了兆鳌次子许大品一支四代的名讳。
许大品,字廷表,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道光十五年(1835年),例授登仕佐郎,是“二许”许乔林、许桂林的堂兄。生二子瀚、澐,均授业于“二许”,长子许瀚为诸生颇有文采,工诗善画,助编许乔林《海州文献录》、《朐海诗存》等;次子许澐、曾孙许营也均例授登仕佐郎,许大品孙许杰任职京城,官阶五品。目前,此支后代许燕鎏、许燕钟等均生活在连云港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