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7贴子:43,644

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的不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切有为法,皆因缘和合而当下假现,当体全空,毕竟空寂,生而无生,这是缘起性空。
一切有为法,皆本来清净而随缘万化,当体全有,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无生而生,这是性空缘起。
一切性空缘起之事,生死、生灭之事,做了等于没有做,空有本一,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缘起本来性空,性空本来缘起,所以,我们要知道缘起一定性空,也要知道性空必然生起妙有,不即不离。因为本来不即不离,双融双成。性相空有,互成互显,本来一体。
宗镜录:“一切法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


IP属地:广东1楼2017-08-03 16:45回复
    点评:缘起性空是对的,性空缘起是错的。因为缘起本来清净是源于毕竟空寂。缘起是依他而有,而非当体全有。是以无自性故空,而非本自具足。
    至于能生万法就更加无稽了,诸法本性空,即是现象之可能成为现象的所以。然而现象之所以有无限差别,不是以此空性为“妙有”,而后成为现象的差别。诸法是众缘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别的现象,唯有在因缘法上安立,决不在“性”上说。
    这是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的根本不同。


    IP属地:广东2楼2017-08-03 16:45
    收起回复
      翻完整部《杂阿含经》都找不到“缘起性空”四个字,如果说《中论》是对《杂阿含经》的演绎,那缘起性空无非是对《中论》的归纳。而“性空缘起”绝对是发明创造了。
      说实在的,那些说“性空缘起”的估计都没学过中观,可能连“十二因缘”都不懂,也许连他们的本论的华严宗的“四法界”具体指什么也搞不清楚。
      其实他们的理论很简单,甚至于接近幼稚;
      缘起=有,
      性空=无,
      所以,有既是无,无即是有,称为不二,缘起性空即是性空缘起,所以空(无)有不二。绕来绕去都要一些小学生都知道的理论,最后来一句世界上只有我存在,其他一切都是我心的变化。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8-06 00:51
      收起回复
        另一位朋友说的“性空缘起”与那位道士完全不同,是中观的其中一种思想。我理解是依照宗喀巴大师的理论,即一切缘起法必须依“空”建立,这其实也是来自《中论》所谓“依空义而法得成”,不过我认为这容易引起误解。
        现代许多对宗喀巴的批评集中于:1. 你的理论是虚无主义,因为你把胜义的“空”运用到俗义谛来了,或2. 其实你是指另有实相,因为世俗的缘起法都是虚妄的。
        我认为宗喀巴大师的思想其实接近上述的第二项批评。因为密宗的本初佛法身是实有的,这样上师在给弟子灌顶时现“本尊清净相”才有法理依据,不然的话,上师只是凡人冒充佛或菩萨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8-06 01:16
        回复
            再谈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的问题
            缘起性空是一切大乘法门的总相观,是大乘的基石。这个我不想再谈,因为贴吧中大多数人对这个总相观没有异议,否则,不承认缘起性同,就等同于外道说。
             将一切世间、出世间的法汇归于法的寂灭义,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这个是总想观的意义所在。所以修行中都有一个“归零工程”,许多法门都会持《心经》回向,回向一切众生与回向萨婆若海。
             但有人不理解性空缘起,本质上是根本不理解楞严法门,什么叫乘性而修。就认为性空缘起是错误的,那才是天大的笑话。佛陀从一真法界腾化应质,示现八相成道,就是性空缘起,是乘性而起。这种缘起是清净的缘起,又称之为性起,因为是乘性而起,不是于凡夫的无明缘行的缘起。从唯识角度看,就是阿赖耶保持了相续执持位,清净的种现相续相,所以更名为阿陀那。
             楞严经强调乘性而修,那个才是日劫相倍,可以不历僧祗取泥洹,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的妙善境界。知水为浪,无起而起,知浪为水,起而无起。所以圣人与凡夫一样有五蕴身,只是圣人没有五取蕴,内心不染着,能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吧主认为性空缘起是错的,本质上还以为无漏生有漏的问题,自性生的观点事实上还存在。对于本门与迹的关系还是一团雾水。
             性空缘起,就是相见道的问题,从真见道再超越,离见道位,真正开始修行,成为实教菩萨,真正行走在修行的高速路上。


