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74贴子:2,999,258

【论道】庄子之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浅谈庄子之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28 12:26回复
    如果说西方的美是具体的美,浪漫的美,写实的美,直接的美,感官的美,浓厚的美,高贵又优雅的美。而东方的美,却是另一种形态。乍一看空虚宁静、不着痕迹,细看意境深远、回味无穷,似乎是一种恬淡的美、道法自然的美、鱼戏莲叶的美、舟过百川的美、天地无声的美、沉醉无我的美。正如《老子》中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东方的美在于在自然与我的交融中忘却。只有精神与心灵的“致虚极、守静笃”,才能领会自然万物的纷纷扰扰、各归其根。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是故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28 12:27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庄子,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中国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其代表作品《庄子》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崇尚虚静,天人合一,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8 12:29
      回复
        (一)庄子的天籁之美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这三种不同的音乐美的境界是按照人为的大小来划分的。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丝竹管弦等乐器演绎出来的完全人为的声音,演奏者是人,也是庄子眼中音乐美的最低层次。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由于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风力的大小不同形成不同的声音,演奏者是风。而天籁是万物的“自鸣”之声,即是自然界在道的掌控之下和谐运行的声音,弹奏者是道,万物皆为乐器。天籁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落日出……是自然,是玄妙,是和谐,是只有通过坐忘,进入虚静的状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大自然的至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28 12:39
        收起回复
          (二)庄子的爱情之美
          《诗经》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词人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比这些难舍难分的缠绵爱情场景,庄子笔下的爱情则更加洒脱,自然,飘逸,潇洒……
          庄子在《天运》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与其彼此思念纠缠,因得不到的爱情互相伤害,不若相忘于江湖,两不相伤,顺应缘分,洒脱、自然、优雅。
          正如电影《道士下山》中道士周西宇死前因未能见挚友查老板最后一面而放不下时,如松长老开悟他时所言,命运就像那瓢一样,触着即转,上天与我们就是那执瓢的手,要是悟到生死轮回,无非花开花落。心有定境,不住因果,又有什么不快乐的呢?人生在世,不过是随缘而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28 12:40
          收起回复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人太多,有时候还来不及挽留就已经离开,无论哪种离。别都是必然的。面对这些分离,庄子是那般的洒脱自然。妻子离世,不同于常人的悲痛不已,庄子选择鼓盆而歌,在庄子看来,妻子的死亡只是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无始而非卒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切都只是自然的回归,故而庄子庆贺妻子的新生。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顺道而已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28 12:40
            收起回复
              (那飞鸟偶然间,落在了河边,看到了水中的鱼儿。或许有了片刻的停顿。但最终,还是展翅远飞,留下的唯有展翅时带起的风,吹动了水面,荡起一圈圈苦涩的涟漪,波动了那水底望着飞鸟,鱼儿的身体。
              这世间有一种距离,是留下与遗忘,同样存在,同样无法衡量,同样遥远。如那水底的鱼,在飞鸟离去的一刻,挣扎的跃起水面,想要不再隔着水注视飞鸟,只是最终,只是一眼,然后又回到了水底,落了下去……
              如同是水中的游鱼,与天空中的飞鸟,鱼望着飞鸟流下的眼泪融入水中,鸟儿看不到……因为它们之间相隔的,是这天地,是这破不开的水面。
              忘记吧,一切都忘记吧……。前一世的鱼儿就是这样在那水中看着飞鸟渐渐远去的。那水中的鱼儿在哭泣,只是眼泪融入在了水中,飞鸟似看不到……
              前世的鱼儿,今生的鸟,愿相忘于江湖。)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28 12:40
              收起回复
                (三)庄子的仙人之美
                庄子在《大宗师》中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自然给予了我们形体,庄子欣赏和赞美自然原本的样子,没有人为的修饰和干涉,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原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那都是它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最适合它的,也是最好的。我们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不要刻意的改变。 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观,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是生来便被赋予的天性。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可见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28 12: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庄子在《逍遥游》篇有描述其心中最为自然,纯洁,美丽的雪神之姿:“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六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如同仙子一般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28 12:41
                  收起回复
                    (四)庄子的自由之美
                    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庄子如同坠落凡尘的仙子,超脱凡世,与追名逐利的凡世格格不入;似夏日里的最后一片雪花,晶莹剔透,坚守纯白。但他却在这世间留下了最飘逸,逍遥的背影。
                    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中国传统的隐士往往在自己仕途不顺或是天下混乱的时候选择隐居,逃避现实的黑暗来保全自身,同时还能获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清高的美名。初见庄子似乎也是这样,但近看才发现但庄子的不同,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逍遥游》中“游世”,一来,庄子不会像那些仁人志士般与黑暗的现实直接对抗;二来,庄子也不会像传统的隐士一样躲避黑暗,他是以一种戏谑的态度去接受现实的一切,游戏地面对现实的所有残酷、黑暗,游戏地看待名利,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所有问题。隐士终究是在乎生死的,但庄子是真正地达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摆脱了形体的束缚,以“有待”进入“无待”,从而穷游于天地之间。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3-28 12:41
                    回复
                      庄子的自由之美,是一种对现实自我的超越,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像姑射山的真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更像神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能够堪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为的束缚,从而达到一种无挂无挂、“以游无穷”的境界。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摆脱、超越外在以及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消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与自然万物合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28 12:42
                      回复
                        (五)庄子的自然之美
                        庄子在目睹了人对自然的疯狂破坏,经历了文明和自然地激烈冲突之后。比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更甚,庄子提出人应该回归自然,回归最原始的淳朴、人与野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强调顺天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一切人为的力量都只能是破坏。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造破坏自然。《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原始、本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28 12:42
                        回复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
                          反思当今社会为了经济利益而对一些自然景区进行开发,何尝不像儵与忽一般,破坏自然本来的美与真,最终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28 12:42
                          收起回复
                            庄子地美在于自然,纯真,无人为地破环,在于天人、物我、主客之间的大和谐。需要我们消除杂念,进入虚静的状态去感悟,去感悟那种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和谐至乐境界,感受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无所负累的真正自由,进入无限和永恒的审美境界之中。
                            庄子美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产生了深刻影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一代代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28 1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