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城七怪(1)
八十年代初期,在美孚寓所的一间小书房内,每晚深夜十二点便有七个人围坐在一起,无论男女,几乎人人烟不离手,时而苦思冥想、时而哄堂大笑。烟雾缭绕中,一个又一个鸡飞狗跳的电影桥段,在七张嘴和七双耳朵的信息交换中逐渐成型,等待被搬上银幕。随着「新艺城」红底白字的Logo被光柱投射在幕布上,观众将迎来九十分钟的狂欢。
这七个人的思维盛宴,每每以其中唯一的女性——施南生的公司财务报告为开端,她高挑美丽,被称为新艺城的「管家婆」,每次彬彬有礼地讲完话,便安静地留下来等她的男朋友徐克。徐克是个瘦骨仙,聪明过人,意念最天马行空,讲出的故事像放出去的风筝,必须要有个人往回拉,才编得圆满。身材矮小的泰迪罗宾就是那个拉风筝线的人,他的思维最缜密,人称「逻辑宾」,剧本是不是合乎逻辑,交给他判断最放心。胖墩墩的曾志伟不太会编写完整的剧本,却会在四平八稳的骨架下加些机灵有趣的点子。但要让桥段在有趣上更进一步,则要求助于白面书生型的黄百鸣,花名「乐观黄」,净想些爆笑的故事,电影每十分钟让观众大笑一次,多半是他的功劳。太过乐观往往脱离实际,瘦削的石天被称作「悲观石」,凡事总爱往坏处想,提醒众人切莫乐极生悲。
这思维的盛宴在每天清晨七点钟准时结束,前面所提到的六人先后告辞,只留下「奋斗房」的主人麦嘉小憩一会儿。作为七人小组的领头人,他刚才实在太累了,摸着自己的光头,又要总结发言、又要调和各人情绪、提醒这个太乐观、安慰那个太悲观。真正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白天的工作常常从当日九点开始。他和他这群相貌夸张(当然,除了美丽的施南生)、高矮胖瘦参差的朋友们,被称为「新艺城七怪」。
麦嘉前传
1973年,29岁的麦嘉怀揣1500块美金回到香港,他从美国回来时正长发披肩、胡须浓密,一副纽约大学电影和美术系薰陶出来怪模样。在学习电影之前,这个电子工程出身的理科男,把最多的时间放在了唐人街的电影院,对着那些卖埠成功的港产片大骂烂片,当时的银幕主要放送:功夫片里光上半身的男人们;风月片里光上半身以及下半身的女人们。就像当年楚浮在《电影手册》的影评里骂着骂着忍不住自己去拍,麦嘉在幽暗的戏院里骂着骂着,也情不自禁辞掉了纽约电话公司的工作,用几年的艺术课程涤荡一身的工程师味儿,并在回港前,特意参与了三部美国电影来练手,其中包括占士邦系列中的《铁金刚大战金枪客》。
年轻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理想护体、刀枪不入。回港后,麦嘉与刚刚结识的好友吴耀汉、黎应就一起琢磨了个故事,准备羞臊一下当时的港产片,创立「先锋」影业的计划被同时提上日程。大家都这么有才华,且分身乏术,于是将剧本交给其他人来写。故事可能真的是个好故事,因为就在他们把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大纲和定金一起交给代笔者后不久,那个人就消失了。直到有一天,三个人去戏院,张大了嘴巴盯着银幕,那上边儿正生龙活虎地上演着他们失踪了的好故事。后来我们知道,新艺城七怪中,每个人都还是那么有才华,且分身乏术,但剧本几乎都是七个人一起亲自完成。
1975年,吃了亏的麦嘉、吴耀汉、黎应就,在尖沙咀亚士厘道找到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落脚,先锋影业开张了,只不过办公室狭窄到转身困难,没有电话——关键时刻不得不叨扰隔壁人家。三个人开始坐下来写新剧本。剧本的名字叫《一枝光棍走天涯》,现实生活里,麦嘉回了趟唐人街找老朋友们求助,筹到一万美金补贴拍摄经费。1976年6月,《一枝光棍走天涯》终于公映,受到影评人「创新之作」的赞誉。麦嘉做了他早就想做的事情:在电影里,让刘家荣和黄家达扮上独臂刀和盲侠,愉悦地奚落了嘉禾电影公司的创业作——《独臂刀大战盲侠》。只不过,电影里缺乏大牌明星,让院线排期受到影响,上映一个星期就被撤下,百万投资只收回74万,先锋影业赔了将近30万。
拍摄《一枝光棍走天涯》时,一个叫曾志伟的龙虎武师吸引了麦嘉的注意,这个矮小结实的小伙子在拍摄现场,好奇地为剧情添油加醋。闲暇时候又跑到麦嘉那里讲了一个龙虎武师血泪史的故事,有喜、有悲、有乐、有泪。麦嘉对他说,这故事不会卖钱。1981年新艺城缺乏人手,麦嘉来到这个小伙子面前,把龙虎武师的故事重讲了一遍,问他:如果有一天,功夫片不再卖座,你怎么办?
