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咚那三国2吧 关注:39贴子:2,301
  • 8回复贴,共1

【人物百科】祖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度娘


1楼2017-07-17 18:45回复
    司馬懿 字仲达 179-251(73岁)
    籍贯:司隶河内郡温(河南焦作市温县西)
    主效魏势力 曾效力过:魏
    容貌:狼顾鹰视
    官至:太傅 谥曰文宣


    2楼2017-07-17 18:46
    回复
      历史简介
        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襄樊之战时和蒋济劝曹操勿迁都,可割南封孙权,令其袭杀关羽,事后如他所料。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叡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汉的防御任务,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在淮南和上邽的屯田成效显著,为魏军屯的创办人。后出兵平公孙渊。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3楼2017-07-17 18:46
      回复
        演义简介
        涉及章节 共31回
        涉及年代 共22年
          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襄樊之战时和蒋济劝曹操勿迁都,可割江南封孙权,令其袭杀关羽,事后如他所料。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叡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汉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先擒孟达,后败马谡于街亭。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后出兵平公孙渊。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4楼2017-07-17 18:46
        回复
          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奢侈消费,南方吏民都心悦诚服。当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刚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接着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其后因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国朝廷想查清隐实。正好司马懿入朝,曹叡便询问,司马懿回答:“蜀吴以密网约束其下,故臣民弃之。宜弘以大纲,他们则自然安乐。”曹叡又问宜先讨蜀还是吴?司马懿回答:“吴以魏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但凡攻敌必扼其喉而銺其心。夏口、东关,就是吴的心喉。若用陆军攻向皖城引孙权东下,水军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犹如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曹叡并然之,复命司马懿屯于宛。
          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从斜谷)、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从子午)一起三路伐蜀井进会于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大雨三十余天,班师返回。
          太和五年[231年],蜀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寇天水,围贾嗣(《汉晋春秋》记作贾栩)、魏平于祁山。曹真病,曹叡召司马懿入朝说:“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让他接替曹真。司马懿西驻长安,督征西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汉。三月,司马懿令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其余人马西救祁山。张郃想分兵驻雍、郿,但司马懿不同意:“若前军能独自抵挡的话当之者,将军所言是也。若不能抵挡而分军为前后,正如楚之三军为黥布所败之因。”遂进军至隃麋。郭淮和费曜等为诸葛亮所破,上邽之麦被割。
          诸将皆惧,司马懿说:“诸葛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才割麦,我只需二日兼行就可赶赴。”于是率军日夜赶路,诸葛亮望尘而遁。(《汉晋春秋》记录为司马懿于上邽之东据险拒守,交战不得,诸葛亮退兵。)
          司马懿说:“我倍道疲劳,此为晓兵者之所忌。诸葛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列阵以待,使将牛金轻骑为饵,交战不久诸葛亮退,追击至祁山。诸葛亮屯卤城,据南北两座山,断水为重围。司马懿攻拔其围,诸葛亮宵遁,被追击所破,俘斩万计。(《汉晋春秋》则记录为,张郃说:“对方远道而来攻击我军,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远计制衡。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停在祁山并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令其不宜前进又不敢相逼,坐失民望。今亮县军粮食少,亦会自行退兵。”司马懿不纳,故寻诸葛亮于卤城。到达后登山掘营,不肯与蜀汉交战。贾嗣、魏平数请战,笑其“畏蜀如虎”。五月,司马懿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己则从案中道攻向诸葛亮。王平坚守张郃无法攻克。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张郃劝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便追击,后果为伏兵射杀。曹叡令使者劳军,增封邑。战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估计诸葛亮明年袭陇右,司马懿则正确预测到诸葛亮下次北伐会出陇东,并且要积攒粮食,至少三年后才会行动。于是上表请求迁徙冀州的农夫到上邽种田,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率众凿穿成国渠,修筑临晋陂,灌溉田地数千顷,充实了国库。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相约孙权出兵,自又率十余万人兵出斜谷,到达郿县,进驻渭水之南。曹叡遣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二万增援。司马懿率军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认为渭南有百姓和物资,不应放弃,于是遂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其后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勇者的话,当从武功水,依山而东行。若西进五丈原,则诸军无事了。”诸葛亮果然向原行,将北渡渭水,司马懿遣周当屯阳遂为饵兵。数日后诸葛亮沒有动静。司马懿看出他欲争原而不攻阳遂的意图,遣胡遵、郭淮守阳遂,自率军与诸葛亮会于积石。战后诸葛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再遣奇兵抄诸葛亮之后,斩首五百余,降者六百余人。


