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学吧 关注:3,017贴子:22,205

【学仙必读】《通关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关文序
修真大道,窃阴阳,夺造化,了性命,脱生死,为超凡入圣,成仙作祖之大事,非尘世一切草霜水泡,忽有忽无,虚而不实之小事可比。奈何天下道人管窥蠡测,以大事为小事,以小事为大事,重其假而轻其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所以古人谓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吾曰:今人学道者如牛毛,闻道者如麟角。何言之?古人闻道者多,而成道者少;今人学道者多,而闻道者少。今人学道之数,倍於古人学道之数;今人闻道之数,少於古人成道之数。以致今人学道者如牛毛,而闻道者如麟角矣。原其故,皆因学人一身偏病,满腔邪气,所以感不动师友。以故空过岁月,枉劳跋涉耳。余自得龛谷、仙留之旨,不敢自私,大公为怀,因将所得於师者,尽发泄於阐真、会要、直指、会心、原旨、指南、悟道、破疑等书之内,以结知音,吾愿足矣。然犹恐学者舍近求远,不知先尽自己之事,而即妄想他人之事,因着通关文一书,为学者助一炬之明。先学个无病好人,自卑登高,由近达远,庶乎明师得遇,良友得逢,大道可闻。书内节目虽小,关事甚大,言辞虽鄙,益人甚多。虽曰通关,而性命修持之功,无由此步,见者甚勿以节鄙言而弃之。若是上智高明之士,原自大路开通,一遇明师,不难得真,通关之功,无所用之也。
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冬至日素朴散人自序


IP属地:四川1楼2017-07-26 13:10回复
    通关文目录
    色欲关 恩爱关 荣贵关 财利关 穷困关 色身关 傲气关 嫉妒关 暴燥关 口舌关
    嗔恨关 人我关 冷热关 懒惰关 才智关 任性关 患难关 诡诈关 猜议关 悬虚关
    妄想关 生死关 自满关 畏难关 轻慢关 懦弱关 不久关 暴弃关 累债关 高大关
    妆饰关 假知关 阴恶关 贪酒关 怕苦关 不信关 无主关 速效关 粗心关 虚度关
    退志关 夸扬关 幻景关 耻辱关 因果关 书魔关 着空关 执相关 闺丹关 炉火关


    IP属地:四川2楼2017-07-26 13:13
    回复
      色欲关
      吕祖云: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中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邱祖云:
      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色欲自归真。
      又云:
      割断丝萝乾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
      此皆
      祖师大慈大悲,教人去色欲而趋生路也。夫色欲一事,为人生要命第一大关口,最恶最毒。何以知其为要命关口?凡人一见美色,魂飞魄散,淫心即动。淫心一动,**即起,气散神移。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摇。而况在色场中,日夜贪欢,以苦为乐,以害为快。有日油涸灯灭,髓竭人亡,虽欲不死,岂能之乎?
      故修道者,戒色欲为第一着。但色欲最不易除,亦所难防。人自无始劫以来,从色道中而生,从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色魔作殃。色魔有动这於天者,有出之於人者。动之於天者,是历劫根尘,发於不知不觉之中,起於无思无虑之时;出之於人者,见色而情生,遇境而神驰。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诸般大险大难境遇,能以过去得,独於色魔一关,皆被挡住。四大无力,不能挣扎跳出。若非金刚铁汉,丈夫烈士,摆不开,丢不下。
      修道者,须知的色魔是讨命阎王,务必很力剿除。即美如西施,姣若杨妃,犹如臭皮囊。视之不动不摇,不迷不昧,遇如不遇,见如不见,时时防备,刻刻返照,不使有毫发欲念,潜生於方寸之中。亦如农夫务田除草,渐生渐除。宿根除尽,不容异日复生。果若除尽色根,自然灵苗发生。何以知其除尽?果若真实色根除尽,虽遇美色,不知其为美,虽见女子,不知其是女子。若见美**子,犹知是美**子,纵能当场强制,不动欲念,尚有宿根未拔干净,日久难免潜生。