          IP属地:福建14楼2017-08-06 10:57
          收起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位小吧更是荒唐,中观吧如此可悲!
            另一位朋友说的“性空缘起”与那位道士完全不同,是中观的其中一种思想。我理解是依照宗喀巴大师的理论,即一切缘起法必须依“空”建立,这其实也是来自《中论》所谓“依空义而法得成”,不过我认为这容易引起误解。
            点评:你所说的依本质就是一种自性依,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不是依空生有。空生出有。那是你错解如来真实义,与吧主犯的错是一样的。对空性起了实有想、实在想。空性本质只是一种寂灭义,是不设限的,所以具足万有。如果空是有条件的,那么就会出现一部分不属于空的,这个恰恰背离的空的定义。所以才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思量即不中。
            现代许多对宗喀巴的批评集中于:1. 你的理论是虚无主义,因为你把胜义的“空”运用到俗义谛来了,或2. 其实你是指另有实相,因为世俗的缘起法都是虚妄的。
            点评:也难怪萧平实弟子说中观是所谓的“虚相法”,因为许多人对般若根本就是一种错解。胜义谛能离得开世俗谛么?世俗的缘起当下就是诸法实相,只是你当面错过而已。
            我认为宗喀巴大师的思想其实接近上述的第二项批评。因为密宗的本初佛法身是实有的,这样上师在给弟子灌顶时现“本尊清净相”才有法理依据,不然的话,上师只是凡人冒充佛或菩萨了。
            点评:你根本对密宗无上瑜伽法行根本不了解,佛法身非实非虚,十法界当下就是一真法界,本尊清净亦只是名假安立,实无有净与不净之分,密教是大的特色就是仪轨化,把抽象的理论方便化为可操作的修行体系。虽然我不修密教,但我当赞叹十方一切俱德金刚上师。


            IP属地:福建15楼2017-08-07 09:01
            收起回复
              关于大乘一实相印——缘起性空的问题,我在此吧早就有也说中观一贴,师兄们如果能认真看几遍,就完全能懂得缘起性空的含义,可惜没什么人能够认真的看,看的人恐怕也不能完全看懂。
              到底缘起性空的究竟含义在哪里?缘起是好理解的,此生即彼生,此有即彼有,关键是性空怎么理解,性空是缘起的本质。
              如果性空是缘起的本质,那么缘起实际上就是无起!那你说你明明看到一切万法都是因缘而起,万物都是运动的,可那都是假象,是由于众生的虚妄执著所产生的迷乱现象!!而实际上缘起实际上没有起。所以才说缘起的实性是空性。因此哪里有什么法界缘起啊,真如缘起啊,它本来无起,缘起什么?有什么缘起啊?所以胜义上没有这些个缘起。
              许多人都认为缘起必然有一个现基,或者说本源,而实际上缘起没有这种现基。为什么那?因为缘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种迷乱现象,如同空花泡影,似有实无。那么你有什么现基,来源?当然它是无住无依的,而且自性空寂的,这才是缘起性空的真实含义。
              因此,缘起和性空实际就是不能割裂的,因为它是性相的关系,是一切法的一体两面,不能单独拿出来。同样,真如和万法,也是性相的关系,不一不异。因此哪里还存在什么真如生万法,真如成万法,乃至真如随缘生万法的说法?
              麦彭仁波切说过,“见道与有学道之圣者,有出定、入定之分别故,入定时现前胜义量之无二慧,出定时通达世俗量之妙慧。而凡夫则皆是妙慧,并且以胜义量妙慧伺察修习法界,以二量轮番而分别衡量显现与空性,故无法同时现前二量。”“在说“不破显现”之时,千万不要理解成自性不空的显现另外存在。譬如,水月正在显现即是空性,而抛开显现后另外一个空性是绝不存在的。同样,空性也不需要理解成毫无显现之义,假设连显现也不存在,则它的空性也杳无踪影。因而,空性与显现二者相互之间一者无有,则另一者不可能存在,一者存在,另一者必定存在。存在的方式既不是像黑白线搓在一起那样各自分开存在,也不是像排除一者后另一者才接踵而至那样轮番交替,而凡是空性决定为显现,凡是显现决定为空性。如果对这两者永远无合无离的本相生起了即使千佛遮破也不退转的诚信,则证明对中观论典的闻思观察已臻究竟。从此以后,无论认真修行显密任何道,都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显即是空、空即是显”的空性意义或境界,显现和空性再也不用轮番显现,此时的见解为正见。
              那么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用得着多作解释么?不用,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下面再引用般若经里面的颂词作为教证:
              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
              若缘自在名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
              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
              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清净,
              本来寂净无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
              能为依怙转法*,说诸法空开示彼。
              有无不起具亦非,非有非无无起处,
              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
              常无起法是如来,彼一切法如善逝。


