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说“角弓储能主要靠弓胎”、“角弓的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等等。我得说,这是对弓胎作用的夸大,是想当然的、不科学的。
有一种说法:“胎是骨”。这是古人对角弓的朴素理解,即将弓胎比喻为人的骨骼,将筋角比喻为人的肌肉。骨骼提供支撑,肌肉提供力。这种理解虽然简单,却简洁地表达出了弓胎的作用,即“支撑”。
当然,古人解释这类问题往往通过经验,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有比古人先进的理论知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更加深入。
下面我要用简单的力学知识来解释弓胎的作用。
1. 中性层的概念
在材料力学的弯曲变形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中性层”。简单地说,对于一根弯曲变形的梁,其中必然有一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层纤维就叫中性层。中性层一侧的纤维全部伸长,另一侧的纤维全部缩短。
用简单的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解释。
如上图所示,假设有三根只有颜色不同的木杆,将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向一侧弯曲。很显然,蓝色(弯曲外侧)的那根会被“拉长”,红色(弯曲内侧)的那根会被“压短”,而中间绿色的那根既不拉长也不压短。
这就是弯曲变形的本质:一侧伸长,一侧缩短,中间不伸长也不缩短。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某一层纤维的线应变与其距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简单地说,越远离中性层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越多;反之,越靠近中性层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越少。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发现“角弓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这句话的问题所在了。角弓的弓胎就像上图中的绿色木杆,它是形变最小的一层,怎么能直接说它产生的弹性力最大呢?
2. 弹性模量的概念
弹性模量这个概念是在胡克定律中出现的。胡克定律可以这样用公式表述:
F=EAε
其中F是杆受拉或受压时产生的弹力,A是杆的横截面积,ε是杆的线应变(拉伸或压缩量除以原长,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变”),E就是我们要说的弹性模量。
由此可见,某一层纤维产生的弹力大小,不仅与它的弹性模量有关,还与它的横截面积、线应变有关。
3. 对“弓胎不产生大量弹力”的简单证明
由于弹力的大小和三个因素有关(见上面的公式),而公式中线应变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所以我们不能用直接的计算来证明。故退而求其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反证一下。
3.1 单一竹片做的弓拉力非常小
我们都知道,有些角弓是用竹片做弓胎的。如果角弓的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那么单一的竹片做的弓应该也有很大的拉力。事实上,薄竹片做的弓和用薄竹片作弓胎的角弓拉力根本没法比。
有人要说了,那我用角片做弓也没多大拉力啊,还有单纯的筋根本没法做弓啊。
这里要联系上面的知识。在角弓里面,弓胎在结构上处于中心,它外侧的筋受拉,内侧的角受压,弓胎本身则约有一半受压、一半受拉。
所以我们拿单独的竹片做弓,它的受力和放在角弓里面是差不多的。而拿单独的角片做弓,它的受力就不再是全部受压,而是一半受拉、一半受压了。所以不能单独拿角片做弓来证明角提供的弹力不大。
3.2 有些角弓的弓胎是裂开的
一些大磅数角弓,由于它的弓胎较厚,弓胎表面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比较厉害(根据上述第1点的理论),所以表面纤维可能被拉断。有人拆开角弓后发现,弓胎上密密麻麻地全是横向裂纹。但在拆掉那把角弓之前,它还能正常地使用。
如果角弓的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那么断裂的弓胎如何提供拉力?所以显然,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4. 为什么要有弓胎?
有些人又要问了,既然角弓的拉力跟弓胎关系不大,那么还要弓胎干嘛?直接用筋角做弓岂不美哉?