      世间顽空守静之辈,人前夸口,自谓已绝欲念,每每梦中泄精,无法可制。自己吃了昧心食,欺己欺人。殊不知我不生欲,却有生欲者在内,窝藏欲念,岂是容易而绝?特以有根尘未尽也。然虽不易尽,必要狠力勇猛,下一番死功夫。不能除而勉强除,不能去而勉强去,功深日久,终有除去之时。若色根拔尽,则色身坚固,而法身易修。其余关口,皆易为力。若身根不能拔尽,这一关口过不去,则一切关口,俱不能过去也。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色欲关口打通,畏色如畏虎,防欲如防蝎,外而对景忘情,内而欲念不生。防危虑险,保养精神,学道有望。不但出家者当如是,即在家者,虽绪人伦、延后代,亦宜寡欲色。能寡色欲,精壮气足,后天充实,足以却病延年,且能广种子嗣。昔
      黄帝文王多子,皆是寡欲之效。不论在家出家,俱当以戒色欲为首着。否则色欲之心未去尽,妄相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7楼2017-07-26 13:22
      收起回复
        恩爱关
        悟真云:
        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莫预知。
        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妻财抛下非君有,罪孽将行难自欺。
        大药不求争遇,遇之不炼是愚痴。
        又云:
        为道须要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男女妻妾,更与他人何别。
        此皆教人看淡世事恩爱,急修性命也。人生在世,万般皆假,惟有性命是真。举世之人认假为真,将性命二字置於度外,恩爱牵绊,为衣为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昼夜奔忙,千谋百计,损人利己,贪图无厌。水火刀兵之处也去,虎狼烟瘴之处也去,生死不顾,存亡不管,碌碌一生,无有休歇,为子女作长久计,及至精神耗散,气血衰败,大病例临身,卧床不起。虽有孝子贤孙,替不得患难,姣妻爱妾,代不的苦楚。生平恩爱,到此一无所恃。三寸气断,一灵不返。彼是谁而我是谁,言念及此,生平恩爱,有何实济?既无实济,则知恩爱为人生之大苦,须要早早看破。
        欲要看破,须先将此恩爱利害,暗中尝探一番。尝探来,尝探去,尝探出甜中有苦,恩中有害,是实实知的恩爱是假事,晓的恩爱是多事,自然不在泥滩上着脚,火坑中安身。别有个主见在内,而不为恩爱所牵扯矣。果能尝探出恩爱中苦味,欲出世,则大解大脱,得以修持性命而无拘无束。即住世,亦明明朗朗,物来顺应,可无伤无损。盖悟的恩爱是苦,即能逢场作戏,自由自专,不受恩爱之害矣。
        然父子兄弟夫妇既聚会在一本戏中,为父者亦必出为父的道理,为子者亦必做出为子的道理,为兄者亦必做出为兄的道理,为弟者亦必做出为弟的道理,为夫者亦必做出为夫的道理,为妇者亦必做出为妇的道理。当知各尽道理,自己本分中应当如是,但不过心中明白是逢场作戏,大家合伙,将这一本戏顺顺序序作个完结,彼此了事也。如是应去,既不伤天伦,又不昧本性,便是在家出家,在尘出尘,有多少便宜快活处。

        庞居士、传大士、葛仙翁、许真君、张天师、三茅真君,皆是在家出家,而能大成其道者。此住家者当如是。若是出家者,除事亲养生送死而外,其余恩爱,必须一刀两段,脱卸绳索,绝不可有一毫沾染牵挂。稍有一毫沾染牵挂,便坏大事。不但不能修道,而且不能明道。特以心中有恩爱二字搅扰。既有恩爱搅扰,便是看不开恩爱。看不开恩爱,便被恩爱关口挡住,如何奔得前程?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恩爱关口打通,无牵无挂扯,脱脱洒洒,一心学道,自有进益。否则,恩爱舍不的,常挂心胸,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8楼2017-07-26 13:23
        收起回复
          荣贵关
          道德经曰: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至圣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悟真曰: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瘁枯。
          试问堆金如岱岳,无常买的不来无?
          邱祖曰:
          心安不说三公位,性定强如十里城。
          此皆教人以道义为重,而不可贪恋荣贵也。夫荣贵,有天爵之荣贵,有人爵之荣贵。天爵者,道德仁义是也;人爵者,功名禄位是也。求人爵者,读书苦攻,十年寒窗,日夜用功,废寝忘食,不知费尽多少心思,耗了多少精神,方得功名到手。虽得功名,而大小又不可必。或有发秀而不能发科者,或有发科而不能会进者,或有会进而不能登仕者,或有登仕而得失存亡又不可保者。如此艰难,耗散精神,消化气血,以真换假,图此虚名,荣在何处,贵在何处?更有功名未得而伤痨早发,痰喘气促,行动艰难,性命莫保,岂不可伤可叹!
