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稀土
——评《中国稀土保卫战》一书
马 鹏 起
前 言
《中国稀土保卫战》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2011年1月出版,内容简介说:作者提出“我们一定要打响稀土保卫战。保卫稀土,就是保卫我们的战略资源,就是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稀土行业怎么啦,出了什么大事啦,莫名惊诧。书说“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稀土人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中国稀土保卫战》
书又说“中国企业事实上是在敞开国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战略性资源”,书还说“很少有人想到,那些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导弹,雷达都使用着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这些先进武器将完全瘫痪”,书再说“那些高调鼓吹中国应向西方大量出口稀土的专家学者等等,同样都是隐藏在稀土行业中的蛀虫,不揪出这些蛀虫,中国稀土行业将很难获得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打到我们头上来了,不单是中国稀土企业,专家学者,还指向国家几十年来稀土出口政策的制订者,来势凶猛,一顿狂轰烂炸。
作者是在一篇文章的启发和共鸣下写这本书的,2008年9月,《南方周末》发表了青岩的文章《中国应立即禁止稀土出口》。因此,“保卫战”的主要目的是“禁止稀土出口”,编出了种种不符合事实的理由,说什么出口稀土是危害了“国家的安全”,中国稀土资源“枯竭”了,稀土贱卖成“白菜价”,“萝卜价”了等等。
该书还隐藏了但也暴露了它的最终目的,书中是这么说的:“到2010年为止,中国的稀土开发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有专家建议,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接连用了两个“干脆”,第三个“干脆”没有写出来,就是“干脆”立刻禁止开采国内稀土。这就是它的最终目的,把宝贵的战略资源珍藏地下,彻底“保卫”稀土。在“南方周末”那篇文章中有过相似的描述,不过只用了一个“干脆”,作者在这里又加了一个“干脆”,就表明作者更“干脆”了,一本书比一篇文章当然要有更大的杀伤力。
作者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书中竭力贬低中国稀土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说什么“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这个并非是依靠自己的先进技术争来的,而是别人送给我们世界稀土第一大国地位,对中国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这是对50多年来所有为中国稀土事业奋斗的人们的一种侮辱,书作者认为“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利益都送给了外国,损害了国家的安全,浪费了国家资源,有它还不如没有。这样就达到“保卫战”的最终目的——“干脆”停止国内稀土开采。它的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中国稀土产业将以更新的姿态走向自己的21世纪——稀土世纪,永立世界稀土之巅。
作者打着爱国不爱稀土的晃子,以中国学者的姿态,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高度对中国稀土进行了全面的抨击,我们不能不闻不问,书中一些观点,迷人的数字遊戏,加上编造的荒诞离奇却也生动的故事,很能迷惑和蛊惑一些不了解稀土真相的善良人们,他们从股票知道了稀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了不起的行业,现在听了一位人们崇尚的“学者”一段高论,他们会大吃一惊,原来稀土产业是一帮“败家子”,“卖国贼”,还有“汉**”,国人如此看稀土,稀土还能干么?
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要把书中颠倒的事实再颠到过来,我们要把我国50多年来稀土发展历史和现状,从采选,冶金提取,新材料到应用等,用我们熟悉的数字和做过的工作来回应书中的观点,说说书中的观点错在哪里;还要告诉那些连作者自己也搞不清的说中国稀土资源一年里从80%猛降到36%的唬人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还有那些荒诞故事,没有一个是真的,时间和内容都不能自圆其说,坊间传说居然被学者拿来从政治,军事,经济高度来论述国家大事,未免太草率了。
这本书在一段时间里对稀土产业甚至政府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稀土界人士有责任作出回应,《保卫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禁止稀土出口”呢,还是要中国宝贵稀土资源永远“保卫(护)”在地下?对中国稀土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后果?奇文共欣赏,大家评一评,有来无往非礼也。
一、中国稀土资源是不是真的快“枯竭”了?
