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公号发的几篇微信文,顺道发在贴吧里存档
古装剧中称谓的错误不胜枚举,如今人们熟悉的那些称呼,大多来自宋代以后的戏曲、演义,如果直接套用到唐代以前的历史背景中,势必会有极大穿帮的几率。
以宫斗剧为例,里面最常出现的称呼之一就是“臣妾”,一般用作后妃的自称,但在先秦时期,“臣”和“妾”分别是指男女仆役,《尚书传》称:“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称:“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出土秦简则有“隶臣妾”,是刑徒的一种。因此当时的后妃们绝不会这样称呼自己,只会用“妾”自称,比如宋玉的《高唐赋》里,楚怀王梦中与神女相会,神女自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娘娘”的称呼同样满是槽点。它直到宋代才出现,《铁围山丛谈》称,“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这部笔记还有“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等记载。与之类似的还有“哀家”,它其实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最早也是元杂剧《狸猫换太子》中才出现,不可能在背景为先秦或汉唐的古装剧中出现。先秦时期的太后一般自称“老妇”,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赵太后就自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其他对于后妃的称呼,《论语·季氏》交待得很清楚:“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对国君的称呼,史籍记载倒是不少。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观众一定记得“君上”这一叫法,它出自《荀子·不苟》:“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但在当时似乎并不常见;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王”“大王”等称呼随之开始流行;还有“陛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周青臣也在寿宴中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国君的自称则一般是“寡人”“孤”“余”等,最近正在播的《思美人》里还出现一种特殊的自称:“不毂”,“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与周围的辐条相连,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进车轴,“不毂”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像车毂聚拢辐条那样,团结起部下们,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大人”一词倒是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易经》开篇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说法,《诗经》有“大人占之”,《论语》也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这里的词义更接近于“君子”,指身居高位且德行高尚者,而非用于对官员的泛指和尊称,那时大多以官职称呼他们,如渔父称屈原为“三闾大夫”。
“公子”一开始专指诸侯之子,这一说法参见《仪礼·丧服》;也有说法称这个词还包括诸侯的女儿,可以称之为“女公子”,《公羊传》中有相关记载。后来这个词的内涵不断扩大,家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也可以被称为公子,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再后来,这个词就泛指所有出身上层的青年男子了。
对其他身份的各种称呼,大多可以从先秦典籍中找到:
年长男子可以称“丈人”“老丈”,孔子就见过一位“荷蓧丈人”;
年长女性可以叫“母”,韩信就蹭过一位“漂母”,也就是洗衣大妈的饭,也可称“老夫人”;
为数不多没有变化的称呼是对书生,还是“先生”;
武士可以称“壮士”,鸿门宴上,项羽就称赞樊哙“真壮士也”;
一般的年轻男性可称“大兄”;
年轻女性称“淑女”“姊”等,注意一定不要叫“小姐”,这一称呼同样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而且指向和如今已变味的“小姐”基本相同;“姑娘”的称呼则始于清代,来自《石头记》;
男孩可以叫“童”“孺子”,女孩或少女叫“女子”。
对家人的称呼也和后来差别很大。不用多说,“爸妈”“爹娘”的叫法在当时是肯定没有的,父亲还叫“父”,更亲切的称呼是“翁”,楚汉战争时,项羽威胁刘邦要杀死刘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曾结拜为兄弟,“吾翁即若翁”(我爸爸就是你爸爸),所以你相当于把自己的爸爸煮了,煮好后别忘分我一杯羹,相当于活学活用了“儿子打老子”理论,他骂人时也经常自称对方的爸爸,如自称“乃翁”“尔翁”(你爸爸我)等;母亲则叫“媪”,《韩非子》有一句“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
爷爷奶奶应该是“大父”“大母”,《蒙恬列传》里记载蒙恬的身世:“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蒙骜就是蒙恬的“大父”;外祖父、外祖母是“外翁”“外婆”,也可以叫“外大父”“外大母”;曾祖父、曾祖母则应该被称为“高大父母”。《睡虎地秦简》中有一条规定:殴打“大父母”、殴打“高大父母”的,都要被脸上刺字,然后罚为刑徒。
夫妻之间的称呼也有不同。妻子应称丈夫为“良人”“君子”,《诗经·小戎》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厌厌良人,秩秩德音”的诗句;相比而言,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倒没有变化,还是“妻”。夫妻对对方父母的称呼则分别是“舅”“姑”(公婆)与“外舅”“外姑”(丈人、丈母娘)。
最后,“我”“吾”等自称,在先秦时期同样是存在的,不过还有一个近义词是“朕”,你也许以为这是专属于皇帝的自称,其实在秦朝建立之前,百姓们人人都可以用,直到秦始皇统一后,才垄断了这个词。