          其所谓荣贵者,不过所坐者轿,所乘者马,所衣者纱罗绸缎,所食者羔羊海味。徒以装身体,充口腹,耀人耳目。究之身心大伤,受福无几,大限即到,临时荣贵莫持,与无荣贵者同一泯灭,何贵乎荣贵?
          修天爵者,饱仁义而味道德,敛浮华而就朴实,蓄精神而养正气,尊德性而道学问。不肯以真换假,不肯以苦为乐,自尊自贵,自足自满,宠辱不到,咎誉难加,造化不能拘,阴阳不能移,吉凶不能近,完成本来乾无面目,天地喜悦,鬼神尊服,方且披天衣,食天禄,享天寿,其荣贵永久长存,较之尘世霜露之荣贵,何啻云泥之异。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尘世虚假荣贵关口打通,好作出世真正荣贵事业。打通尘世荣贵关口,不是教避荣贵,是要於荣贵境遇处,做出不贪荣贵的实落功夫。或处荣贵而恃荣贵,或居荣贵而贪荣贵,或出荣贵而不忘荣贵,或见荣贵而知是荣贵,或遇荣贵而谄媚荣贵,皆是不曾打通关口。若实实悟的荣贵能乱人之性,荣贵能迷人之心,荣贵能骄人之气,荣贵能败人之德,荣贵能纵人之恶,荣贵能伤人之身,荣贵能送人之命,荣贵是大苦,荣贵是火坑,荣贵是泥涂,方是打通关口。可以入乎荣贵之中,而不为荣贵所伤矣。
          昔人亦有在荣贵场中成道者,如
          鲍倩、淮南子、东方朔、许旌阳、梅真人、葛仙翁、抱朴子、罗状元,俱是大隐居朝,成就大事。盖缘早已看的开,识的透,故在大火里栽莲,泥水中抛船,借世法而修道法,显晦逆顺,人莫能测,非贪荣贵也。不但出世者要看破荣贵,即入世者能看破荣贵,自然别有个主见。得志则忠君爱民,尽心竭力,做出一番经纶大事。绝不与虚位素食者相同。不得志则独善其身,修道立德,品行高超。亦不与庸愚混世者相等。昔
          伊尹相汤,非图荣贵,盖欲以斯道觉斯民也。
          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食诸侯,岂是求荣贵?盖欲行其道以求世也。至於周程张朱,皆是不贪荣贵,可仕则仕,可止则止。自古大圣大贤,皆是以道为重,不在荣贵上着意也。
          世间糊涂学人看不破荣贵,或居荣贵又舍不的荣贵,或自不荣贵而羡慕荣贵,或结交势力之家而谋利,或来往公候之门以为荣。既贪荣贵,又想修道。迷迷昏昏,邪思乱想,捉东捞西。无怪乎碌碌一世,到老无成。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世路荣贵关口打通,处荣贵者忘其荣贵,无荣贵者莫羡荣贵。以明道为贵,以成道为荣贵,庶乎志念归真,前程有望。否则凤假荣贵为真荣贵,荣贵一念结於胸怀,茅塞灵窍,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9楼2017-07-26 13:26
          回复
            财利关
            至圣云: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老祖云:
            不贵难得之货。
            又云: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吕祖曰:
            堆金积玉满山川,神仙冷笑应不采。
            此皆教人不可贪图财利,有坏大事也。但财有世财法财之别。世财者,金银珠玉是也;法财者,功德精诚是也。图世财者重金银而轻功德,千谋百计,明取暗窃,损人利己,轻出重入。恨不的天下之财,为我一人所有,世间之利,为我一人独得。无财不觅,无利不搜,舍身拼命而不顾,瞒心昧己而不管。有了十贯想百贯,有了百贯想千贯,有了千贯想万贯。贪心不足,至死不肯回头。殊不知大限一到,纵然富如石崇,财似万山,买不转阎王老子,避不过生死轮回。只落的罪孽随身,满载而归,分文钱不能带去。到的此时,悔之何及?
            更有一等迷瞪汉,只知积财,吃也舍不的,穿也舍不得,又不肯恤孤怜寡,又不知扶危救困,独为看财奴,悭贪鬼。断气在於眼前,而犹吩咐子孙如何生财,如何聚财。何人少我债,何处有我钱。呜呼!三寸气断,万有皆空,此身亦不属我,何况於财,岂不愚哉?