《保卫战》一书中惊呼“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第30页),紧接着就引用**1992年南方视察时讲的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作者又接着说“中国的稀土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稀土储量急剧减少,有10多年前的85%(不知来自何处),降到目前只占世界总储量36%,”“用不了几十年,中国就会伦为世界稀土资源贫国”(第30页)。
稀土保卫战之五大争议的第一争议就是中国“稀土储量丰富还是行将枯竭”(第168页),书中引用商务部官员的话:“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9%”。作者又接着说:“统计数字显示,在2009年年底我国国内稀土资源储备在全球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备中,仅占36%,而在2005年,这个数据是52%,1996年这个数据为75%”,大家可能有点晕了,这些不同年份的百分比能说明什么呀,能看出哪个储量大哪个储量小,哪个多哪个少呀,作者就是在做数字游戏,你晕了,他可清楚,他对一个数最感兴趣,那就是36%,因为这个数最小,最能说明中国稀土资源“枯竭”了,作者在“中国如何夺回定价权”一节中又重复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的工业储量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6%,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比例下滑至36%”(第93页)。
大家稍微留心一下,一年内中国稀土资源少了1600万吨,而就在这一页上写明了2008年中国稀土产量12.5万吨,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12.5万吨产量怎么可能消耗1600万吨储量呢,然而,作者就不去想,只看到他喜欢的36%,比46%降了10个百分点,更能说明中国稀土技术落后,糟蹋资源,储量急剧下降,这不是“行将枯竭”了吗,我们再追根一下,这1600万吨储量被谁偷走了?是被美国人偷走了,因为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的中国储量按5200万吨算成占世界总储量的46%,按此计算,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储量之和为6104万吨,实际上是6340万吨(独联体1900万吨,美国1300万吨,澳大利亚540万,印度310万吨,加拿大90万吨,其他2200万吨)(见《稀土报告文集》第564页,马鹏起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下面简称《文集》),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一年后的2009年又把中国储量按3600万吨计算,3600万吨加其他国家的总量6340万吨等于9940万吨算成36%,都是美国人算的,不是被他们偷走了吗?
其实,这两个数字都出自国内,5200万吨是原冶金部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在一篇《中国稀土资源知多少?》的发表文章中的数字,有权威性,多为引用;3600万吨是中国80年代的稀土储量,也被美国地质调查局收集在1990年的报告中的1989年中国稀土储量,这个数字正是当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80%(见《文集》562页)。80%和36%出自同一个数字,前后相差20年,《保卫战》的作者不感到奇怪吗?这两个百分数又能说明什么呢?它能支撑你的中国稀土资源快“枯竭”了吗?
中国稀土储量到底能用多少年?到底能开采多少年?书中说:“无论是北方白云鄂博稀土矿,还是南方的稀土矿,储量都比原有储量减少了一半左右”,“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的可开采年限仅剩二三十年”(第93页)。
我们先说北方矿包头的稀土储量还有多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白云鄂博主、东、西矿三大铁矿体的稀土工业储量为4350万吨REO。其中,主、东铁矿体中3500万吨REO。西矿铁矿体中850万吨。这是铁矿体内的稀土储量4350万吨,是经过国家储委会批准的。在开采的主东铁矿体中,从1959年包钢高炉投产至2009年年底,共开采铁矿石2.9亿吨,含稀土氧化物1563万吨,占主东矿稀土资源3500万吨的45%,资源保有量为1937万吨,占55%。
在开采出的稀土量1563万吨中分四部分:(1)生产用去的包括稀土精矿和稀土铁合金,共计100万吨REO,占3%;(2)在未建选矿厂(1966)以前,采用铁矿石(高品位铁)原矿入炉,含3%REO,稀土都进入高炉碴,至今未利用,堆放,共有160万吨REO,占5%;(3)开采过程中的损失78万吨REO,占2%;(4)尾矿坝堆存的尾矿,含稀土7%,至2009年底,共堆存尾矿1.75亿吨,稀土氧化物1225万吨,占35%。
包头保有可开采的稀土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东矿未开采部分1937万吨REO,占主东矿稀土的55%;(2)尾矿资源1225万吨REO,占主东矿稀土的35%;(3)富稀土高炉渣部分160万吨REO,高炉渣含稀土3%~8%,是可以开采回收利用的,占主东矿稀土的5%。这三部分共计储量3310万吨REO,占主东矿原储量的95%。如果加上西矿的稀土储量850万吨,可供开采储量4160万吨REO,占白云鄂博矿原稀土储量4350万吨的96.53%,也就是说,到2009年底,包头稀土储量仅减少了不到4%。
根据现在国际市场最大需求量每年15万吨REO计算,每年的开采量为25万吨REO(除去采选冶损失,回收率60%),白云鄂博稀土储量可供全世界开采和利用166年,考虑到每年的增长需求和可回收再生的增加,可以至少开采和利用100年,如果再加上白云鄂博矿铁矿体以外的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还可再开采和利用100年以上。这里只讲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情况,全国的情况,如果按储量5200万吨计算,年头又会增加,如果按《保卫站》书中说的数字(第20页),“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年底国内探明稀土储量约为7000万吨,远景储量在一亿吨以上,而且还有较大资源潜力”,足以证明我国稀土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我们再来看南方离子矿的情况,书中说:“我国中、重类稀土储量仅能维持15年至20年,有可能需要进口”(第169页),但就在同一页又公布了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数字,“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其中江西283万吨,约占35%,广东244万吨,约占30%,福建121万吨……”,作者也是要说明快枯竭了,但我们还是要注意离子矿的保护,资源毕竟稀少,重稀土代表元素钇还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目前还是重点提取镨釹,轻稀土中镨钕也比较高,可以代替一部分,以便节省部分重稀土,我国轻稀土资源是用之不竭的,根据我国重稀土的储量和资源潜力,加之重视节约,注意保护,加之还有新的矿源发现,我国离子矿资源还是可维持开采较长时间的。