好,那么我们假设有一把弓,它没有弓胎,筋层直接贴在角片上。
联系一下上述第1点的理论,对于这把弓,它中间有一层(中性层)是不伸长也不缩短的,而靠近这一层的筋纤维或角纤维的拉伸或缩短也不大。这部分线应变不大的纤维,实际上并不提供多少弹力,也不储存多少能量。它们起到的作用,只是把最外面的纤维隔开,让这些变形大的纤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保证外层纤维的应变量。
简而言之,中间的纤维主要就是撑开外面的纤维。
再联系一下我以前写的关于弓箭效率的论述,弓箭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和弓的自重有关,弓越重,弓箭的效率越低。
而我们又知道,筋角的密度比木或者竹大,所以用内层筋角支撑外层筋角,做出来的弓就比较重。
有什么办法减重呢?古人一拍脑袋,哈,既然中间那些纤维主要用来支撑,那我用更轻的材料来支撑岂不美哉?
于是,弓胎横空出世。
当然,古人可能没想那么多,他们只是经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发现这种结构最合理。
总之,弓胎赋予了角弓一种结构上的美感,使之既能储存大量弹性势能,又尽可能减轻自重以更多地施放能量。
5. 理想的弓胎材料和筋角胎厚度
5.1 材料
看完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弓胎并不提供多少拉力,对于弓胎而言,轻更加重要。当然,它不能太脆弱,如果一拉就断,就有点尴尬了。
所以理想的弓胎材料应具备如下两个特性:(1)轻(密度低);(2)韧性好(能承受较大形变)。
注意,此处的第(2)点要求和前面所说的“弓胎形变不大”并不矛盾,因为形变的大小是相对的,弓胎的形变相对于筋角的形变,确实不大。
有人又问了:既然如此,用普通的泡沫塑料做弓胎好不好?
先不说普通泡沫塑料的韧性好不好,假设它不会被拉断,依旧不能用来做弓。因为普通泡沫塑料太“软”了,弓拉开到一半,弓胎都被压扁了,筋层和角层都贴一块了,相当于没有弓胎。
所以弓胎要能支撑得起筋层和角层,要比较“硬”。
5.2 筋角胎厚度
筋角的厚度多少为宜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弓胎应该是弓臂里面形变最小的部分。怎么样让弓胎的形变最小呢?当然是中性层在它的中心时。
当筋层提供的力和角层提供的力相等时,弓胎受力与纯弯曲(关于纯弯曲的概念,具体查阅材料力学相关的教材,这里不多说了)的情况类似,中性层就在它的几何中心。所以理想的筋角厚度应该能使筋和角产生的弹力大小相等。具体多厚为宜,还得根据各项参数计算,而公式中“线应变”一项很难获得,所以这个问题在实际上比较难解决。
当然,由于筋和角的密度也不相同,真要精确讨论这个问题,恐怕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我也没那个水平。只能说,大概弓胎两侧受力大小一样时,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说个题外话,层压弓的内外两侧一般是完全相同的玻片,所以层压弓弓胎自然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此外,还有弓胎的厚度需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弓胎的主要作用是撑开内外两层纤维,使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内外两层纤维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表现在成品的弓上,就是弓胎越厚,拉力越大。
然而筋是不能无限拉长的,角也是不能无限缩短的。一般的材料都有一个比例极限,当应力超过这个值时,应力与应变就不再呈线性关系,应力-应变曲线很有可能产生“上扬”(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材料特性来判断)。反映在弓上,就会使弓的拉力曲线上扬,俗称“超拉”。此外,应力超过比例极限时,材料很可能被破坏。反映在弓上,就是“拉断了”。
所以弓胎的厚度应保证筋角的最大应力在比例极限内。理想的状态是,在弓达到最大拉距时,筋或者角的应力正好达到比例极限(筋和角一般不可能同时满足,因为材料特性不同)。
层压弓也同理。
6. 后记
我写这个帖子,主要是由于和一个群里的朋友关于这个问题产生了争执,说了很多都没法解释清楚,后来还被人说“自创概念”。我当然不可能自创什么概念,虽然不做角弓,我平时也经常琢磨这些理论,正好大学力学学得也不错,所以说出去的话往往是有根据的、经得起推敲的。正好应该也有很多朋友不清楚这些,就写个长帖子分享一下,顺便也证明一下自己。我可以说是个理论上的巨人(自夸一波),行动上的矮子(做弓失败不少)。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到一些喜欢做弓的人(鞠躬下台)。