            积法财者,重功德而轻金银,俯视一切,万缘不起。积功累行,苦己益人,广行方便,以性命为珠宝,以仁义为金玉,以惜气养神为货利,以存诚保真为富有,以清净无为为家业。至於尘世金银财宝,犹如石土视之。盖以所求者,先天之真宝,而尘世一切假宝,何足恋之。
            学道者若有些儿贪财谋利之心,便碍大道。虽修行人,此身未离尘世,不能全废世财,亦当见利思义,随其自然,不得分外贪求。即遇自然之财,还当审其来历,可取方取,可弃则弃。所谓以义为利,外虽取而心未尝取,何碍於取。昔
            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食诸候,未尝不受诸候之赆餽,皆出自然,非强求也。即我
            长春祖师,始而粒米文钱不敢妄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受人之所不能受,忍人之所不能忍,及至苦尽甜来,否极生泰,为宋金元诸帝之隆宠,有赐未尝不受。然受之而祷雨救旱,禳灾扶国,与无修造宫观,大兴教门。皆用财得当,然亦是先积法财,而后借世财立功也。
            世间糊涂学人,不知急求法财,而只以世财为重。哄骗十方,为衣为食,挪账累债,又一功不行,一德不积,来生与人填还。求其为人尚不可必,何敢望仙?更有一等造孽头,指东化西,拐骗善信,不做一件好事。赌博闹酒,每因几文钱,轻则口角争吵,重则打架横行。又有一等假道学,口道德而心盗跖,装模作样,俨然神仙。一见钱财,便露马脚,争论多寡,不顾廉耻。吾尝谓性命不如二百钱,诚然也。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财利关口打通,不可见利忘义,心生贪图。须知的堆金积玉,买不得生死,财多累多,利多害多。与其背道而亡,莫若守道而死,还有好处。否则利心重而道心轻,正不胜邪,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0楼2017-07-26 13:30
            回复
              穷困关
              至圣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中庸曰:
              素贫贱,行乎贫贱。
              孟子曰:贫贱不能移。
              紫阳翁曰:
              贫子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此皆教人守死善道,处穷困而不为穷困所移也。夫修真之道,与世法相反,原欲弃富贵而就贫贱,去奢华而守恬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磨炼切磋,去假求真。即刀兵水火,疾病灾患,皆所不计,何论穷困?若受不的穷困,遇饥寒而生烦恼,值艰难而起无明,便是饥渴之害为心害。养其小者为小人,认假弃真,与道相隔,何时能进道岸乎?殊不知性命事大,衣食事小。重衣食而轻性命,如何修的性命?
              夫图衣食者,仅可养皮肉;修性命者,却能保天真。天真若失,虽身肥体壮,如豕如牛,外人形而内兽心,即生如死,岂是务道之人?昔
              长春真人,龙门七载,磻溪六年,常受饥饿,至死不变。
              太古真人赵州桥定坐,饥寒不避,生死不顾。
              丹阳真人弃巨富而入铁查,去饱暖而就贫淡,把茅盖顶,岩居穴处。以上诸公,受人之所不能受,苦人之所不能苦,皆从穷困中而成大道。
              世间糊涂学人,受不的困苦,耐不的饥寒,稍遇艰难,受些淡泊,即便自生烦恼,恨天怨地,邪思乱想,不守本分,设法编转。如此行为,穷困且不能受的,如何能在大危大险中过去的?故学人必以受的穷困为要着。若稍有惧怕厌恶之心,即此一事,便是挡路高山,害道大魔,寸步难移。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穷困关口打通,心如铁石,意若寒灰,随缘度日,饿也如此,冻也如此,即冻饿身死,也是如此。绝不以穷困小事,忘却性命大事。如此行去,一心一意,真履实践,以道为己任,未闻道者,终须闻道,已闻道者,终须成道。祖师暗里有安排,决不教冻饿坏真正学道人。否则,丰衣足食,自自在在,作事受不的一些苦难,当不的一些贫淡,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1楼2017-07-26 13:32
              回复
                色身关
                老祖云: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又云: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金刚经 云: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逍遥翁云:
                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
                临济禅师云:
                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
                庄子云: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古仙云:
                莫执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
                自古成道仙佛,皆不重色身,而修法身也。举世之人皆认此色身为真实,而遂爱之惜之。欲厚其生,恋恋不舍。图贵显以荣此身,积财货以养此身, 噉肉饮酒以肥此身,华衣美服以饰此身。日夜谋虑,时刻打算,费尽心血,耗散精神,与鬼为邻。虽曰厚生,实是伤生。
                殊不知色身者,天地之委形。四大假合,一旦阳气消尽,阴气独盛,魂飞魄散,直挺挺一团浓胞臭肉,不过壮地而已。真在何处?实在何处?既不真实,则必是假。爱惜色身者,岂不假中又添其假乎?
