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一代情圣
杜甫生于北方的大士族,远祖为是汉武帝时的酷吏杜周,祖上杜预是晋代大学者、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其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父亲杜闲是唐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清杨伦《杜诗镜铨》:“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甫七岁会写诗,一生写诗1500多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古今一代“诗圣”。
杜甫极热心肠,富同情心,对一般人都很多情,对自己妻子更是情深。因此被梁启超誉为“古今一代情圣”。许多人称杜甫是难得的模范丈夫。
杜甫之妻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杜甫29岁,杨氏19岁。他们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30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厮守终生。杜甫仅有一妻,在28首诗中提及其妻,使用之词为妻子、妻孥、妻儿、老妻、瘦妻、山妻、(儿)母等。李白一生写过无数诗歌,给朋友写过,给贵妃写过,给歌伎也写了不少,但未曾好好给妻子写上一首。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杜夫人没留下姓名事迹,只能从杜诗中了解杜夫人的形象:(文章阅读网:
http://www.sanwen.net )
一.容颜娇美。杨氏是书香门第的金枝玉叶,杜诗《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诗意:妻如花蕊一样姣艳,像嫦娥一样令丈夫动心,为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将月中桂树全部砍去。但因父亲去世,杜甫家境每况愈下,生活贫困潦倒。安史之乱后, 杜甫携家逃难至鄜州, 把妻儿安置在羌村,只身奔赴灵武,以期为平乱出力, 不料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一年多。他感伤国事,思念妻儿,写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对月》等诗篇。
二.品德高尚。杨氏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作奉献。杜甫和诗友在花园里饮酒,她在河边洗衣,传来隐约捶洗声,牵动诗人神经:“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依,秋砧醒却闻。”(《九日五首》)
杨氏生养八个孩子,最后仅存两子一女。幼子出生不久,因饥饿而夭折,她悲痛欲绝。《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全凭杨氏支撑。《遣兴》:“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丧乱中,杨氏思念丈夫,以致见面时如同梦中一般:“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杜甫久别回家,杨氏为安慰丈夫,刻意打扮一番。孰料,两个不更事的小女儿偷偷学母亲样子,用小手梳理头发,而且施铅粉、画黛眉,将小脸蛋抹得一塌糊涂。《北征》:“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三.同甘共苦。天宝十四年,杜甫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后一个月后回家探亲。《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杨氏跟随杜甫颠沛流离,逃避战乱。《逃难》:“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杨氏一生贫穷苦难、饥饿疾病、频繁分离、担惊受怕。但是她毫不后悔,与丈夫同甘共苦。
四.思妇忧妻。因为官、战乱等,杜甫经常久别妻儿,日夜牵挂,期待团聚。《述怀》:“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雨过苏端》:“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徒步》:“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发阆中》:“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安史之乱后, 杜甫著名的《月夜》,整首诗感伤国事,思念亲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清晰展现了杨氏思妇忧妻的形象。
五.诗人感激愧疚之妻。杨氏用柔弱双肩独自支撑全家,使家庭责任感极强的杜甫终生愧疚自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遣兴》:“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飞仙阁》:“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平地专欹倒,分曹失异同。”……但是,杨氏坚强朴素,任劳任怨。《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如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六.红颜知己。杜甫入住成都后,生活稍安定: 无为官的案牍之累,经济上高适、严武接济,全家团聚,房住优美(浣花溪草堂),因此心理较好。《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可见,杨氏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柔情亲密,甚为红颜知己。
封建社会盛行一夫多妻制,文人纳妾、妓女同席非常普遍。对此,李白、元稹、杜牧、白居易等都在诗中津津乐道。据说,白居易晚年豢养不少家妓,每三五年要换一批家妓,说:她们“年老色衰,不堪入目”,简直是日日笙歌、夜夜新郎。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就是“樱桃嘴”“小蛮腰”的出处。
最荒唐的是苏东坡,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他对姬妾视同私人物品。友人蒋某为他送行,偶见东坡妾侍春娘,便说:“我有一匹白马,愿意与学士相换美妾。”苏东坡一想,以名驹换一妾,立刻点头应允。苏东坡遭贬谪时,将身边姬妾一律送人,其中不乏怀有身孕者。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和翰林学士孙觌,都自称是苏东坡送人之妾所生,连苏东坡认可的儿子苏过,都对此情不予否认,反而与梁、孙亲密无间。据说,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杜甫一生仅一妻,风雨共舟30年,厚爱妻子,尊重平等,感情专一,至死不变。杜诗中赋予杨氏独立的人格:“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羌村三首》其一)“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归行》)“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
史料中仅两则记述杜甫妻子:1.唐冯贽《云仙杂记》:“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使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御史大夫韦陟知道杜妻的出身和贤德,因杜甫生活困顿,“朝回典衣”、“酒债寻常”,杨氏饿得更清瘦,衣裙已无法再补缀了。因此,韦陟见杨氏,立即退出,不失长者之尊,继而派夫人送去装饰品夜飞蝉,表明对杜甫及其夫人的关怀和敬重。2.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此墓系铭,均收入新旧《唐书》。
杜甫在四川漂泊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两三年。770年冬,死于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杨氏将丈夫灵柩置厝在岳州,带儿女们回洛阳偃师陆浑山庄,不久便去世了。“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葬)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墓系铭》)为杜甫奉献毕生精力的杨氏在公元813年,最终夫妻合葬于故土先祖墓旁,即洛阳偃师城西首阳山。
古今一代情圣杜甫与妻子真正是一对模范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