          6楼2017-07-17 18:46
          回复
            魏国朝廷以蜀汉军远道而来利在急战,每次皆命司马懿持重,以候其变。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此时吴三路大军已为魏退走,对峙百余日后,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服饰来羞辱他,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曹叡下旨不许,派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诸葛亮又来挑战,司马懿就做出要带兵出击的样子,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这连敌军诸葛亮和姜维也看出司马懿不过做戏。
            司马孚曾写信询问军事,司马懿回复:“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期间司马懿曾询问诸葛亮的使者,得知其每天所食之少和处理政事之多,断定他命不久矣。不久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找到了不少军书、粮食,这才断定诸葛亮已死,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二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百姓为之谚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闻后笑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时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曹叡没有批准。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并多次增加封邑。司马懿遣牛金击走入寇的蜀将马岱,斩千余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率领其部属六千余人来降。
            关东缺粮,司马懿就从长安运粟五百万斛支援京师。
            景初二年[238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征司马懿入朝。曹叡问他预料公孙渊有何对策,司马懿回答曰:“他弃城而走为上计。他据辽水以拒大军为中计。他坐守襄平则必为我所擒。”曹叡再问司马懿有何计谋,他回答:“惟明智者才能深知自己与对方之能,他必不会先弃城而走。他估计我军远征不能持久,必先拒于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曹叡再问此战需时多久,他回答:“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就足够。”
            当时曺叡大修宫室,再加上征战军事,水旱天灾,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谏:“以前周公旦建洛阳,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的责任。但黄河以北的百姓困穷,外要应付军役,内又有建宫室之力役,势不并兴,应停止内务,以救现时之急。”
            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人,从京师出发讨公孙渊。经孤竹,越碣石,进至辽水。公孙渊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二十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迎战敌援军,三战皆捷,于是乘胜进围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接着,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曹叡却认为司马懿可以临机应变,一定能够获胜。不久,雨停,水逐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投降,司马懿斩杀使者,不接受投降。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户四万,人三十余万。
            当有兵士寒冻乞襦,司马懿不给予,有人便建议可以赐多余的故襦,司马懿回答:“襦者为官物,人臣无私施授。”乃奏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遂班师回朝。曹叡遣使者劳军于蓟,增封食昆阳,并前二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危,司马懿大遽,乃乘追锋车日夜兼行,自白屋走了四百余里,入嘉福殿曹叡的卧床。司马懿流涕问疾,曹叡执其手,望向曹芳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后来,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利,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齐王正始元年[240年],东倭重译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水以南,鲜卑名王,皆遣使来献。曹芳认为是得功于司马懿归美宰辅,又增封邑。
            曹叡在位时爱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叫苦。司马懿自辽东还后,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便上奏请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请求出兵征讨。到达樊城后,司马懿先派轻骑挑战,吴军不敢应战,于是司马懿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为魏军追到,吴军损失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很多。而进攻其余地方的吴军也无功而还。战后,增封郾、临颍为司马懿的食邑,前后一共四县,达到一万户,子弟十一人都封为列侯。司马懿的勋德日盛,态度却愈谦恭。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每次遇皆拜。常戒其子弟说:“盛满者为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
            正始三年[242年],朝廷追封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为舞阳成侯。奏请开广漕渠,引黄河之水入汴水,以溉东南诸田,为魏大规模于淮北屯田的开始。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率军征讨吴将诸葛恪,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如早先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司马懿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纳邓艾之计大兴屯守,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田于颍水南北,万余顷。自此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皆有农官屯兵统属。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司马懿劝止,出兵伐蜀。结果被蜀将王平阻挡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援军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损失严重。
            正始六年[245年],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驱赶百姓南还。吴兵果然击破柤中,损失百姓数以万计。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间曹爽兄弟独霸朝政,掌管禁兵,多树党羽,屡改制度。司马懿不能禁止,于是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有歌谣:“何、邓、丁,乱京城。”
            正始九年[248年],曹爽党羽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临行前去拜望司马懿。司马懿假装病重,耳聋并且胡涂,曹爽等从此不再防备司马懿。
            嘉平元年[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史称“高平陵事变”。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说曹爽罪行。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柔寡断,不能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还是投刀于地,放弃抵抗,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
            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同年,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加封邑,前后共八县,两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坚决推辞丞相之职不受。又退让不受九锡之礼。
            嘉平二年[250年],曹芳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亲自率中军讨伐王凌,九日便到达甘城。王凌自知势穷,便主动请罪,被押送洛阳。途中,王凌服毒自杀。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还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暴尸毁坟。之后,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魏帝曹芳下诏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孙子以及哥哥的儿子各一人封为列侯,前后食邑共五万户,封侯者达十九人。司马懿坚决推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同年,司马懿病逝,葬于河阴,曹芳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相国、郡公。弟司马孚表陈他的遗志,辞郡公及辒辌车。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
            陈留王咸熙元年[264年],晋国初建,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道他有野心,听说他有狼顾之相,便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面朝后而身子不动。曹操又曾经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醒后很不高兴,于是便想干掉司马懿,幸亏得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好,常常保护他,而司马懿表现得十分谨慎,干活夜以继日,甚至去管理养马这类的琐事。曹操这才稍稍放心,搁置了处置司马懿的念头。司马懿在曹操去世后节节高升,最终掌握了魏国大权。司马懿平公孙渊之时,大肆杀戮;诛曹爽之时,党羽都被夷及三族,男女无论长少,姑、姊、妹等已嫁人的女子都全部杀掉。东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明帝问前世为何能得到天下,王导于是陈述司马懿是怎样创业的,又提到司马昭时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之事。明帝将脸埋于床上羞愧地说:“如你所言,晋朝如何得以长久啊!”


            7楼2017-07-17 18:48
            回复
              历史评价
              李世民: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崔琰:“君(司马朗)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8楼2017-07-17 18:48
              回复
                家族资料
                父亲:司马防
                母亲:未知
                配偶:张春华
                子女:司马伷 司马昭 司马师 司马干 司马骏 司马亮 司马伦 司马氏[荀霬妻]
                兄弟:司马朗 司马孚 司马旭 司马恂 司马进 司马通 司马敏


                9楼2017-07-17 18:48
                回复
                  祖茂祖茂


                  10楼2017-07-17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