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江山吧 关注:2,030贴子:239,635

【转】光辉岁月,不说再见——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上期


IP属地:吉林1楼2017-07-10 14:16回复
    Chapter 2 浪潮
    1988~1992
    对手与挚友
    喧嚣与荣耀
    斤斤计较的奖项
    气势磅礴的争霸
    这是最好的时代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都在发生


    IP属地:吉林2楼2017-07-10 14:18
    回复
      1988温拿乐队探路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潮流兴夹Band”,在1988年终于获得了香港流行乐坛的一致肯定,在这一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老牌的温拿乐队获得了“劲歌金曲荣誉大奖”,而在同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他们也拿到与之同等级别的“金针奖”。
      “金针奖”被公认为香港流行乐坛最高的荣誉奖项,它从1981年开始颁发,获奖者并不局限于歌手,只要是在音乐领域里有特别贡献和公认成就,就有资格获奖,所以,除了填词、作曲这样的幕后人员,“金针奖”中出现了3个“另类”:一个是刘东,他原是一位录音师,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娱乐唱片”公司,早期出版粤曲、粤剧唱片,“任白”的经典唱片就是这家公司出版的,后来“娱乐唱片”转向出版流行音乐,罗文、郑少秋等人都曾是它旗下的艺人;这样说来,第二个获得过“金针奖”的“另类”就不奇怪了,他是粤剧剧作家唐涤生;第三个获得“金针奖”的“另类”是香港民乐团。可见,“金针奖”的评选范围并不局限于流行音乐。


      IP属地:吉林3楼2017-07-10 14:23
      回复
        表面上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的“金针奖”和“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的“荣誉大奖”,都是各自阵营中的最高致敬奖项,如果两方阵营都好好办的话,“金针奖”未必会慢慢地被公认为最高荣誉,“荣誉大奖”至少会和它一时瑜亮、打个平手。可现在怎么造成“金针奖”更权威的印象呢?难道奥斯卡的小金人真就比戛纳的“金棕榈”强到哪儿去了?
        这确实要怨“无线”自己不争气。“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的“荣誉大奖”看起来很模糊,你说它没标准吧,历次评选结果也还有模有样的;你说它有标准吧,还真看不出来。
        和“金针奖”一样,“荣誉大奖”也不一定非颁给歌手,比如1990年的“荣誉大奖”就给了作曲家顾嘉辉,但1987年得奖的竟然是歌曲《地球大合唱》,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荣誉大奖”也和“金针奖”一样可以空缺、可以颁给过世歌手,可让人看不懂的是,1985年罗文获得过“荣誉大奖”,1996年获得了“辉煌成就大奖”,2002年再次获得“二十周年荣誉大奖”,仔细研究起来,1985年是实至名归的最高荣誉,1996年是因为罗文宣布退出舞台,颁奖以示崇高致敬,2002年则是因为罗文去世,颁奖表达深切缅怀,这都说得过去,但为什么1999年张国荣获得“荣誉大奖”后,2000年又获得了改头换面的“致敬大奖”,这到底是个什么标准?


        IP属地:吉林4楼2017-07-10 14:26
        回复
          可能有人会说,殿堂级别的歌手太少了,所以迟早有一天会出现奖项难产,或者某一人重复获奖的情况,可问题是,硕果仅存的殿堂级人物林子祥就从没获得过“荣誉大奖”,2009年竟然在奖项空缺了4年之后,突然颁给了草蜢,这是何道理?如果说“无线”对林子祥不感冒,但2004年、2006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金针奖”获得者分别是汪明荃和郑少秋,他们在一代人的心中就是“无线”的代名词,难道“无线”吝啬到一个“荣誉大奖”也舍不得发给自家人的地步?都说“无线”的奖项有黑幕,但在这两人身上难道还存在避嫌的问题吗?说来说去,“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的“荣誉大奖”,怎么看也看不懂。
          但“荣誉大奖”也不是很无厘头,1988年,它和“金针奖”很有眼光地重合了,获奖人就是温拿乐队。此后在1995年、1999年和2003年,两个奖也都重合过,获奖人分别是邓丽君、张国荣和林振强。
          邓丽君、林振强获奖,多半是出于缅怀之意,因为获奖那年正是他们去世之时。张国荣获奖只能说是实至名归,而“温拿”获奖,多半出于致敬,这一年,这支老牌乐队正好成立15周年。