稀土资源是以轻稀土为主,稀土产业也是以轻稀土元素为主的产业,稀土工业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作为一项产业还是一种新兴产业,本世纪将有一个大的爆发性的发展,我们称之为“稀土的世纪”,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大国,又是稀土产业大国,稀土新材料的几大主要产品都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产品质量并不低于国外,大量出口就是证明,“稀土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如果我们的稀土资源二三十年都用完了,那我们还能迎来我们的“稀土世纪”吗?一项新兴产业二三十年就能夭折吗?
我们不要相信《保卫战》作者的话,他对我国稀土产业不屑一顾,极端鄙视中国稀土产业,说什么“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自己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这个并非是依靠自己的先进技术挣来的,而是别人送给我们世界稀土第一大国地位,对中国真是一个绝秒的讽刺”,这像中国人说的话吗?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总是在国外一些政客和学者的讥笑嘲讽中发展壮大的,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将长期支撑稀土大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21世纪稀土的更大辉煌。

——评《中国稀土保卫战》一书
马 鹏 起
前 言
《中国稀土保卫战》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2011年1月出版,内容简介说:作者提出“我们一定要打响稀土保卫战。保卫稀土,就是保卫我们的战略资源,就是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稀土行业怎么啦,出了什么大事啦,莫名惊诧。书说“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稀土人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中国稀土保卫战》
书又说“中国企业事实上是在敞开国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战略性资源”,书还说“很少有人想到,那些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导弹,雷达都使用着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这些先进武器将完全瘫痪”,书再说“那些高调鼓吹中国应向西方大量出口稀土的专家学者等等,同样都是隐藏在稀土行业中的蛀虫,不揪出这些蛀虫,中国稀土行业将很难获得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打到我们头上来了,不单是中国稀土企业,专家学者,还指向国家几十年来稀土出口政策的制订者,来势凶猛,一顿狂轰烂炸。
作者是在一篇文章的启发和共鸣下写这本书的,2008年9月,《南方周末》发表了青岩的文章《中国应立即禁止稀土出口》。因此,“保卫战”的主要目的是“禁止稀土出口”,编出了种种不符合事实的理由,说什么出口稀土是危害了“国家的安全”,中国稀土资源“枯竭”了,稀土贱卖成“白菜价”,“萝卜价”了等等。
该书还隐藏了但也暴露了它的最终目的,书中是这么说的:“到2010年为止,中国的稀土开发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有专家建议,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接连用了两个“干脆”,第三个“干脆”没有写出来,就是“干脆”立刻禁止开采国内稀土。这就是它的最终目的,把宝贵的战略资源珍藏地下,彻底“保卫”稀土。在“南方周末”那篇文章中有过相似的描述,不过只用了一个“干脆”,作者在这里又加了一个“干脆”,就表明作者更“干脆”了,一本书比一篇文章当然要有更大的杀伤力。
作者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书中竭力贬低中国稀土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说什么“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这个并非是依靠自己的先进技术争来的,而是别人送给我们世界稀土第一大国地位,对中国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这是对50多年来所有为中国稀土事业奋斗的人们的一种侮辱,书作者认为“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利益都送给了外国,损害了国家的安全,浪费了国家资源,有它还不如没有。这样就达到“保卫战”的最终目的——“干脆”停止国内稀土开采。它的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中国稀土产业将以更新的姿态走向自己的21世纪——稀土世纪,永立世界稀土之巅。
作者打着爱国不爱稀土的晃子,以中国学者的姿态,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高度对中国稀土进行了全面的抨击,我们不能不闻不问,书中一些观点,迷人的数字遊戏,加上编造的荒诞离奇却也生动的故事,很能迷惑和蛊惑一些不了解稀土真相的善良人们,他们从股票知道了稀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了不起的行业,现在听了一位人们崇尚的“学者”一段高论,他们会大吃一惊,原来稀土产业是一帮“败家子”,“卖国贼”,还有“汉**”,国人如此看稀土,稀土还能干么?