                世间胡涂学人,妄想修真,而又不知穷真。妄想成道而又不知辨道。不穷真,不辨道,不晓得真道是何事。迷迷昏昏,以此色身为真,怕苦着此身,怕劳着此身,怕饿着此身,怕冻着此身;暖衣美食,保爱此身;自在安稳,将养此身;一切出力,好事不做,偏是要命路上无益有损之事,不惜精神,不省气力,反能做的,认假为真,以虚为实。殊不知此身内外,皆是伤生之物,并无一件益生之物。
                眼见好色则喜,耳闻恶声则怒,鼻嗅香气则爱,舌尝美味则思,意有所法则欲,身有所触则惧;外而六门,内而六识。内外交攻, 斵丧真元。原其故,皆色身所招。若无色身,六门六识之害,从何而生?况天地间万物,凡有形者皆有坏,若爱此色身之假,而不穷性命之真。大限一到,我是谁而身是谁,身与我两不相干。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色身关口打通,莫被瞒过。视七窍为窟窿,视四肢为木节,视皮肉为脓胞,视五脏为痞块。舍此色身于度外,另寻出个无形之形,无象之象的真身,方能延得 命,明得性。盖以舍得假,方能求得真。认的假,始能见的真。邪正不并立,善、恶不同途也。否则,不识其假,便不能脱离其假,不能脱离其假,如何寻见其真?不能寻见其真,如何能修其真?若爱色身而不醒悟,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2楼2017-07-27 13:13
                回复
                  傲气关
                  易曰:
                  君子以虚受人。
                  又曰: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 踰。
                  道德经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 长。
                  此皆教人屈己尊人,不可有高傲自是之心也。盖学道者先要虚心下气,自卑自小,不满不盈。只见己短,不见己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尊师敬友,毫无高傲浮躁之气,方能感动真师指点,良友劝勉。
                  大凡真师良友,多不浅露 圭角 ;果是真正有志之士,不恃才,不逞能,如愚如 讷。明眼者一见,暗中留心,不肯弃舍。日久试确,即便提携。若是自矜自是之辈,纵然聪明过人,学问出众,置于不问而已。
                  世间胡涂学人,才入门户,即想成仙。方见高人,即要口诀。不思大道是何物,修持是何事。 亵慢轻视,妄想走路拾宝。或学些旁门工夫,自负有道,心高气傲,予圣自雄,人前卖弄。即遇明人,不肯低头,当会错过;或有读过几卷儒书,解得几句文义,又记些丹经子书,执象泥文,自谓大彻大悟,高谈阔论,目空四海,再不聆教高明。冒然下手,混作乱做。非徒无益,而反受害,及弄得大病临身,方知自错,无法医治,后悔不及。
                  又有一等无知文人,仗自己才学,妄猜私议,似是而非。偶遇 缁黄,即以丹经考校。倘不应酬,便谓无道。即遇真师,亦不诚敬,大模大样,高坐妄谈,略无忌惮。如此之类,懈怠欺心,怎能闻的香风,近的道岸?
                  夫道者,窃阴阳,夺造化,超生死,脱轮回,为天地所宝,鬼神所秘。苟非大贤大德,真心实意之士,岂敢轻泄?岂容轻听?况大道秘旨不在文字。丹经子书乃历代祖师开明道理,为后人引路,使其扩充识见,就证于师耳,非是教人执书为道也。在不通学问者,往往只听 梆声,不辨是非,以盲引盲。在稍知文义者,每每 胶执己见,不肯低头,将错就错。凡此,其病在于气傲自足,气傲自足便是无有真心。既无真心学道,谁肯真心指道?岂不枉劳精神,自坏大事耶?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傲气关口打通,寻访明师良友,诚敬求教,把一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弊扫去,不容有些子埋藏于内,作个虚心屈弱小人。未闻道者,即能闻道。已闻道者,即能成道。盖以惟小故能大,惟卑故能高,惟屈故能直,惟虚故能实也。否则,傲气满胸,目中无人,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3楼2017-07-27 13:17
                  回复
                    嫉妒关
                    易曰:
                    君子以朋友讲习。
                    大涅盘经曰:
                    自未得度先度他。
                    金刚经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彼福德。
                    孟子曰: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此皆言与人为善,而不可有嫉妒私心也。夫修真者,修性命也。性命二字,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不论富贵贫贱贤愚高低,谁无个性命?既人人有性命,则知大道为公共之物,人人可以明大道,人人可以作仙佛,是在信心志士自修自证耳。
                    然修证之法,须要求明师指引,借良友资益。明师所以提整纲领,良友所以扩充识见。明师须要诚求,良友亦当尊敬。盖以良友之益,有半师之功。借彼之有知,以益我之无知;借彼之所能,以济我之不能。利益甚多,岂可轻慢?