          IP属地:吉林5楼2017-07-10 14:28
          回复
            在1988年年初,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取有比赛性质的音乐奖项,可温拿乐队分明又是以他为核心的,他们靠着一首为乐队成立15周年创作的纪念歌曲《千载不变》又获得了“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的双料“金曲”奖杯。
            一定会有人开玩笑说,谭咏麟是自己不领奖了,改成组团来拿奖了。其实,《千载不变》获得双料“金曲”,温拿乐队获得双料致敬大奖,相比个人荣誉,这4座奖杯似乎更能体现谭咏麟在香港流行乐坛的地位和影响。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吉林6楼2017-07-10 14:36
            回复
              从1988年算,成立15周年的温拿乐队是在1973年组建的,但事实上,它还有个前身叫“Loosers”,是1968年年底成立的,当时的成员有陈百祥、陈百燊兄弟俩和彭健新、陈友、叶智强以及谭咏麟。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乐队一样,这些年轻人就是因为住得近,兴趣爱好又一样,便组在一起“夹Band”,一来二去组成了一支乐队。
              陈百祥和他日后在影视剧上的形象差不多,爱玩爱闹,加上年轻人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气质,很快结交了一位叫何秀汶的女孩。
              何秀汶是个中外混血儿,现在有人说她是“香港小姐”评选中的落选者,其实很不准确。
              “香港小姐”评选从1946年开始举办,但一直断断续续的,到1973年才办了10届,此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才正式把这项活动固定下来,再后来就由“无线”接手主办。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届比赛是在1966年,1967年到1972年停办。陈百祥大概是1970年搭讪何秀汶的,当时他20岁,何秀汶的年龄估计和他差不多。如果何秀汶参加过1966年的比赛,1970年时岁数可不小了,陈百祥恐怕也不会搭讪她。从时间上算起来,何秀汶和“香港小姐”竞选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是落选的“港姐”。

              在1966~1972这几年空闲的时间里,香港类似的“小姐”比赛林林总总,有“玉女小姐”“香港公主”“精工小姐”“香港节小姐”等,主办单位和评选标准十分搞怪,比如一家眼药水厂就曾办过“美目小姐”比赛。这些乱七八糟的比赛中,能够让我们记住名字的大概只有1968年的“香港公主”李司棋,她可是70年代“无线”的当家花旦之一,可惜内地观众认识她的时候,33岁的她演的竟然是《射雕英雄传》里的包惜弱,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岁数很大了呢。


              IP属地:吉林7楼2017-07-10 14:40
              回复
                何秀汶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姐”也没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媒体把何秀汶称为“香港小姐”呢?这是因为当时有个国际性的“环球小姐”比赛,中国香港区在1970年第19届比赛中派出的正巧是何秀汶,成绩不错,获得了前十二强。1973年之后,“香港小姐”竞选比赛走向正规化,便也兼有了“环球小姐”香港区预选赛性质。1976年的“环球小姐”全球决赛更是在香港主办的,此后一直到2000年,“港姐”基本上都作为“环球小姐”中国香港区的代表去参赛,久而久之,搞得大家以为代表香港角逐“环球小姐”的都是“港姐”出身。
                这么说来,其实整件事情是倒因为果了:1970年何秀汶并不是“港姐”,但因为参加了“环球小姐”的比赛,所以媒体把她也归入了“港姐”的行列。事实上,1970年根本没举办过“香港小姐”比赛,与其说何秀汶是落选“港姐”,不如说她是落选“环姐”。
                虽然“香港小姐何秀汶”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但当时香港媒体还真就是这么写的,这可能因为当时“香港小姐”评选还没走上正规化,所以这个词算不上专有名词,没有版权,也不算注册商标,可以随便用。借着陈百祥和何秀汶,再加上“香港小姐”的头衔吸引眼球,媒体便鼓捣出了一场八卦绯闻事件。