八十年代初期,在美孚寓所的一间小书房内,每晚深夜十二点便有七个人围坐在一起,无论男女,几乎人人烟不离手,时而苦思冥想、时而哄堂大笑。烟雾缭绕中,一个又一个鸡飞狗跳的电影桥段,在七张嘴和七双耳朵的信息交换中逐渐成型,等待被搬上银幕。随着「新艺城」红底白字的Logo被光柱投射在幕布上,观众将迎来九十分钟的狂欢。
这七个人的思维盛宴,每每以其中唯一的女性——施南生的公司财务报告为开端,她高挑美丽,被称为新艺城的「管家婆」,每次彬彬有礼地讲完话,便安静地留下来等她的男朋友徐克。徐克是个瘦骨仙,聪明过人,意念最天马行空,讲出的故事像放出去的风筝,必须要有个人往回拉,才编得圆满。身材矮小的泰迪罗宾就是那个拉风筝线的人,他的思维最缜密,人称「逻辑宾」,剧本是不是合乎逻辑,交给他判断最放心。胖墩墩的曾志伟不太会编写完整的剧本,却会在四平八稳的骨架下加些机灵有趣的点子。但要让桥段在有趣上更进一步,则要求助于白面书生型的黄百鸣,花名「乐观黄」,净想些爆笑的故事,电影每十分钟让观众大笑一次,多半是他的功劳。太过乐观往往脱离实际,瘦削的石天被称作「悲观石」,凡事总爱往坏处想,提醒众人切莫乐极生悲。
这思维的盛宴在每天清晨七点钟准时结束,前面所提到的六人先后告辞,只留下「奋斗房」的主人麦嘉小憩一会儿。作为七人小组的领头人,他刚才实在太累了,摸着自己的光头,又要总结发言、又要调和各人情绪、提醒这个太乐观、安慰那个太悲观。真正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白天的工作常常从当日九点开始。他和他这群相貌夸张(当然,除了美丽的施南生)、高矮胖瘦参差的朋友们,被称为「新艺城七怪」。
麦嘉前传
1973年,29岁的麦嘉怀揣1500块美金回到香港,他从美国回来时正长发披肩、胡须浓密,一副纽约大学电影和美术系薰陶出来怪模样。在学习电影之前,这个电子工程出身的理科男,把最多的时间放在了唐人街的电影院,对着那些卖埠成功的港产片大骂烂片,当时的银幕主要放送:功夫片里光上半身的男人们;风月片里光上半身以及下半身的女人们。就像当年楚浮在《电影手册》的影评里骂着骂着忍不住自己去拍,麦嘉在幽暗的戏院里骂着骂着,也情不自禁辞掉了纽约电话公司的工作,用几年的艺术课程涤荡一身的工程师味儿,并在回港前,特意参与了三部美国电影来练手,其中包括占士邦系列中的《铁金刚大战金枪客》。
年轻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理想护体、刀枪不入。回港后,麦嘉与刚刚结识的好友吴耀汉、黎应就一起琢磨了个故事,准备羞臊一下当时的港产片,创立「先锋」影业的计划被同时提上日程。大家都这么有才华,且分身乏术,于是将剧本交给其他人来写。故事可能真的是个好故事,因为就在他们把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大纲和定金一起交给代笔者后不久,那个人就消失了。直到有一天,三个人去戏院,张大了嘴巴盯着银幕,那上边儿正生龙活虎地上演着他们失踪了的好故事。后来我们知道,新艺城七怪中,每个人都还是那么有才华,且分身乏术,但剧本几乎都是七个人一起亲自完成。
1975年,吃了亏的麦嘉、吴耀汉、黎应就,在尖沙咀亚士厘道找到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落脚,先锋影业开张了,只不过办公室狭窄到转身困难,没有电话——关键时刻不得不叨扰隔壁人家。三个人开始坐下来写新剧本。剧本的名字叫《一枝光棍走天涯》,现实生活里,麦嘉回了趟唐人街找老朋友们求助,筹到一万美金补贴拍摄经费。1976年6月,《一枝光棍走天涯》终于公映,受到影评人「创新之作」的赞誉。麦嘉做了他早就想做的事情:在电影里,让刘家荣和黄家达扮上独臂刀和盲侠,愉悦地奚落了嘉禾电影公司的创业作——《独臂刀大战盲侠》。只不过,电影里缺乏大牌明星,让院线排期受到影响,上映一个星期就被撤下,百万投资只收回74万,先锋影业赔了将近30万。
拍摄《一枝光棍走天涯》时,一个叫曾志伟的龙虎武师吸引了麦嘉的注意,这个矮小结实的小伙子在拍摄现场,好奇地为剧情添油加醋。闲暇时候又跑到麦嘉那里讲了一个龙虎武师血泪史的故事,有喜、有悲、有乐、有泪。麦嘉对他说,这故事不会卖钱。1981年新艺城缺乏人手,麦嘉来到这个小伙子面前,把龙虎武师的故事重讲了一遍,问他:如果有一天,功夫片不再卖座,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