                    故祖师教人寻师访友也。比如同师学道,俱是同心同事,朝夕聚处,须当彼此相敬相爱,有善同劝,有过同规,患难扶持,疾病照应。如同伙求财,打 扯船。彼不知者,借我讲说之;我不知者,求彼开明之。彼此相济,其功加倍。况同堂学道,是性命之友,道义之交,理宜亲爱和气。彼有所得,如我之得。彼有所失,如我之失,方是同心学道之士。书云:“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是也。【云真子按:“书云”原作“诗云”。此句出自《尚书·秦誓》,而不见于《诗》。当为“书云”,故改。】
                    世间胡涂学人,自无志气。朋友劝勉,反加不爱。自有过犯,朋友规戒,即起无明。不但不听,且怀 嗔恨。自己不肯钻研道理,久无所知。见他人殷勤用功,能解能悟,师尊见喜,暗生嫉妒,故意搬弄是非,败人好事。不悔自己无能,反忌他人有能,绝不思学道学的何事。夫学道者,所以迁善改过也,以不善而学之。欲迁于善,以有过而学之,欲改无过。今见人善而不知迁之于善,自本无过而嫉人;自致其过,居心拐杖,日学日下,学于下愚不移之地矣。更有一等不知高低之匪类,见人言道,当面 嗤笑;见人修行,暗中毁谤。既不信道,何必入道?既入道门,又不喜道;冠祖师之冠,服祖师之服,违祖师之言,背祖师之行。罪孽不知,因果不究,何为道人?昔
                    地藏菩萨,人人成佛,后方自成佛;
                    吕祖愿度尽世间人,方自飞升;
                    七真同师重阳帝君,帝君登真后,邱刘谭王郝孙六人皆师事马祖,皆得马祖提携,完成大事。大抵学人,先要存大公无私,与人为善之慈心,利人利己,方有进益。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嫉妒关口打通,大同无我。只把自己攻苦磨炼。尊人之长,示己之短。低头作事,诚心前进。走过一步是一步,行的一功是一功。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终久了的圣贤事业。否则,嫉妒满腔,愈学愈坏。好人且不能作,何敢望圣贤。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4楼2017-07-27 13:25
                    回复
                      暴躁关
                      易曰:
                      君子以 惩忿窒欲。
                      阴符经曰: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曾子曰:
                      心有所 愤捷,则不得其正。
                      孟子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
                      了道歌曰:
                      未炼还丹先炼性。
                      此皆言其暴气燥性有害于道,必须用心除去也。夫真正学道之士,行动如处子,养气若婴儿。以柔弱为先,以和平为本,以因物付物为应世,以饶人让人为要着。昔
                      释迦牟尼五百劫为忍辱仙人,终得成佛。
                      太上老君曰:“呼我以牛,应之以牛。呼我以马,应之以马,终为道祖。”
                      长春真人曾尝人之粪,故能大成;
                      三丰真人受尽旁人骂,故了大事。特以心慕于道,性命事大。而外来恶言恶行等等不顺境遇,尽置度外,而无识无知也。
                      世间胡涂学人,自不思出家为何事,道巾道衣是甚人。昏昏迷迷,胡涂过日。喜人奉承,好人抬奖;只爱人顺己,自不去顺人。稍有磕撞,燥性发作;怒由此而起,忿由此而生。水火刀兵而不顾,坑井崖河而不怕。甚至以力争胜,彼此两伤。人于死地,自丧性命者有之,不仅此也。暴气燥性一发,元神出室,大火烧身。津液涸而正气散,三宝受伤,五德归空。内而丧真,外而败德,性乱命摇,未得于人,已伤其己。暴燥之为害,岂小焉哉?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暴燥关口打通,做个有气死人,装个无心痴汉。如愚如讷,如聋如哑。人骂也如此,人打也如此,人憎嫌也如此,人毁谤也如此。心似冷灰,性如冻冰,无一些热气藏内,方是跳出暴燥关口。倘有些儿热气在内,虽外不现其形,而内实栽其根。如遇不顺之境,不平之事,未有不大发者。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盖以能下于人者,方能上于人;能弱于人者,方能强于人。否则,暴燥不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知用强,不知用弱。任性而行,随心而作。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5楼2017-07-27 13:28
                      回复
                        口舌关
                        易曰:
                        艮其辅,言有序。
                        又曰: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至圣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老祖曰:
                        闭其兑,塞其门,终身不勤。
                        此皆教人谨言,而不可妄言也。盖口舌者,出纳之门户,是非之根苗,关乎人之节操,系乎人之德行。君子小人于此分,正人邪僻于此别,招祸致福,成事败事,无不于此而定。
                        故君子议之而后言,可言方言,不可言不言。或言而益于世道人心,或言而使人迁善改过,或言而劝人却邪归正,或言而为人方便解难,或言而为人隐恶扬善。绝不妄言轻言虚言,非是闭口不言。特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立见祸福,言不可不慎也。倘言有不谨,不是伤人,便自致咎。口舌为害,其利如刀,其毒如 鸩,岂小焉哉?