                IP属地:吉林8楼2017-07-10 14:42
                回复
                  鼓捣这件事的是《明报周刊》。《明报周刊》是1968年年底创刊的,第一任主编是金庸的老助手潘粤生。但当时杂志的定位不对路,做的是软性时事新闻,有点儿类似于现今的各类新闻周刊,发行量不温不火。一年之后,潘粤生去筹办《明报晚报》,推荐了另一个人接替周刊主编的位子,他就是《明报》的采访主任雷炜坡。
                  雷炜坡早年在《晶报》,是金庸创办《明报》的时候重金挖来的,他在《明报》上用“柳闻莺”的笔名开了个“伶星专栏”,专门写娱乐圈的事儿,可以说是报道娱乐八卦的祖宗级人物。转岗到了《明报周刊》,雷炜坡自然要捡熟悉的领域下手,便把杂志风格定位为娱乐新闻。这路子是走对了,但还需要一个一炮而红的契机,正巧,赶上了何秀汶与陈百祥的八卦恋情,于是有模有样地刊登了一份“香港小姐何秀汶情书”,这期杂志让《明报周刊》的发行量上升了几万份。
                  这份“情书”的真假现在没法儿搞清楚,可这种八卦绯闻闹得满城风雨,其他的娱乐媒体自然也乐于“深度挖掘”。当时在另一家传媒公司做娱乐新闻主笔的梁柏涛(Pato Leung)嗅到了气味,仔细一了解,原来陈百祥住得离他家不远。就这样,梁柏涛和“Loosers”乐队就认识了。


                  IP属地:吉林9楼2017-07-10 14:43
                  回复
                    梁柏涛这个人,现在看来也是个能折腾的奇人,他干过音乐经纪人、创办过报纸、做过马评家、养过赛马,据说现在是个医生。在当时,梁柏涛不仅为娱乐传媒做主笔,还参与唱片监制。
                    认识唱片行业的人,对当时玩“夹Band”的乐队当然很有吸引力,“Loosers”乐队慢慢地和梁柏涛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梁柏涛事实上成为了乐队的经纪人。就在“Loosers”乐队小有成绩的时候,1971年,他们却散伙了。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乐队不稳定的因素一样,年轻人再怎么“夹Band”,也不能把兴趣爱好当饭吃,都要面临个人发展。当时谭咏麟要去新加坡读书,而陈百祥的兴趣是做生意赚钱,当时他有服装生意,“Loosers”乐队便解散了。


                    IP属地:吉林10楼2017-07-10 14:45
                    回复
                      从“Loosers”解散到“温拿”重组,其间有两年,就在这两年间,梁柏涛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音乐经纪人了,他手下有一个歌手叫陈美龄。陈美龄是个传奇人物,作为歌手,她是1983年第一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愿你继续醉》的演唱者,而她的《原野牧歌》和《归来的燕子》更是内地歌迷心中的经典。不过她的主要事业并不在娱乐圈,她后来读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随后又定居日本,她的身份让人眼花缭乱:流行歌手、童谣歌手、作家、大学教授、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这些都是她日后的发展,其实早在1975年,她就在电视上和林子祥搭档主持音乐娱乐节目了,那时候她就唱日语歌。1976年,她要去加拿大读书、告别演艺圈,香港观众没怎么样,这新闻竟然在日本引起了震动。
                      顺便说一句,香港还有个歌手叫陈美玲,现在网络上很多歌迷把她和陈美龄混淆在一起了,其实这是两个人,而且两人在1979年还同台过,当时同台的还有罗文、徐小凤以及“新人”张国荣、陈百强。陈美玲虽说不是大红大紫,可也有过一段辉煌,1986年她的歌《欲断难断》非常火。要说起这个人的出道经历可就远了,我们都知道张国荣是在1977年“丽的”电视台的“亚洲业余歌唱比赛”中获得亚军出道的,那次比赛中入围决赛的12人里就有陈美玲。这个比赛现在很少有人提,但当时是发现了一些人才的,1979年的决赛选手里,有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张明敏。


