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地文章http://m.sohu.com/n/481321084/
情人节那天开始,又一条爆炸性新闻在互联网圈子里传播开了。#华为要清退34+#。
知乎上号称已经离开华为的匿名网友表示,目前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并将其解释为“在业绩看空的时候裁员,断臂求生”。如果以24岁进华为来算,部分华为人的职业生涯最多10年,程序员可能最多16年。
当然,华为迅速辟谣了这条新闻。
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我们就这么一看而过吗???
公司里40来岁的人都去哪儿了?
互联网、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作为HR你会更明显的发现这一个现象,当你在写招聘启事的时候,你要招的都是“充满活力的90后,甚至是95后小鲜肉,你会告诉这些90后,你们的公司同样也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即使老板年纪稍长,也必然要给他贴一个新潮、开放的标签”。那些40来岁,35岁+的人都去哪儿了?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各种新闻,某资深媒体人离职加入某某创业公司任职XX"
有着多年猎头经验的小A说,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很迷茫,很焦虑,(不知道该)到底去哪儿?...负担没有减轻,上有老下有小......
一旦“公司人”成为对个人身份的重要界定,年龄带来的阶段性焦虑会因为多了职位、薪水和晚辈的参照而变得格外显著。

有铁饭碗这一说吗?
想到铁饭碗,总会想起万青的一首歌。歌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歌词是这样的: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在八角柜台疯狂的人民商场
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
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
河北师大附中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的注视无法离开的教室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不去细究这首歌到底表达了什么深层次意义!但确实表现了:北方重工业城市在经历过了时代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的变轨给人们带来的阵痛。
个体是渺小的,常常是要被时代裹挟前进。就像一个大公司的一次的战略失误,很多人都要跟着丢饭碗。一定程度上个体无能为力。
华为开始裁掉35以上的员工,拿新入职鲜肉代替,大家都在骂。华为确实不道义,可是,如果不是华为,是诺基亚呢。辛辛苦苦研究塞班系统到三十多,结果公司没了,又要骂谁。。
所以,还是未雨绸缪,我们长达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几乎一定要遇到一两次行业下行,哪有什么铁饭碗。时刻不要忘了提高自己啊!
打破你的舒适圈
“舒适圈”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
但假使我们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就会很慢,也无法发挥潜力。“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当你拥有更大的舒适圈,也就不再特别惧怕生活中随时而来的挑战与变化。但舒适圈也不是一定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也指做自己不熟悉的事,这就包括去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能力。朋友把突破舒适圈比作出柜,跳出一个又一个固有的柜子。
比如,一位做播客的朋友,坚持在业余时间一个人做了5年,其实是很艰难的,我问他:你中间有没有做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克服的?到达视频播客这个阶段有没有让自己的难度增加?
他说:有啊,也有想把麦砸掉的时候呢!但好像看看大家的留言什么的,过上一两天就恢复啦。并且往往还有些新的想法。视频必然会让难度和制作时间增加呢。但人就是可以多试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吧。
这5年来他自己做的播客在各个音频平台都有非常大的收听量,他因此交了很多朋友(但其实他一直是超内向的人)。现在他又打开了锁住自己的地域柜子,他自诩自己出柜了!在35岁(高龄)移民新西兰,并很快找到了工作,他并不像很多有钱人一样,是投资移民,也没有借助任何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申请工作签证而去的。找到工作就无忧了吗?他还要努力争取延长签证的时间,继而再进一步拿到永久居留权。这中间一定还有很多困难等待他去克服。

随时打破舒适圈的能力,你有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平平,收入平平,徒增年龄,倍感压力。你常常羡慕身边的大咖,那你也错了。一位连续成功创业者,发了一条状态。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创业?”
我的回答是:吃喝玩乐终究是低级刺激。去创造,去厮杀,那才是高级刺激。这样的刺激只要你做过一次,就还想做100次。
快乐可以用低级刺激来满足,痛苦却永远奥高级刺激来填补。我最大的天赋绝对不是懂得快乐,而是懂得痛苦。”
那些出走的60后、70后很多都选择褪去自己身上的光环,获得重生的机会,并告诉自己没有退路。
这个时代,没有人不焦虑。而且焦虑指数会随着你一路的成长正向飙升。
求新求变应该是一个人毕生的使命,如果你一直在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能力,即使因为公司的失误而被裁,但至少不会因此而陷入恐慌。还是前面那句话,人长达30多年,甚至40年的职业生涯里,总会遇到下坡路。时刻不忘提高自己才是真理。不能做温水里青蛙,贪图安逸,不再进取。
但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去参加各种打卡社群,读书、健身、写作、学外语....再有很多人每周四晚都会如期守候儒思的微课儒师有约,听业内大咖分享经验,补充完善自己。没有人是被逼着来学习,但你总是来了,难道人们不知道看电视追剧是更舒适的事吗?
岁月不会永远静好,不断地从你的舒适圈逃离吧。这会体验给你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而最终,它给你的是一种渴望,这是从你的内部把你点燃的火焰,能让你排出毒素。
情人节那天开始,又一条爆炸性新闻在互联网圈子里传播开了。#华为要清退34+#。
知乎上号称已经离开华为的匿名网友表示,目前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并将其解释为“在业绩看空的时候裁员,断臂求生”。如果以24岁进华为来算,部分华为人的职业生涯最多10年,程序员可能最多16年。
当然,华为迅速辟谣了这条新闻。
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我们就这么一看而过吗???
公司里40来岁的人都去哪儿了?
互联网、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作为HR你会更明显的发现这一个现象,当你在写招聘启事的时候,你要招的都是“充满活力的90后,甚至是95后小鲜肉,你会告诉这些90后,你们的公司同样也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即使老板年纪稍长,也必然要给他贴一个新潮、开放的标签”。那些40来岁,35岁+的人都去哪儿了?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各种新闻,某资深媒体人离职加入某某创业公司任职XX"
有着多年猎头经验的小A说,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很迷茫,很焦虑,(不知道该)到底去哪儿?...负担没有减轻,上有老下有小......
一旦“公司人”成为对个人身份的重要界定,年龄带来的阶段性焦虑会因为多了职位、薪水和晚辈的参照而变得格外显著。