有一种说法:“胎是骨”。这是古人对角弓的朴素理解,即将弓胎比喻为人的骨骼,将筋角比喻为人的肌肉。骨骼提供支撑,肌肉提供力。这种理解虽然简单,却简洁地表达出了弓胎的作用,即“支撑”。
当然,古人解释这类问题往往通过经验,而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有比古人先进的理论知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更加深入。
下面我要用简单的力学知识来解释弓胎的作用。
1. 中性层的概念
在材料力学的弯曲变形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中性层”。简单地说,对于一根弯曲变形的梁,其中必然有一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这层纤维就叫中性层。中性层一侧的纤维全部伸长,另一侧的纤维全部缩短。
用简单的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解释。
如上图所示,假设有三根只有颜色不同的木杆,将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向一侧弯曲。很显然,蓝色(弯曲外侧)的那根会被“拉长”,红色(弯曲内侧)的那根会被“压短”,而中间绿色的那根既不拉长也不压短。
这就是弯曲变形的本质:一侧伸长,一侧缩短,中间不伸长也不缩短。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某一层纤维的线应变与其距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简单地说,越远离中性层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越多;反之,越靠近中性层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越少。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发现“角弓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这句话的问题所在了。角弓的弓胎就像上图中的绿色木杆,它是形变最小的一层,怎么能直接说它产生的弹性力最大呢?
2. 弹性模量的概念
弹性模量这个概念是在胡克定律中出现的。胡克定律可以这样用公式表述:
F=EAε
其中F是杆受拉或受压时产生的弹力,A是杆的横截面积,ε是杆的线应变(拉伸或压缩量除以原长,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变”),E就是我们要说的弹性模量。
由此可见,某一层纤维产生的弹力大小,不仅与它的弹性模量有关,还与它的横截面积、线应变有关。
3. 对“弓胎不产生大量弹力”的简单证明
由于弹力的大小和三个因素有关(见上面的公式),而公式中线应变的大小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所以我们不能用直接的计算来证明。故退而求其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反证一下。
3.1 单一竹片做的弓拉力非常小
我们都知道,有些角弓是用竹片做弓胎的。如果角弓的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那么单一的竹片做的弓应该也有很大的拉力。事实上,薄竹片做的弓和用薄竹片作弓胎的角弓拉力根本没法比。
有人要说了,那我用角片做弓也没多大拉力啊,还有单纯的筋根本没法做弓啊。
这里要联系上面的知识。在角弓里面,弓胎在结构上处于中心,它外侧的筋受拉,内侧的角受压,弓胎本身则约有一半受压、一半受拉。
所以我们拿单独的竹片做弓,它的受力和放在角弓里面是差不多的。而拿单独的角片做弓,它的受力就不再是全部受压,而是一半受拉、一半受压了。所以不能单独拿角片做弓来证明角提供的弹力不大。
3.2 有些角弓的弓胎是裂开的
一些大磅数角弓,由于它的弓胎较厚,弓胎表面的纤维伸长或缩短得比较厉害(根据上述第1点的理论),所以表面纤维可能被拉断。有人拆开角弓后发现,弓胎上密密麻麻地全是横向裂纹。但在拆掉那把角弓之前,它还能正常地使用。
如果角弓的拉力主要来源于弓胎,那么断裂的弓胎如何提供拉力?所以显然,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4. 为什么要有弓胎?
有些人又要问了,既然角弓的拉力跟弓胎关系不大,那么还要弓胎干嘛?直接用筋角做弓岂不美哉?