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要把书中颠倒的事实再颠到过来,我们要把我国50多年来稀土发展历史和现状,从采选,冶金提取,新材料到应用等,用我们熟悉的数字和做过的工作来回应书中的观点,说说书中的观点错在哪里;还要告诉那些连作者自己也搞不清的说中国稀土资源一年里从80%猛降到36%的唬人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还有那些荒诞故事,没有一个是真的,时间和内容都不能自圆其说,坊间传说居然被学者拿来从政治,军事,经济高度来论述国家大事,未免太草率了。
这本书在一段时间里对稀土产业甚至政府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稀土界人士有责任作出回应,《保卫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禁止稀土出口”呢,还是要中国宝贵稀土资源永远“保卫(护)”在地下?对中国稀土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后果?奇文共欣赏,大家评一评,有来无往非礼也。
一、中国稀土资源是不是真的快“枯竭”了?
《保卫战》一书中惊呼“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第30页),紧接着就引用**1992年南方视察时讲的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作者又接着说“中国的稀土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稀土储量急剧减少,有10多年前的85%(不知来自何处),降到目前只占世界总储量36%,”“用不了几十年,中国就会伦为世界稀土资源贫国”(第30页)。
稀土保卫战之五大争议的第一争议就是中国“稀土储量丰富还是行将枯竭”(第168页),书中引用商务部官员的话:“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至2009年间大跌39%”。作者又接着说:“统计数字显示,在2009年年底我国国内稀土资源储备在全球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备中,仅占36%,而在2005年,这个数据是52%,1996年这个数据为75%”,大家可能有点晕了,这些不同年份的百分比能说明什么呀,能看出哪个储量大哪个储量小,哪个多哪个少呀,作者就是在做数字游戏,你晕了,他可清楚,他对一个数最感兴趣,那就是36%,因为这个数最小,最能说明中国稀土资源“枯竭”了,作者在“中国如何夺回定价权”一节中又重复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的工业储量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6%,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比例下滑至36%”(第93页)。
大家稍微留心一下,一年内中国稀土资源少了1600万吨,而就在这一页上写明了2008年中国稀土产量12.5万吨,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12.5万吨产量怎么可能消耗1600万吨储量呢,然而,作者就不去想,只看到他喜欢的36%,比46%降了10个百分点,更能说明中国稀土技术落后,糟蹋资源,储量急剧下降,这不是“行将枯竭”了吗,我们再追根一下,这1600万吨储量被谁偷走了?是被美国人偷走了,因为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的中国储量按5200万吨算成占世界总储量的46%,按此计算,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储量之和为6104万吨,实际上是6340万吨(独联体1900万吨,美国1300万吨,澳大利亚540万,印度310万吨,加拿大90万吨,其他2200万吨)(见《稀土报告文集》第564页,马鹏起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下面简称《文集》),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一年后的2009年又把中国储量按3600万吨计算,3600万吨加其他国家的总量6340万吨等于9940万吨算成36%,都是美国人算的,不是被他们偷走了吗?
其实,这两个数字都出自国内,5200万吨是原冶金部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在一篇《中国稀土资源知多少?》的发表文章中的数字,有权威性,多为引用;3600万吨是中国80年代的稀土储量,也被美国地质调查局收集在1990年的报告中的1989年中国稀土储量,这个数字正是当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80%(见《文集》562页)。80%和36%出自同一个数字,前后相差20年,《保卫战》的作者不感到奇怪吗?这两个百分数又能说明什么呢?它能支撑你的中国稀土资源快“枯竭”了吗?
