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吧 关注:3,847贴子:62,763
  • 1回复贴,共1

拳的训练体系和本质精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学拳练拳,学的什么?练的什么?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也就是孙公禄堂所言:“虚无一气,金丹也,形意拳之内劲也!”掌握了内劲,然后将天地万物的特有功能为我所用,也就是五行拳十二形的目的。其实五行拳也就是五行的本质精神,十二形就是十二种动物的本质精神。
把天地万物的精神练上身,自身功能强大了,再通过特有的练习手段用之于技击,才能做到形而下武艺、敌将!所以传统武术是一套完整的身心训练体系,缺少哪一环都是不行的。学习天地万物的精神,却又不能在后天靠着聪明思维刻意地学习,那就会学到皮相上去了,而是要通过精神本质上的沟通,自然地体悟。
自然地体悟,可以从“感动”这两个字上去体会。人没有故意去感动的,故意感动那是有所图。人都是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一段电影,一段文字,一段音乐,不由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喷薄而出。等感情落了回头想想从哪来的?不知道,无由而出。这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分别,故意的是后天,无由的是先天。
后天故意能找到源头,因为是自心造作;先天无由找不到源头,因为是虚无的。这些感动都是从虚无中来的,自己就冒出来了,但它们又实实在在都是你自己的。这就说明,人的身心里头有先天和后天两套系统通话时存在,只是我们平时刻意于后天,把先天的都忽略掉了,只有在感动或者遇到危险时才会激发出来。
比如开车遇到危险踩急刹车,都是瞬间脚就出去,刹住车才回过神来一身冷汗!瞬间脚出去就是先天,回过神来后怕是后天。这两套系统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作用,但先天远比后天要迅速地多。就好像爆炸,总是先看见光,然后声音才传过来。故真正的内家,都是舍后天而用先天,于本能处激发动作,此才是真谛!
通过先天和后天的比较,我们不难设想,如果两个人打架,一个在先天本能上反应,一个靠后天故意的出击,二者在速度和力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蔫人出猛虎,老实人挤兑急了把本能激发出来,四五个人也控制不住,这时候浑然忘我全是血气激荡,就是被人用瓶子开了脑袋也不知道疼,但气血一泄还是常人。
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高明就在这里,很早就发现了先天和后天的不同,发现先天本能上的功能这么强大!于是把先民的搏斗之术逐渐从后天故意引入到先天层面,并逐渐与道家性命之术相结合,才有了后来的内家拳术种种。孙公禄堂云:“一气即太极,太极即一气。”太极,就是内劲,就是先天的那个本能。
具体怎么练这个本能或者说内劲,就要引述那首著名的诗了:“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全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我们讲拳道合一,以拳入道,这里说了:道的具体应用就是一气,全在空空静静之中。再引述孙公禄堂在《形意拳学》里的讲述:虚无一气,金丹也,形意拳之内劲也!
再回头去看《形意拳学》,第一节就是无极学。讲的就是空空静静,混混沌沌,内外皆无所求,此非空空静静而何?第二节就是含一气。一气是内劲,含着一气,就是说内劲隐隐约约将发未发;第三节太极学。一气即太极,太极即一气,到此则一气完全萌发,内劲全面显现。孙公之安排用心良苦,怎奈后人不识?
第四节两仪学。之前还在先天一气萌动,道体未分阴阳,此时一气发动便生阴阳,阴阳即是两仪,宇宙天地万物由此开端。接下来是三体学。很奇怪,两仪学和三体学姿势一样,都是所谓的三才式或者三体式,为什么?因为两仪与三体只是内中阴阳合与未合的关系,未合是两仪,合了便是三体,故在内而不在外。
两仪阴阳既分,热热闹闹,但阴阳的本质要相合,好像磁铁的两极总是要互相吸在一起。阴阳一合的刹那状态便是三体,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和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故云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五行十二象由此而生。实际上,天地万物都有三体而生,更是宇宙天地的总机关。
解说到这里,回头去看看孙公禄堂的《形意拳学》,从开篇无极一路读到五行拳,无不是拳与道合,道入拳中。而且孙公把练拳的次序步骤、拳理拳意都解说的清清楚楚,还在开始的介绍中说只要按照他说的练去,早晚自得其妙。虽然是用心良苦,但后人不识前人心迹,还有说其是名不符实的骗子,徒惘然叹息耳!
学形意拳,一开始只管按着规矩找安静地方练去,只是记得浑身都不要较劲,便越打越是兴趣盎然,身内气机愈是旺盛,兴头也就越来越大,渐渐地周身内外空空静静,无一丝一毫的念头起来,便返了先天绝了后天,身体里头就开始自己长东西,易骨易筋便来。所以功夫是自己来的,求是求不到的,求来都是假的。
练八卦掌也是如此,不管你练的是哪家,董海川他们家的根只有一个,便是在转圈里头讨生活。合上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身心内外一尘不染,功夫便自己来寻你。太极拳呢?一气即太极,太极即一气,太极拳就是直接练内劲用内劲的拳,所以它最高级。到孙公禄堂加上了形意八卦的东西,里头就有了易骨易筋。


1楼2017-08-11 14:34回复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且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如有大刀阔将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之,总之,须神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3楼2017-08-20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