好,那么我们假设有一把弓,它没有弓胎,筋层直接贴在角片上。
联系一下上述第1点的理论,对于这把弓,它中间有一层(中性层)是不伸长也不缩短的,而靠近这一层的筋纤维或角纤维的拉伸或缩短也不大。这部分线应变不大的纤维,实际上并不提供多少弹力,也不储存多少能量。它们起到的作用,只是把最外面的纤维隔开,让这些变形大的纤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保证外层纤维的应变量。
简而言之,中间的纤维主要就是撑开外面的纤维。
再联系一下我以前写的关于弓箭效率的论述,弓箭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和弓的自重有关,弓越重,弓箭的效率越低。
而我们又知道,筋角的密度比木或者竹大,所以用内层筋角支撑外层筋角,做出来的弓就比较重。
有什么办法减重呢?古人一拍脑袋,哈,既然中间那些纤维主要用来支撑,那我用更轻的材料来支撑岂不美哉?
于是,弓胎横空出世。
当然,古人可能没想那么多,他们只是经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发现这种结构最合理。
总之,弓胎赋予了角弓一种结构上的美感,使之既能储存大量弹性势能,又尽可能减轻自重以更多地施放能量。
5. 理想的弓胎材料和筋角胎厚度
5.1 材料
看完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弓胎并不提供多少拉力,对于弓胎而言,轻更加重要。当然,它不能太脆弱,如果一拉就断,就有点尴尬了。
所以理想的弓胎材料应具备如下两个特性:(1)轻(密度低);(2)韧性好(能承受较大形变)。
注意,此处的第(2)点要求和前面所说的“弓胎形变不大”并不矛盾,因为形变的大小是相对的,弓胎的形变相对于筋角的形变,确实不大。
有人又问了:既然如此,用普通的泡沫塑料做弓胎好不好?
先不说普通泡沫塑料的韧性好不好,假设它不会被拉断,依旧不能用来做弓。因为普通泡沫塑料太“软”了,弓拉开到一半,弓胎都被压扁了,筋层和角层都贴一块了,相当于没有弓胎。
所以弓胎要能支撑得起筋层和角层,要比较“硬”。
5.2 筋角胎厚度
筋角的厚度多少为宜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弓胎应该是弓臂里面形变最小的部分。怎么样让弓胎的形变最小呢?当然是中性层在它的中心时。
当筋层提供的力和角层提供的力相等时,弓胎受力与纯弯曲(关于纯弯曲的概念,具体查阅材料力学相关的教材,这里不多说了)的情况类似,中性层就在它的几何中心。所以理想的筋角厚度应该能使筋和角产生的弹力大小相等。具体多厚为宜,还得根据各项参数计算,而公式中“线应变”一项很难获得,所以这个问题在实际上比较难解决。
当然,由于筋和角的密度也不相同,真要精确讨论这个问题,恐怕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我也没那个水平。只能说,大概弓胎两侧受力大小一样时,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说个题外话,层压弓的内外两侧一般是完全相同的玻片,所以层压弓弓胎自然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此外,还有弓胎的厚度需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弓胎的主要作用是撑开内外两层纤维,使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内外两层纤维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表现在成品的弓上,就是弓胎越厚,拉力越大。
然而筋是不能无限拉长的,角也是不能无限缩短的。一般的材料都有一个比例极限,当应力超过这个值时,应力与应变就不再呈线性关系,应力-应变曲线很有可能产生“上扬”(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材料特性来判断)。反映在弓上,就会使弓的拉力曲线上扬,俗称“超拉”。此外,应力超过比例极限时,材料很可能被破坏。反映在弓上,就是“拉断了”。
所以弓胎的厚度应保证筋角的最大应力在比例极限内。理想的状态是,在弓达到最大拉距时,筋或者角的应力正好达到比例极限(筋和角一般不可能同时满足,因为材料特性不同)。
层压弓也同理。
6. 后记
我写这个帖子,主要是由于和一个群里的朋友关于这个问题产生了争执,说了很多都没法解释清楚,后来还被人说“自创概念”。我当然不可能自创什么概念,虽然不做角弓,我平时也经常琢磨这些理论,正好大学力学学得也不错,所以说出去的话往往是有根据的、经得起推敲的。正好应该也有很多朋友不清楚这些,就写个长帖子分享一下,顺便也证明一下自己。我可以说是个理论上的巨人(自夸一波),行动上的矮子(做弓失败不少)。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到一些喜欢做弓的人(鞠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