有铁饭碗这一说吗?
想到铁饭碗,总会想起万青的一首歌。歌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歌词是这样的: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在八角柜台疯狂的人民商场
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
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
河北师大附中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的注视无法离开的教室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不去细究这首歌到底表达了什么深层次意义!但确实表现了:北方重工业城市在经历过了时代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的变轨给人们带来的阵痛。
个体是渺小的,常常是要被时代裹挟前进。就像一个大公司的一次的战略失误,很多人都要跟着丢饭碗。一定程度上个体无能为力。
华为开始裁掉35以上的员工,拿新入职鲜肉代替,大家都在骂。华为确实不道义,可是,如果不是华为,是诺基亚呢。辛辛苦苦研究塞班系统到三十多,结果公司没了,又要骂谁。。
所以,还是未雨绸缪,我们长达三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几乎一定要遇到一两次行业下行,哪有什么铁饭碗。时刻不要忘了提高自己啊!
打破你的舒适圈
“舒适圈”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
但假使我们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就会很慢,也无法发挥潜力。“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当你拥有更大的舒适圈,也就不再特别惧怕生活中随时而来的挑战与变化。但舒适圈也不是一定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也指做自己不熟悉的事,这就包括去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能力。朋友把突破舒适圈比作出柜,跳出一个又一个固有的柜子。
比如,一位做播客的朋友,坚持在业余时间一个人做了5年,其实是很艰难的,我问他:你中间有没有做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克服的?到达视频播客这个阶段有没有让自己的难度增加?
他说:有啊,也有想把麦砸掉的时候呢!但好像看看大家的留言什么的,过上一两天就恢复啦。并且往往还有些新的想法。视频必然会让难度和制作时间增加呢。但人就是可以多试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吧。
这5年来他自己做的播客在各个音频平台都有非常大的收听量,他因此交了很多朋友(但其实他一直是超内向的人)。现在他又打开了锁住自己的地域柜子,他自诩自己出柜了!在35岁(高龄)移民新西兰,并很快找到了工作,他并不像很多有钱人一样,是投资移民,也没有借助任何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申请工作签证而去的。找到工作就无忧了吗?他还要努力争取延长签证的时间,继而再进一步拿到永久居留权。这中间一定还有很多困难等待他去克服。

随时打破舒适圈的能力,你有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平平,收入平平,徒增年龄,倍感压力。你常常羡慕身边的大咖,那你也错了。一位连续成功创业者,发了一条状态。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创业?”
我的回答是:吃喝玩乐终究是低级刺激。去创造,去厮杀,那才是高级刺激。这样的刺激只要你做过一次,就还想做100次。
快乐可以用低级刺激来满足,痛苦却永远奥高级刺激来填补。我最大的天赋绝对不是懂得快乐,而是懂得痛苦。”
那些出走的60后、70后很多都选择褪去自己身上的光环,获得重生的机会,并告诉自己没有退路。
这个时代,没有人不焦虑。而且焦虑指数会随着你一路的成长正向飙升。
求新求变应该是一个人毕生的使命,如果你一直在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能力,即使因为公司的失误而被裁,但至少不会因此而陷入恐慌。还是前面那句话,人长达30多年,甚至40年的职业生涯里,总会遇到下坡路。时刻不忘提高自己才是真理。不能做温水里青蛙,贪图安逸,不再进取。
但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你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去参加各种打卡社群,读书、健身、写作、学外语....再有很多人每周四晚都会如期守候儒思的微课儒师有约,听业内大咖分享经验,补充完善自己。没有人是被逼着来学习,但你总是来了,难道人们不知道看电视追剧是更舒适的事吗?
岁月不会永远静好,不断地从你的舒适圈逃离吧。这会体验给你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而最终,它给你的是一种渴望,这是从你的内部把你点燃的火焰,能让你排出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