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家族
据明代申时行《赐闲堂集》中“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曹公神道碑铭”记载,琅玕曹氏本来定居句曲(今丹阳),宋代时曹天锡始徙居宜兴新市里,逐渐开枝散叶,聚居在同一处。后来红巾军起义,烧杀抢夺,只留曹氏巷来表彰曹氏的善良,遂称“留巷”。这位“善人”极有可能这是元代的曹德昭,倪瓒的友人。曹氏后人曹显三,再次迁徙回琅玕里。相传,琅玕村西的鹏程桥就是曹诏捐造。
曹三暘
曹三暘,字子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任大理寺评事,精通法律,诉讼从他的手,合情合理,有经验的老官员都不如他。升任寺正,出知漳州府,改为济南。邻郡有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疑罪,官员怕惹麻烦,不敢决定。曹三暘关押了他并且直率地说,人死后用廉洁才能得来名声的话,那我的太守还不如不做了。有一年大饥荒,用小米煮粥,其他郡多来吃饭,救活很多人。
据明代申时行《赐闲堂集》中“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曹公神道碑铭”记载,琅玕曹氏本来定居句曲(今丹阳),宋代时曹天锡始徙居宜兴新市里,逐渐开枝散叶,聚居在同一处。后来红巾军起义,烧杀抢夺,只留曹氏巷来表彰曹氏的善良,遂称“留巷”。这位“善人”极有可能这是元代的曹德昭,倪瓒的友人。曹氏后人曹显三,再次迁徙回琅玕里。相传,琅玕村西的鹏程桥就是曹诏捐造。
曹三暘
曹三暘,字子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任大理寺评事,精通法律,诉讼从他的手,合情合理,有经验的老官员都不如他。升任寺正,出知漳州府,改为济南。邻郡有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疑罪,官员怕惹麻烦,不敢决定。曹三暘关押了他并且直率地说,人死后用廉洁才能得来名声的话,那我的太守还不如不做了。有一年大饥荒,用小米煮粥,其他郡多来吃饭,救活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