                        世间胡涂学人,不知利害,以口舌之动为小可,以利便为才能,以善辨为得意;或形人之短,或夸己之长,或谎言诡语,或说是论非,或前言而后失信,或空言而行不速,或狂言而起祸端,或高谈而无实事,或白日 咒诅 ,或巧语 谗佞,或以言败事,或以言伤人。凡此皆有损无益之言,何贵于言?不如不言为妙。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口舌关口打通。口莫妄开,舌莫妄动;非礼勿言,言必以礼;修其辞而立其诚,谨于言而慎于行。绝不轻于言,言必有中。况言语者心之声,舌者心之苗,口舌之动不正,即知心田不正,心田不正,根本已坏,性已昧,命已摇,精神暗伤,妄想明道修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6楼2017-07-28 13:15
                        回复
                          嗔恨关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尽传大士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
                          无论福与智,先且驱贪嗔。
                          百丈禅师曰:
                          若脏腑中都无所得,都无所求,此人诸尘不生,人我不起,是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切贪嗔,是能吸四大海水,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嗔不喜。刮削并的干净,是无事人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
                          敲爻歌曰:
                          嗔不除,态不改,堕入生死轮回海。
                          此皆言嗔恨为碍道之物,必须狠力除去也。夫嗔恨二字,如蛇如蝎,最恶最毒,若结心胸,积久成 蛊,伤生损命,为祸甚烈,外而损人,内而坏己,无医可治。
                          学人度量必如天之廓大无边,醇厚必如地之无物不载,容纳必如海之众水朝宗,而后可试观天之廓大。无物不覆,无物不生。日月来往由他,星辰运转由他,云雾遮蔽由他,人欺瞒也由他,人尊敬也由他,人感戴也由他,人毁恨也由他,一切善恶邪正、凶顽愚劣而皆不知也。地之醇厚,无物不长,无物不载,泰岱崧华至重也能负,江河溪涧冲崩也能受,树木草石穿压也能忍,飞禽走兽践踏也能随,耕锄挖刨也能顺。一切欺侮残坏,而皆无心也。
                          海之容纳,众水会流。日夜不息,千年万载,不见有余。清水来入不见其清,浊水来入不见其浊,甜水来入不见其甜,苦水来入不见其苦,鱼鳖虾蟹横游也由他, 鼋鼍蛟龙奔腾也由他,一切秽污臭垢等等不洁不净之物,而无不容也。学道者能如天之量,地之厚,海之宽,便是无事仙人。保生妙诀,与道相邻,大有便宜。
                          世间胡涂学人,不知嗔恨之害事最大。或境遇不顺而生嗔,或所谋不遂而生嗔,或因物有失而生嗔,或妒人之能而生嗔,或情性不投而生嗔,或衣食不足而生嗔,或为人触犯而生恨,或记小人过而结恨,或求人不应而有恨,或人不顺己而积恨。凡此嗔恨等病,终由自己昏愚、无有真心学道而然。果是真心学道之人,决不如此!故
                          至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颜子犯而不校,以其无嗔无恨,所以为圣贤,举世之人有嗔有恨,所以为凡夫。圣凡之分,只在有无之间耳!