              16楼2017-08-07 10:17
              回复
                《小品般若经》云:
                “须菩提,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
                《大般若经》云:
                “善现!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 。 。 。
                一切法性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从经文可看出既然空性不可言说,那真如或如来藏也是方便说。所谓无数与无量是指超越数量。不可得指万法在变化中,没有常态,故不可得。经文如此,无需再言。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8-07 16:59
                收起回复
                  性空缘起。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比如摩尼宝珠,随缘映化,有黄则显黄色,有红则显红色,宝珠何从着色,把宝珠比喻为空性,色为外缘。空性随外缘映化森罗万象,森罗万象当下即是空性的显现。我们只是随染缘颠倒本来清净法性,如随顺净缘,当下即是清净法界。


                  18楼2017-08-07 17:04
                  收起回复
                      引一段话:
                    总之,在大小乘的各种经论中,决定都没有“第一因”能生一切法的邪见谬论。
                    因为一切法众缘和合,如幻如化,从本以来不生不灭,真如法性如来藏与生死烦恼一切法,譬如水之与波,都是全体相即全体相具的,生即全生,灭亦全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离波无水可言,离水无波可得。不能说水为波之第一因,也不能说波是由水“衍生”出来,水与波不能成为能生所生之对立。
                    诸法实相,本来如如;真如实性,也是如如;缘起现象,亦复如如。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首楞严经》卷第二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IP属地:安徽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9楼2017-08-08 07:14
                    收起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真如缘起体现在《起信论》中,法界缘起体现在〈华严经〉中,如来藏缘起体现在〈楞伽经〉等诸经中。
                        性空缘起,不变随缘义,首先是依一切法的寂灭义而安立的,而不是实于空性中生种种缘起,唯诸佛方便说,实质是无生的,因为空性中实无有一法可安立。
                       就圆教而言,更注重的是这个“性起”,依般若总相观乘性而起。是一真一切真,一如千如的境界。在含摄无尽缘起中,能做到事事无碍。成就种种巧施设,有无量众生,就有无量的方便,就有无量的法门。这才是以方便为究竟的菩提道。
                        缘起性空,就一切法还其寂灭的本来面目而言,其价值在于真见道,在偏在于智门。而性空缘起,就一切法妙用,真空妙有的方面而言,其价值更突显相见道。如果用阿含观修的法门来解释,那就是住智与类智的融通,深度与广度的结合,是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而在菩萨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不只是一种知见),其核心价值就是悲智双运。是一种双运道。是在这个智门所摄持下,而能广行悲门,所以不同于爱见大悲。认识的深度所引导下行持的广度,才是真正的文殊智与普贤行。