                      IP属地:吉林11楼2017-07-10 14:53
                      回复
                        若说起传奇人物,陈百祥也必须算一个。虽说这人经常在电视节目上吹嘘自己有多能耐,好像在搞笑,可他的智商确实不低。在“Loosers”乐队的时候,他的服装生意就赚了很多钱,后来服装厂倒闭,“Loosers”乐队也解散了,他就一门心思做生意去了,据说他把存货拉到中东去卖,还和中东海盗谈起了买卖。
                        1973年,梁柏涛在新加坡遇到谭咏麟,两人计划重组乐队,这时陈百祥正在中东倒腾服装,眼看缺人手,梁柏涛突然想起一个人来。
                        梁柏涛在一两年前做过一支叫“Sergeant Ma-jors”乐队的经纪人,这乐队也散伙了,不过梁柏涛和其中一位成员关系不错,他就是钟镇涛。
                        反正陈百祥是暂时回不来了,而钟镇涛还闲着,梁柏涛就做了下协调,让钟镇涛加入进来,新的乐队起了个和“Loosers”(与英语“失败者”Losers谐音)寓意相反的名字,叫“Wynners”,谐音意为“胜利者”,中文名叫“温拿”。


                        IP属地:吉林12楼2017-07-10 14:54
                        回复
                          “温拿”最早的成员有日后被称为“温拿五虎”的谭咏麟、钟镇涛、陈友、彭健新和叶智强,而梁柏涛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其实还有一位叫AndrewOh的新加坡人。
                          Andrew Oh和钟镇涛的情况差不多,原先是一支新加坡乐队“Establishment”的成员,属于梁柏涛旗下。其他成员因为居留证的问题回新加坡了,Andrew Oh因为个人原因不想走,请梁柏涛帮忙,于是梁柏涛也把他编入了“温拿”。不过,AndrewOh最终还是因为居留证没法延期,只得离开乐队回新加坡了。这样,“温拿”便稳定为五人组合的建制。
                          重组后的“温拿”发展得很顺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第一张唱片就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平心而论,唱得好的人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每支乐队都有机会出头,“温拿”成为载入香港流行音乐史的名字,梁柏涛的幕后工作功不可没。
                          在那个时代,娱乐工业还不成熟,音乐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没几个人懂得怎么包装艺人,也没几个人意识到艺人本身就是“商品”。一般来说,歌手的经纪人忙活一些录音、表演、专辑宣传的事儿也就得了,本质上还停留在歌手助理的层次上。但梁柏涛的思路很开阔,正合了他日后不断折腾的性格,他认为“温拿”乐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节目,也就是说,他希望旗下歌手不仅唱得好,还要进入电视传媒,扩大影响力,成为全方位的明星。
                          当时“温拿”乐队也上电视表演节目,但都属于客串嘉宾性质,有演出就上,没演出也无所谓。梁柏涛的胃口当然对这种合作方式不满足,便游说“丽的”为“温拿”量身定做了一个叫《温拿周记》的节目。有一个好的经纪人就是不一样,梁柏涛不是安排完工作就完事,他也参与了节目策划,并且组建了“温拿”歌迷会,做节目的时候请歌迷们到场。有粉丝在台下欢呼的节目自然是又热闹又和谐,电视台也乐得这个效果,从此,“温拿”在电视娱乐平台上站住了脚。


