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坛的天时地利人和:支点的不可替代性

既然现代足球充分证明了足球不该只靠意志,而是需要长治长策的发展,我们就更容易客观的看待“意志足球”的现状了。
那当代足球如何做好长治,实行长策呢?最近很多人通过贴吧或者微信问我,拜仁未来会怎样?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何谓足坛的长治长策,天有时常,世有时势,顺其势不取其常,是为长治,顺其时而取其势,是为长策。其实这就是千古第一谋士刘伯温心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而于当今足坛而言呢?在战术场面利用高度发达的今天,支点中锋是足坛最必不可少的配置。
当大家诧异拜仁在没有莱万后面对柏林赫塔、皇马、勒沃库森的窘境时,其实不必称奇。如果大家仔细回顾过往两赛季皇马巴萨在本泽马和苏亚雷斯缺战时的表现,我们更不难理解,皇马和巴萨为什么会不惜代价引进莫拉塔(3000万回购)和帕科(3500万)。

在欧冠八强球队中,稳定火力输出的支点都是必不可少的双保险配置:
皇马:本泽马、莫拉塔
巴萨:苏亚雷斯、帕科
尤文:伊瓜因、曼朱基奇
莱斯特城:瓦尔迪、斯利马尼
多特:奥巴梅杨、伊萨克(卖掉拉莫斯后立刻购入)
摩纳哥:法尔考、热尔曼
马竞:加梅罗、托雷斯
拜仁:只有莱万
当然,马竞属于足坛最特殊的一支,这个后面再详细说说。我们接着说回支点,这个老调常谈的话题。
作为网上最早说出支点论的我,大家可以先看看我2010年写的这两篇文章(复制网址即可)。
谈空间论:
https://tieba.baidu.com/p/755702724论防守反击:
https://tieba.baidu.com/f?kz=695353230
将中锋“支点化”,源于范加尔战术而起的支点论。拜仁作为最早的受益者才有了这些年强大的获利,并不是单纯的依靠投资,真要比投入我们其实不值一提。
支点中锋的出现,是将前场进攻空间最大化,前腰边缘化,组织后移化的最大体现。在支点中锋普遍化之前,优秀的前锋更类似现在强大的边锋群,诸如当年的舍瓦或者埃托奥,还有巴萨后来引进的亨利。再支点中锋还没有完全普遍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逐步被远离中锋这个位置。这并不是说当时没有合适的作为支点中锋的人选,其实当时的范尼和德罗巴都是极好的人选,但当时切尔西还没有完全的单前锋支点化,切尔西也一直不依赖于进攻,没有把进攻极致化。切尔西前两赛季的德罗巴备受质疑,实际上其起到的战术作用非常重要,他也算是中锋支点化的雏形。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范加尔改革下的阿尔克马尔成为现代足球支点中锋的起点,逐渐被很快复制到各队,使得支点中锋搭配组织后移的阵容配置成为了这十年的主流定势。进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埃托奥、舍瓦类型的球员都选择了其他位置,和巴萨为什么要执意引进伊布了。
说回拜仁。范加尔来到拜仁后推翻了拜仁建队以来从不弃用双前锋的历史,更开启了中锋肩负后腰作用的职责,这才有了当时的奥利奇和后来的曼朱基奇。但这样的踢法对中锋损耗极大,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换上戈麦斯和莱万实在无可厚非。奥利奇和曼珠这样的中锋也是最好的替补人选。经过范加尔固执近乎偏执的不断试验,终于开启了拜仁的最强进攻时代
(范加尔在曼联改革失败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曼联其实不算鼠目寸光,但确实耐心不够,更多是英超客观因素,曼联急功近利了。但范加尔提拔的青年才俊却让曼联赚了个盆满钵满,其框架也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而从荷兰队在世界杯后的表现可以看出,选择他的嫡传弟子魔力鸟作为接班人确实是拨乱反正最合适的选择)

伟大而又偏执的改革家范加尔建立了拜仁的成功框架,从不偏激的海因克斯对球队拨乱反正,终于打下了真正的王朝根基。只可惜,后来接手的却是并不一样的足球,球队体系路线多少走偏了一些。但这绝不是斗志沦丧的观点,逆转切尔西和尤文多少能说明当时主力完整的拜仁具备逆转的斗志和能力。
确定支点的不可替代性的战术依据是,因为支点中锋的禁区牵扯力,球队普遍选择战术核心后移,因此有了最大的组织视野和最大的突击手进攻空间。球场只有那么大,相对的空间下,被牺牲的自然是组织性前腰了。
在范加尔治下阿尔克马尔和拜仁的改革后,废弃组织前腰也一度成为了大趋势。皇马卖掉厄齐尔后称霸欧冠,奥斯卡、帕斯托雷天价加盟后球队后始终找不到最合适的安置方式,所以也不难理解金球奖级别的斯内德为什么会没有豪门要。
但足坛总是瞬息万变的,多特蒙德树立天才少年格策成为核心后,连续两赛季卫冕德甲冠军,更是在第三赛季杀入欧冠决赛,虽然因为格策的缺席功亏一篑,但至少让世人看到了后移组织核心和前腰的完美并存方式。至此之后,前腰的无球能力和突击能力被看中,优秀的前腰再次层出不穷,姆希塔良、德布劳内等人相继出现。也是在这样的暗潮涌动下,第一集团军不愿意在未来的战术改革下落后,所以皇马坚决留下J罗,巴萨愿意3500万买进戈麦斯,尤文近年来的转会名单一直没有少过德拉克斯勒(改打边路前)之类的球员。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的证明,度势不如趋势,趋势不如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