                      IP属地:福建20楼2017-08-09 10:24
                      收起回复


                        25楼2017-08-12 10:45
                        收起回复
                          再述《杂阿含经卷十二 - 二九六经》: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而,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
                          请问各位:“法如、法而、法不离如、法不异如” 当何解?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给出的解释是: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 。。。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


                          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17-08-12 17:19
                          收起回复
                            以下借回 的vkmnlk,吧主多包涵
                            出自玅境長老的攝論講義
                            問:請問師父,那個開悟的聖者─虛雲大師傳記說「山河粉碎,大地無塵」,
                            他是變掉了,然後再恢復正常生活,他說「看山不是山」,那就沒有山水了嗎?
                            還是有看到嘛,還是看到它,只是他感覺上不是這麼真實,他還是看到了。
                            師:這是那樣:這個「見山不是山」,這話不是那樣講。
                            這是學習到佛法的遍計執空的這種智慧,諸法空相的智慧的時候,
                            觀一切山都不是山,觀一切水都不是水,觀一切法空的意思。這是你的智慧境界。
                            至於說你前一生所造的業,變現出來現在的根身世界,阿賴耶識在的時候,他就是繼續存在;
                            就是開悟了也是存在的。你觀察是空,那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第八阿賴耶識不受影響,繼續地變現,他還是在的,他不能說沒有。
                            但是你第六識觀察是觀察真理,在真理上觀察一切法自性空,
                            那是對的,並沒有錯,並不是顛倒。是這樣意思。
                            所以我們從《攝大乘論》上學習了這個法門。我還是這句話:
                            其他的輾轉關涉到的事情暫時不要管,主要這個正義你先要掌握到。
                            是不是自心所現?這個地方要認真地思惟。
                            《如果你不認真思惟,只是在文句上講過去了,
                            或者你記住了,結果你內心一點信心沒有。》
                            是唯心所現,只是那麼講講而已,那裡是我唯心所現?
                            《就是你在文字上的佛法還沒能開悟,因為你沒有信心,用不上。》
                            你若從他這上說的譬喻,說這個譬喻在經律論,不管哪個學派裡面,
                            我們從經論上看,佛是善於說譬喻的人。
                            我們從譬喻上才能夠比較容易地覺悟到諸法都是虛妄不真實,
                            都是空的。不然是不行,不然你覺悟不到,你覺悟不到這件事的。
                            「一切唯心造」,這句話完全是正確的。
                            問:這樣的話就是說,
                            如果這個人能夠證到真正心內達到真空的境界的話,那這個就沒有障礙了。
                            因為這事實上是心所現,但是他真正能證到這種程度,事實上什麼房屋,
                            什麼的…這個都應當沒有障礙。問題就是:理是這樣,
                            《但是我們自己心事實上沒有達到那個境界》。
                            師:是那樣:證悟了這樣的理性的時候,那就是聖人。
                            這個聖人正念一提起來的時候,這種境界就現前的時候,是無障礙的。
                            問:有辦法這樣的話,就應該都沒有障礙,因為是唯心所現嘛!
                            師:是,完全無障礙。但是,「證悟」這句話,
                            它也還是分這個次第,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
                            這就是道力的問題。這個道力還是有深淺的,功夫還是有深淺。
                            若到第八地以上,就是完全是無障礙,那是沒有出入定的分別,那就不可思議。
                            這個初悟聖道的人,而定的力量淺,那就差一點。譬如:只是未到地定,那就差一點。
                            你若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就不可思議。佛法是重視般若,
                            《但是有高深成就的聖人一定是有定,沒有定是不行的》,
                            所以他一定還要修定。所以我們儘量減少事情多靜坐,儘量減少事情,你多靜坐,
                            使令有般若的慧、再有一點定。慧也再增長、定也再增長,
                            漸漸有了大的成就,你再去從空出假,廣度眾生,你是有自在,是大自在。
                            我們定也不成就,慧也沒有成就,雖然也可以活動,也能有多少活動,但是不行。
                            就是平平地這樣子,你想要特別就是搞不來。


                            27楼2017-08-12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