                          IP属地:吉林13楼2017-07-10 14:57
                          回复
                            歌唱得好,电视上又红,加上5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大不相同,有的帅气阳光,有的搞笑幽默,正好可以搭班子演电影,所以电影界也开始注意到“温拿”乐队。据说,当时黄霑和“邵氏”都开出价码,请“温拿”拍片,“邵氏”实力比较强,还开出了8部片约的承诺,但梁柏涛仔细权衡后,决定和黄霑合作,1975年推出了电影《大家乐》。
                            现在看来,梁柏涛是有眼光的,借着合作电影的机会,“温拿”从黄霑手里拿到了不少好歌,黄霑词曲的《玩吓啦》《L-O-V-E LOVE》等歌曲日后都成为“温拿”的经典曲目。顺便说一句,《L-OV-E LOVE》是1974年“无线”举办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的亚军歌曲,冠军得主是——能击败黄霑的还能有谁呢?顾嘉辉。他夺冠的作品很少有人听过,叫《笑哈哈》。
                            梁柏涛作为经纪人,将“温拿”从流行音乐带到影视,从香港本地带到东南亚和台湾市场,甚至,“温拿”进军台湾市场的电影,都是他连夜赶出来的。当时,台湾方面制作的剧本没有照顾到“温拿”5个人的优势和特点,根本不是量身定做,别说不能顺利打开台湾市场,恐怕拍出来后还会搞砸“温拿”的牌子,于是他连夜重新写了个剧本,凭着“温拿”的搞笑演技,迅速让他们成为了台湾娱乐圈的偶像。
                            1978年后,梁柏涛想趁热打铁,让“温拿”打入日本市场。这个决定并不奇怪,因为梁柏涛旗下的陈美龄就是这个路子,当时她在日本甚至比在香港红,直到1979年才出版粤语唱片。可“温拿”认为进军日本市场并不容易,既然目前的成绩已经这么好了,没必要冒那个风险。另外,“温拿”打开台湾市场后,1978年,钟镇涛和林凤娇合作了一部经典电影《小城故事》,个人发展势头很好,更不可能去日本闯荡。所以,“温拿”与梁柏涛合约期满后便结束了合作,五人也开始各自独立发展。


                            IP属地:吉林14楼2017-07-10 14:58
                            回复
                              谭咏麟在“温拿”期间就已经是歌星了,在电影方面也是跃跃欲试,两年内接了很多片约,1981年还真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影帝”。
                              钟镇涛高大帅气,电影片约不断,再加上那一把沧桑磁性的嗓子,一时间在音乐和电影两界都风生水起。其实,早在“温拿”打台湾市场前,钟镇涛在台湾电影圈就已经有了名气。他主演了一部叫《秋霞》的电影,拍于1976年,导演是林青霞的恩师、2001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宋存寿。
                              《秋霞》的女主角就叫陈秋霞,这人也是个传奇。前面介绍过一位十几岁就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演奏8级水平的陈秀雯,其实这还真没什么可惊讶的,陈秋霞也是这种情况。1975年她18岁的时候,参加了“无线”举办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没错,就是上一年顾嘉辉冠军、黄霑亚军的那项比赛——她在作曲和演唱上获得双料冠军,而这首歌的填词人正是梁柏涛。
                              顺便再说一个八卦,这项比赛的1974、1975年的冠军我们都介绍了,1978年的冠军是谁呢?就是陈美玲。也就是说,在1977年张国荣获得亚军的那项“丽的”组织的比赛后,她在第二年又参加了“无线”的“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并且夺冠。
                              在这次比赛中还有一个人出道,她叫刘天兰。刘天兰早年是选美小姐出身,但她很快就淡出幕前,不过,所做的工作还是与娱乐圈有关,1996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中有一个“最佳唱片封套设计奖”,给了叶德娴的《千个太阳》,其设计者就是刘天兰。现在,她已经是香港的首席形象顾问。她本人虽说已在幕后,可她的女儿还在娱乐圈:很有潜质的音乐人岑宁儿,2010年陈奕迅演唱会上唱传世名曲《The End of The World》的那位歌手。资深粉丝其实不用提醒就会知道了,刘天兰的前夫就是岑建勋。


                              IP属地:吉林15楼2017-07-10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