古装剧中称谓的错误不胜枚举,如今人们熟悉的那些称呼,大多来自宋代以后的戏曲、演义,如果直接套用到唐代以前的历史背景中,势必会有极大穿帮的几率。
以宫斗剧为例,里面最常出现的称呼之一就是“臣妾”,一般用作后妃的自称,但在先秦时期,“臣”和“妾”分别是指男女仆役,《尚书传》称:“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称:“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出土秦简则有“隶臣妾”,是刑徒的一种。因此当时的后妃们绝不会这样称呼自己,只会用“妾”自称,比如宋玉的《高唐赋》里,楚怀王梦中与神女相会,神女自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娘娘”的称呼同样满是槽点。它直到宋代才出现,《铁围山丛谈》称,“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这部笔记还有“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等记载。与之类似的还有“哀家”,它其实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最早也是元杂剧《狸猫换太子》中才出现,不可能在背景为先秦或汉唐的古装剧中出现。先秦时期的太后一般自称“老妇”,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赵太后就自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其他对于后妃的称呼,《论语·季氏》交待得很清楚:“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对国君的称呼,史籍记载倒是不少。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观众一定记得“君上”这一叫法,它出自《荀子·不苟》:“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但在当时似乎并不常见;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王”“大王”等称呼随之开始流行;还有“陛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周青臣也在寿宴中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
国君的自称则一般是“寡人”“孤”“余”等,最近正在播的《思美人》里还出现一种特殊的自称:“不毂”,“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与周围的辐条相连,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进车轴,“不毂”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像车毂聚拢辐条那样,团结起部下们,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大人”一词倒是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易经》开篇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说法,《诗经》有“大人占之”,《论语》也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这里的词义更接近于“君子”,指身居高位且德行高尚者,而非用于对官员的泛指和尊称,那时大多以官职称呼他们,如渔父称屈原为“三闾大夫”。
“公子”一开始专指诸侯之子,这一说法参见《仪礼·丧服》;也有说法称这个词还包括诸侯的女儿,可以称之为“女公子”,《公羊传》中有相关记载。后来这个词的内涵不断扩大,家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也可以被称为公子,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再后来,这个词就泛指所有出身上层的青年男子了。
对其他身份的各种称呼,大多可以从先秦典籍中找到:
年长男子可以称“丈人”“老丈”,孔子就见过一位“荷蓧丈人”;
年长女性可以叫“母”,韩信就蹭过一位“漂母”,也就是洗衣大妈的饭,也可称“老夫人”;
为数不多没有变化的称呼是对书生,还是“先生”;
武士可以称“壮士”,鸿门宴上,项羽就称赞樊哙“真壮士也”;
一般的年轻男性可称“大兄”;
年轻女性称“淑女”“姊”等,注意一定不要叫“小姐”,这一称呼同样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而且指向和如今已变味的“小姐”基本相同;“姑娘”的称呼则始于清代,来自《石头记》;
男孩可以叫“童”“孺子”,女孩或少女叫“女子”。
对家人的称呼也和后来差别很大。不用多说,“爸妈”“爹娘”的叫法在当时是肯定没有的,父亲还叫“父”,更亲切的称呼是“翁”,楚汉战争时,项羽威胁刘邦要杀死刘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曾结拜为兄弟,“吾翁即若翁”(我爸爸就是你爸爸),所以你相当于把自己的爸爸煮了,煮好后别忘分我一杯羹,相当于活学活用了“儿子打老子”理论,他骂人时也经常自称对方的爸爸,如自称“乃翁”“尔翁”(你爸爸我)等;母亲则叫“媪”,《韩非子》有一句“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
爷爷奶奶应该是“大父”“大母”,《蒙恬列传》里记载蒙恬的身世:“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蒙骜就是蒙恬的“大父”;外祖父、外祖母是“外翁”“外婆”,也可以叫“外大父”“外大母”;曾祖父、曾祖母则应该被称为“高大父母”。《睡虎地秦简》中有一条规定:殴打“大父母”、殴打“高大父母”的,都要被脸上刺字,然后罚为刑徒。
夫妻之间的称呼也有不同。妻子应称丈夫为“良人”“君子”,《诗经·小戎》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厌厌良人,秩秩德音”的诗句;相比而言,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倒没有变化,还是“妻”。夫妻对对方父母的称呼则分别是“舅”“姑”(公婆)与“外舅”“外姑”(丈人、丈母娘)。
最后,“我”“吾”等自称,在先秦时期同样是存在的,不过还有一个近义词是“朕”,你也许以为这是专属于皇帝的自称,其实在秦朝建立之前,百姓们人人都可以用,直到秦始皇统一后,才垄断了这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