                          但嗔恨不但形于外者能害其事,即隐微之中,稍有丝毫烟尘不尽,亦能伤真。务须内外干干净净,如雪之白,如镜之明,应事接物,皆以无心处之。庶乎神气不伤,性情和平,大道可冀。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嗔恨关口打通,学个无心道人。轻也过去,重也过去,低也过去,高也过去。因物付物,随事应事,应而不纳,过而不留,何有嗔恨害事乎?否则,生嗔生恨,阴毒暗恶凝滞方寸,真性早昧,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7楼2017-07-28 13:18
                          回复
                            人我关
                            易曰: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又曰:同人于野, 亨。
                            金刚经曰: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圣人云: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上阳子曰:
                            速将人我山放倒,急把龙虎穴冲开。
                            此皆言修道必须无人我之见也。然欲无人,先须无我。盖一有我,则私心起。私心起,一言一行一举一止,终要为我。既要为我,必不顾人。既不顾人,必损人利己,伤天害理,无所不为矣!
                            原夫有生之初,不论贤愚贵贱,同一性命,同一形骸,何有彼此之分?既无彼此之分,则我如人,人亦如我,人我如一。即是天地大公无私之心,即是圣贤民胞物与之道,即是修真人我两忘之法。学者能守此心、此道、此法而行持之,便是圣贤胚胎,仙佛种子,大道可冀。
                            世间胡涂学人,不知大公无私、物我同观之理,执着此身,以为是我,一认是我,即便有人,有我有人,即分彼此。一分彼此,轻乎人而重乎我,内于我而外于人,日谋夜算以肥己,千方百计以取人。一行一事,不肯让人,一货一利,要讨便宜。不但应事接物,处处争胜,事事好强,即至亲好友同事同业者,亦要分出尔我。恨不的他人贵物,为我独得。世间好事,为我独成。有利处钻头探手,无利处缩肩藏身。殊不知三寸气断,万有皆空,即此身亦不属我,到的那时,我在何处?人在何处?人我俱无,何苦在世枉用心机,强分人我?独结冤仇,岂不愚哉!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人我关口打通,必如生初无人无我的面目,必如死后无人无我的模样,视万物为一体,视天下为一家。见人有喜,如我之喜;见人有忧,如我之忧;见人有得,若我之得;见人有失,若我之失。有财者可以济困,无财者不妨方便。处处益人,事事积德,横逆之来,付于不知,凌辱之加,置于不晓。得饶人时且饶人,宜退步处即退步,方是学人的举止,慕道真心。否则,有人我之见,彼此之分,私欲堆积,茅塞心窍。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8楼2017-07-28 13:20
                            回复
                              冷热关
                              老祖云:
                              外其身而身存。
                              文始云:
                              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
                              吕祖云:
                              求生而不生,未死先学死。
                              此皆言其为道忘躯,而不避寒暑也。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于度外。死且不惧,何况冷热!故
                              神光 少林寺求法,雪拥过膝而不知;
                              太古赵州桥冷坐,水淹将没而不晓;
                              释迦佛雪山修道,受尽多少苦楚;
                              长春祖磻溪磨性,受尽多少饥寒。即近世白石镇
                              梁真人,破衣垢面,长年不倒身,未曾歇息;西宁府
                              张睡仙 ,水泉长卧,赤身露体,四十余年犹如一日;
                              梭罗仙河滩磨炼, 狗皮仙冰滩睡眠, 仙留师黄沙下苦,皆是不避冷热,舍的色身,成的法身也。
                              世间胡涂学人,不知香从臭出,甜向苦来,误认色身为真实,而遂爱之惜之,只图自在将养,遇冷而即想暖处,逢热而即思凉处。怕冷怕热,隔绝道念,却不思性命为人生第一件大事,岂可因冷热之小事而误性命之大事乎?果是真为性命者,即生死关口、大难境界,亦要脱脱洒洒过去。至于寒暑冷热,何足在意?
                              虽未成道之先,色身亦不可坏。但粗衣护体,将就过去便休,不必以冷热常挂心头。遇冷时亦须受冷,逢热时亦须受热。热之冷之,与时偕行而已。与时偕行,非是不该受冷一定教受冷,不该受热一定教受热。若不该受冷而必欲受冷,不该受热而必欲受热。此有心做作,亦是固执不通,枉自受罪,何益于事?
                              大抵怕冷怕热,虽是小节,甚碍于道。倘有些冷热之见,便有无限邪思妄想生出。遇冷必设法要不冷,遇热必设法要不热。认假失真,岂不误了多也?
                              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冷热关口打通,随时将就,到处安身。冷可也,热可也,不至冻死热死便休,万不因冷热而起无明。否则,有冷热在心,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至。心且不得其正。妄想明道,难矣。


                              IP属地:四川19楼2017-07-28 13: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