中国稀土储量到底能用多少年?到底能开采多少年?书中说:“无论是北方白云鄂博稀土矿,还是南方的稀土矿,储量都比原有储量减少了一半左右”,“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的可开采年限仅剩二三十年”(第93页)。
我们先说北方矿包头的稀土储量还有多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白云鄂博主、东、西矿三大铁矿体的稀土工业储量为4350万吨REO。其中,主、东铁矿体中3500万吨REO。西矿铁矿体中850万吨。这是铁矿体内的稀土储量4350万吨,是经过国家储委会批准的。在开采的主东铁矿体中,从1959年包钢高炉投产至2009年年底,共开采铁矿石2.9亿吨,含稀土氧化物1563万吨,占主东矿稀土资源3500万吨的45%,资源保有量为1937万吨,占55%。
在开采出的稀土量1563万吨中分四部分:(1)生产用去的包括稀土精矿和稀土铁合金,共计100万吨REO,占3%;(2)在未建选矿厂(1966)以前,采用铁矿石(高品位铁)原矿入炉,含3%REO,稀土都进入高炉碴,至今未利用,堆放,共有160万吨REO,占5%;(3)开采过程中的损失78万吨REO,占2%;(4)尾矿坝堆存的尾矿,含稀土7%,至2009年底,共堆存尾矿1.75亿吨,稀土氧化物1225万吨,占35%。
包头保有可开采的稀土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东矿未开采部分1937万吨REO,占主东矿稀土的55%;(2)尾矿资源1225万吨REO,占主东矿稀土的35%;(3)富稀土高炉渣部分160万吨REO,高炉渣含稀土3%~8%,是可以开采回收利用的,占主东矿稀土的5%。这三部分共计储量3310万吨REO,占主东矿原储量的95%。如果加上西矿的稀土储量850万吨,可供开采储量4160万吨REO,占白云鄂博矿原稀土储量4350万吨的96.53%,也就是说,到2009年底,包头稀土储量仅减少了不到4%。
根据现在国际市场最大需求量每年15万吨REO计算,每年的开采量为25万吨REO(除去采选冶损失,回收率60%),白云鄂博稀土储量可供全世界开采和利用166年,考虑到每年的增长需求和可回收再生的增加,可以至少开采和利用100年,如果再加上白云鄂博矿铁矿体以外的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还可再开采和利用100年以上。这里只讲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情况,全国的情况,如果按储量5200万吨计算,年头又会增加,如果按《保卫站》书中说的数字(第20页),“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年底国内探明稀土储量约为7000万吨,远景储量在一亿吨以上,而且还有较大资源潜力”,足以证明我国稀土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我们再来看南方离子矿的情况,书中说:“我国中、重类稀土储量仅能维持15年至20年,有可能需要进口”(第169页),但就在同一页又公布了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数字,“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其中江西283万吨,约占35%,广东244万吨,约占30%,福建121万吨……”,作者也是要说明快枯竭了,但我们还是要注意离子矿的保护,资源毕竟稀少,重稀土代表元素钇还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目前还是重点提取镨釹,轻稀土中镨钕也比较高,可以代替一部分,以便节省部分重稀土,我国轻稀土资源是用之不竭的,根据我国重稀土的储量和资源潜力,加之重视节约,注意保护,加之还有新的矿源发现,我国离子矿资源还是可维持开采较长时间的。
稀土资源是以轻稀土为主,稀土产业也是以轻稀土元素为主的产业,稀土工业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作为一项产业还是一种新兴产业,本世纪将有一个大的爆发性的发展,我们称之为“稀土的世纪”,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大国,又是稀土产业大国,稀土新材料的几大主要产品都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产品质量并不低于国外,大量出口就是证明,“稀土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如果我们的稀土资源二三十年都用完了,那我们还能迎来我们的“稀土世纪”吗?一项新兴产业二三十年就能夭折吗?
我们不要相信《保卫战》作者的话,他对我国稀土产业不屑一顾,极端鄙视中国稀土产业,说什么“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自己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这个并非是依靠自己的先进技术挣来的,而是别人送给我们世界稀土第一大国地位,对中国真是一个绝秒的讽刺”,这像中国人说的话吗?不过,中国的经济发展总是在国外一些政客和学者的讥笑嘲讽中发展壮大的,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将长期支撑稀土大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21世纪稀土的更大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