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先生生前,我曾有机会两次看过他的笔记。在一篇回忆文字中,我写过:“他的读书笔记本也颇与众不同,满页密密麻麻,不留天地,一无空隙,但他一翻即能找到所需之处。”如今公开面世的《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可以印证这个印象。我还写过:“钱先生的随意闲聊更充满这种耐人寻味揣摩的东西”,还举了一些例证,其中之一是“韩愈的《原道》与明清的八股文之间有否暗脉相通之处,又是为什么”等等(见《〈对话〉的余思》)。今阅《札记》第三卷 1771页:“《原道》‘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云云一节,《原毁》全篇,皆开八股机调。《孽海花》第二回(按,应是第三回)钱唐卿谓‘制义创始韩愈,细读《原毁》便见’是也。柳子厚《书箕子碑》‘当其周时未至’一节亦然”,面对书籍恍然如遇故人。
记得当年有次闲谈到“八股”起源、得失时,钱先生急忙一摆手:“等等,给你看我的笔记!”即从内室取来此本,翻到此页向我讲说一番。我贪婪地凑过头去,他立即合上本子,打了句乡谈:“勿好再拨看哉!”直逗得我望“书”兴叹,憾失不已。
感谢杨绛先生,决定影印出版此书。然而翻阅全书三卷一过(全部《手稿集》将有40多卷),又不禁感慨无既:眼力不济,认不清;对他手书不熟,认不准;学力不足,读不懂。其博大精深的学术内涵,自当终身奉为鸿宝;今仅就书中论及宋诗者数端,略述“初学记”。
记得当年有次闲谈到“八股”起源、得失时,钱先生急忙一摆手:“等等,给你看我的笔记!”即从内室取来此本,翻到此页向我讲说一番。我贪婪地凑过头去,他立即合上本子,打了句乡谈:“勿好再拨看哉!”直逗得我望“书”兴叹,憾失不已。
感谢杨绛先生,决定影印出版此书。然而翻阅全书三卷一过(全部《手稿集》将有40多卷),又不禁感慨无既:眼力不济,认不清;对他手书不熟,认不准;学力不足,读不懂。其博大精深的学术内涵,自当终身奉为鸿宝;今仅就书中论及宋诗者数端,略述“初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