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吧 关注:344贴子:3,357

贾谊的道德学说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贾谊深入总结秦朝败亡的历史教训,强调发挥儒家仁义德教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他继承荀子的思想, 主张用“礼”来重新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对传统的“民本”思想,作了创造性的系统阐发。这一切,都从特定角度,丰富发展了儒家德教理论。他的思想是董 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先导,对以后历代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08 09:08回复
    关键词:贾谊 ; 道德学说 ; 汉初 ;儒家 贾谊(公元前200 - 前168 年) 是我国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 思想家。面对西汉初年严重的社会矛盾,他批判当时推行的黄老无为之治,主张弃道从儒,除弊立新, 并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权建设、社会安定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策略思想,力主用儒家学术安邦治国。但是,由于时机未到,加之受到一些实权派人物的妒 忌和排挤,他的治安之策以及启用儒家学术的主张,均未能被汉文帝所采纳。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被贬到长沙, 后又改任梁怀王太傅,因长期忧愤而英年早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13 09:41
    回复
      尽管遭遇不幸,贾谊对于经历秦灭后的儒学之振兴,做出了不朽贡献,可以说他的思想是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先导,同时对以后历代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一、注重总结秦朝败亡教训,主张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贾谊生活于 西汉初年。汉初的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善于从秦王朝的败亡中汲取历史教训。贾谊在这方面尤有其独到之处。他的不朽论文《过秦》上、下,就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两篇专论,非常引人注目。文章指出: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2 08:47
      回复
        这里“仁义不施”一语中的,说明了秦朝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施行儒家的仁义德教。“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 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进一步说明秦王朝不行德政, “先诈力而后仁义”,是其败亡的关键所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30 09:30
        回复
          贾谊认为,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 ……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 ……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 ……即(则) 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 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其意是说,假如秦二世具备有“庸主”之德行,坚持德治, “以盛德与天下”,那么即使有不轨之臣作祟,也难售其奸。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04 09:54
          回复
            这些分析,都深刻地告诉人们,儒家的仁义德治,是万万丢弃不得的,丢了就必然重蹈秦亡的覆辙。此外, 贾谊还遵照《管子》的“四维”说,认为秦之所以灭亡, 在于“四维不张”,导致“臣乖而相攘,上下乱贱而无差,父子六亲殃戮而 失其宜,奸人并起,万民离畔,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再一次突出了秦亡的历史教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13 10:19
            回复
              他希望汉 帝接受这一教训, “定经制,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 “此业一定,世世常安”。为了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贾谊还针锋相对地批判了“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的重法倾向,指出: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 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18 07:55
              回复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 ……祸几及身, 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治安策》) 这里通过德治与刑治比较,说明德治优于刑治。他曾上书说: “臣窃以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 以奉六亲,至孝 也;以宰天下,以治群生,神明咸亿, 社稷久飨,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 ……至明也。”( 《新书?? 数宁》) 明确主张以 “孝”、 “仁”及儒家的纲纪治天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25 11:48
                回复
                  ( 《新书?? 数宁》) 明确主张以 “孝”、 “仁”及儒家的纲纪治天下。为了推行儒家的德治主张,他强调要以“圣人之德”教太子: “或明惠施以道之忠,明长短以道之信,明度量以道之义,明等级以道之礼,明恭俭以道之孝,明敬戒以道之事, 明慈 爱以道之仁, 明娴雅以道之文, 明除害以道之武,明精直以道之罚,明正德以道之赏,明齐肃以道之教,此之谓教太子也。”( 《傅职》) 这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信条“忠”、 “信”、 “义”、 “礼”、 “孝”、 “仁”等,居主导地位,这都表明贾谊无比重视推行儒家的仁义德教主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0-04 09:16
                  回复
                    二、继承荀子“隆礼”思想,强调“礼”在维护等级秩序中的作用贾谊继承发挥了荀子的“隆礼”思想,非常重视礼治,主张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他指出: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班朝治 否施行礼治,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国家稳固、社稷安定、君不失民的大事。深刻地说明了实行礼治的重要意义,同荀子的“隆礼”思想一脉相通。贾谊认为,要实行礼治,必须按“礼”的要求,划分社会等级关系。他指出: “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 强弱之称者也。”又说: “主 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 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 《礼》) 这是主张用“礼”来规范各方面等级关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0-09 08:38
                    回复
                      一是关于君臣关系:所谓“主臣,礼之正也”,强调的是先“主” 后“臣”,其归结点在于做到“威德在君”。体现了尊君卑臣的思想倾向。二是关于人与人的关 系: 所谓 “尊卑大小、强弱有位”,讲的是按尊卑、大小、强弱去划定等级地位。他指出: “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 施及庶人, 等级分明, 而天子加焉, 故其尊不可及也。”( 《阶级》) 为了区分等级地位,贾谊主张在服色号 令上做文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0-15 08:08
                      回复
                        他说: “所谓主者安居? 臣者安在? 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人天根著于形容也。所持以别贵贱、明尊卑者,等级势力、衣服、 号令也。”( 《等齐》) 为此,他主张做到“贵贱有级,服位有等”( 《服疑》) 。这些思想同荀子所倡导的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和“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 《礼论》) 的等级观念是一致的,但贾谊在“易服色”方面所作的设想, 却是对荀子思想 的重要补充、发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0-22 08:51
                        回复
                          它对于强化封建等级制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贾谊所说的“礼”,还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性质。他指出: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礼之至也。”( 《礼》) 这里对君、臣、父、子、兄、弟、 夫、妻、姑、妇等,所提出的道德要求,都是“礼之至”的表现,都有道德规范的特性。同时,贾谊还通过对“品善之体”的论述,对有关德目进行了明确界定: “请问品善之体何如? 曰: 亲爱利子谓之慈,反慈为嚣;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爱利出中谓之忠,反忠为倍; 心存恤人 谓之惠,反惠为仇;兄敬爱弟谓之友,反友为虐;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 ……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慢; ……辞利刻谋谓之廉,反廉为贪;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 ……厚人自薄谓之让, 反让为冒;心兼爱人,谓之仁,反仁为疾;行克其宜谓之义, 反义 为 ; 刚柔得道谓之和, 反和为乖 ……” ( 《道术》) 这些论述,不仅对“慈”、“孝”、“忠”、“惠”、 “友”、“悌”、“信”、“廉”、“公”、“正”、“让”、“仁”、 “义”、 “和”等道德条目的基本内涵,予以明确界说; 而且也对它们的对立面“嚣”、“孽”、“倍”、“仇”、 “虐”、“敖”、“慢”、“贪”、“ 私”、“邪”、“冒”、“疾”、 “ ”、 “乖”等不道德的东西予以明确界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1-02 11:39
                          回复
                            这样做, 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合于“礼”与悖于“礼”的具体表现,这对于帮助人们明确“品善之体”,即懂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的言行,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道德规范的性质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09 11:03
                            回复
                              总之,贾谊之所以十分重视“礼”,其目的在于通过“礼”,明确划分封建等级秩序,并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在当时对于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稳固新兴封建政权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三、对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潮作了系统总结 “民为邦本”思 想,是政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从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到孟子强调“民贵君轻”,民本观念日趋成熟。到了汉初,通过总结 1 5 秦朝覆灭的教训,人们对“民为邦本”认识得更加深刻,在这方面, 贾谊尤为突出。他在《大政上》一文中,对当时的民本思潮,作了系统 而深刻的总结,指出: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1-13 1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