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定义一下我的评判标准,幻想小说的平均水平线,大概是像《the drawing of the dark》那样的小说,故事完整但并不特别引人入胜、创意零星但并不令人惊叹、文笔一般,对话不尴尬但也不精辟,亮点基本为1点。
那么再谈碟形世界超越平均线的部分,就目前而言。
1.绝佳的比喻。普拉切特老爷子对于比喻的应用可以说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是首屈一指的,更难得的是我能看懂大部分,即便在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当然一部分肯定要归功于译者胡纾,不过这一点我会另开帖子去谈。他将魔幻的,心理的事物和色彩、声音等不便于描述的东西都转化为一种生活情景或更加具化的侧面,因此读者稍加思索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最为贴切的感受。
2.对幽默的灵活应用。老爷子真正地将幽默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放置在他的故事中。这使得幽默犹如树叶和花朵,再过繁盛也不会影响到故事主干的走向。我往往在看完一个故事后,既笑的肚子疼又震撼于故事的整体架构,从而产生一种畅快淋漓却又回味无穷的观感。
3.人物的多元塑造。我们在其他作品中常看到两种人物塑造的失败案例。一是人物的样板化。朱光潜先生说,文学的创作,一定要竭力避免套板反应。塑造大家都用烂的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就像是把素材打包,到哪里都用同一套,让读者在一段话的长度里就知道这人物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而且还非常无聊和尴尬,这就使人物失去了产生魅力的可能,变得索然无味。二是角色数量的失衡。有些作者在对待角色数量时非常随意,发现故事圆不回来就新添角色,用完了就放在一边,或者又新添剧情塑造新人物,就好比和面时水面乱添,永远无法给人完美的观感。或者是在系列作品中来来回回只用几个熟悉的角色,让这些角色的形象自相矛盾,产生支离破碎之感。而老爷子的作品,每个人物都与其他作品截然不同,即使是龙套,也互不相同。在三个系列的作品中,灵思风、魏姆斯和格兰妮等人,虽然经常出现,但每次都保持着形象统一,也没有为了玩梗而过度产生交集。这些都是体现一位大师功力的关键部分。
那么再谈碟形世界超越平均线的部分,就目前而言。
1.绝佳的比喻。普拉切特老爷子对于比喻的应用可以说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是首屈一指的,更难得的是我能看懂大部分,即便在有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当然一部分肯定要归功于译者胡纾,不过这一点我会另开帖子去谈。他将魔幻的,心理的事物和色彩、声音等不便于描述的东西都转化为一种生活情景或更加具化的侧面,因此读者稍加思索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最为贴切的感受。
2.对幽默的灵活应用。老爷子真正地将幽默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放置在他的故事中。这使得幽默犹如树叶和花朵,再过繁盛也不会影响到故事主干的走向。我往往在看完一个故事后,既笑的肚子疼又震撼于故事的整体架构,从而产生一种畅快淋漓却又回味无穷的观感。
3.人物的多元塑造。我们在其他作品中常看到两种人物塑造的失败案例。一是人物的样板化。朱光潜先生说,文学的创作,一定要竭力避免套板反应。塑造大家都用烂的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就像是把素材打包,到哪里都用同一套,让读者在一段话的长度里就知道这人物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而且还非常无聊和尴尬,这就使人物失去了产生魅力的可能,变得索然无味。二是角色数量的失衡。有些作者在对待角色数量时非常随意,发现故事圆不回来就新添角色,用完了就放在一边,或者又新添剧情塑造新人物,就好比和面时水面乱添,永远无法给人完美的观感。或者是在系列作品中来来回回只用几个熟悉的角色,让这些角色的形象自相矛盾,产生支离破碎之感。而老爷子的作品,每个人物都与其他作品截然不同,即使是龙套,也互不相同。在三个系列的作品中,灵思风、魏姆斯和格兰妮等人,虽然经常出现,但每次都保持着形象统一,也没有为了玩梗而过度产生交集。这些都是体现一位大师功力的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