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MIAB(marshall-in-a-box)类单块到这份上已经不只是对比音色轮廓描摹得像不像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感觉。这里的感觉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客观的包括触弦动态和模拟电子管失真的音色特征(当然单块晶体管是永远不可能100%模拟电子管动静的,不过尽量往哪个方向靠近却是可行的),当然还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因素,就是你脑海里最像的那个音色是从什么角度去理解的。而最后一个主观因素,却往往影响和支配着听者对前面客观因素的判断。以我为例,我对真实marshall plexi箱头的触弦动态和失真特征的理解也不是建立在玩过真正的箱头基础上的。但是在看过YouTube大多数高质量箱头测评视频后我觉得自己对marshall plexi的音色特征还是有了一些比较客观的认识。
对于Weehbo Plexface(以下简称PF)和 Ramble FX Marvel Drive V3(以下简称MD)这两块的对比主要有一些那么几点:
1. MD在EQ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更多的中频,更确切的说是high mids;而PF预设EQ更平一些,甚至中频有点凹。在调节的过程当中,无论怎么调MD的那点中高频都无法消除,而PF的shape拨档设置为push以后会有相当明显的中低频段的提升(更多的是低频的提升)。由于MD有更多的中高频使其在听感上会更抓耳,solo切入感更强,但是声音立体感变差,比较平面化;而PF因为EQ较为平均所以音色则更亮更刺激,音符立体感更强,在弹奏开放和弦时感觉更有力更punchy。而在中度失真弹奏分解和弦的时候MD声音更容易混在一起,PF则相对较为清晰。
2. 两个块音色的失真方式和结构略有不同。本人不懂物理电路上的东西,我在这里就用触弦的感觉来解释一下。这里先提一点,由于MD的低频来自normal旋钮,而normal旋钮同时又控制失真度,这导致了在low gain设置下声音偏薄缺低频,反之在high gain设置下低频泛滥声音混浊,但是配合tremble和presence的控制还是可以调出很好的音色。
失真结构上高音弦的比较两者非常接近,但低音弦差别明显:在相同失真度和音量设置下,MD低音弦有些过早失真的感觉,而PF则在高音弦和MD保持同样失真度的同时,低音弦还保持一种要破不破的感觉,而这一点正是我觉得PF非常接近真实marshall plexi音箱(有条件翻墙的可以参看YouTube 2Guys1Amp两男一箱的测评视频)的原因之一。我对于marshall plexi特别jtm和jmp一类的箱子的印象是:整个失真结构松散但不绵软,触弦在low gain的时候反应比较钝,但是把两个通道跳线所有旋钮开到十以后音头却是非常锐的。PF的低频就是那种松散但还能收着点的,就算在拨档设置为push增加低频情况下;而MD的低频在低失真度的情况下就很绵软,整个失真结构缺少plexi箱头那种sag的感觉,高失真度下低频甚至有些海绵般接近fuzz的感觉。这种低频的失真结构在Bogner La Grange和 Catalinbread DLS上同样存在,特别是Catalinbread DLS尤其明显,听起来更接近fender箱子的失真而不是marshall(虽然前期marshall是fender改过来的)。Plexface的这种失真结构和Wampler Plexi Drive非常类似,我在捣鼓这两块的时候音色轮廓上可以调得非常接近,但Wampler Plexi Drive一个问题是存在略多的中频染色听起来有一种ts类过载的味道。
另外在调节失真度的时候,我觉得PF的调节旋钮的反应更像我Marshall DSL5c的失真调节旋钮反应,过渡比较自然。MD失真增加也很自然,但Bogner La Grange就有很刻意把失真分为高中低的感觉:不管在哪个gian设置下,旋钮调过12点以后基本没有明显影响,估计是为了配合gain拨档的选择。
对于Weehbo Plexface(以下简称PF)和 Ramble FX Marvel Drive V3(以下简称MD)这两块的对比主要有一些那么几点:
1. MD在EQ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更多的中频,更确切的说是high mids;而PF预设EQ更平一些,甚至中频有点凹。在调节的过程当中,无论怎么调MD的那点中高频都无法消除,而PF的shape拨档设置为push以后会有相当明显的中低频段的提升(更多的是低频的提升)。由于MD有更多的中高频使其在听感上会更抓耳,solo切入感更强,但是声音立体感变差,比较平面化;而PF因为EQ较为平均所以音色则更亮更刺激,音符立体感更强,在弹奏开放和弦时感觉更有力更punchy。而在中度失真弹奏分解和弦的时候MD声音更容易混在一起,PF则相对较为清晰。
2. 两个块音色的失真方式和结构略有不同。本人不懂物理电路上的东西,我在这里就用触弦的感觉来解释一下。这里先提一点,由于MD的低频来自normal旋钮,而normal旋钮同时又控制失真度,这导致了在low gain设置下声音偏薄缺低频,反之在high gain设置下低频泛滥声音混浊,但是配合tremble和presence的控制还是可以调出很好的音色。
失真结构上高音弦的比较两者非常接近,但低音弦差别明显:在相同失真度和音量设置下,MD低音弦有些过早失真的感觉,而PF则在高音弦和MD保持同样失真度的同时,低音弦还保持一种要破不破的感觉,而这一点正是我觉得PF非常接近真实marshall plexi音箱(有条件翻墙的可以参看YouTube 2Guys1Amp两男一箱的测评视频)的原因之一。我对于marshall plexi特别jtm和jmp一类的箱子的印象是:整个失真结构松散但不绵软,触弦在low gain的时候反应比较钝,但是把两个通道跳线所有旋钮开到十以后音头却是非常锐的。PF的低频就是那种松散但还能收着点的,就算在拨档设置为push增加低频情况下;而MD的低频在低失真度的情况下就很绵软,整个失真结构缺少plexi箱头那种sag的感觉,高失真度下低频甚至有些海绵般接近fuzz的感觉。这种低频的失真结构在Bogner La Grange和 Catalinbread DLS上同样存在,特别是Catalinbread DLS尤其明显,听起来更接近fender箱子的失真而不是marshall(虽然前期marshall是fender改过来的)。Plexface的这种失真结构和Wampler Plexi Drive非常类似,我在捣鼓这两块的时候音色轮廓上可以调得非常接近,但Wampler Plexi Drive一个问题是存在略多的中频染色听起来有一种ts类过载的味道。
另外在调节失真度的时候,我觉得PF的调节旋钮的反应更像我Marshall DSL5c的失真调节旋钮反应,过渡比较自然。MD失真增加也很自然,但Bogner La Grange就有很刻意把失真分为高中低的感觉:不管在哪个gian设置下,旋钮调过12点以后基本没有明显影响,估计是为了配合gain拨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