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三月。
桃花开了整个新郑,一眼望去,姹紫嫣红。
关雎楼外的桃树多年前栽下,如今已比成男子高。楼里生意火爆,小二忙前忙后,跑得腿软,刚才停下歇口气,不想又被掌柜一脚踹起。
“去,招呼客人。”
小二哎呀一声,抬头便见一青衫公子往里面走来。眉眼虽是含着笑意,目光之中却又带着几分不近人情的清冷。
好似一块揣不暖的玉石。
小二咦了一声,只道这公子还怪眼熟的。
掌柜将算盘拨得叮当响,闻言笑了一声,“是张良先生,每年清明总要回来。说是祭祖……”
后面明显还有话,然而在小二不明所以看过来时,他又停住话头,化作一声叹息。
关雎楼张良并非第一次来,次数多了,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得格外清楚。
刚抬脚进去,那小二便带着谄媚的笑意,迎上来,“客官您是……”
“在下找人。”张良赶在小二询问之前,抢先道。
小二一愣,只好道:“不知客官民您找谁?”
“找我的。”
女人的声音在小二身后漫不经心响起,遥遥对张良一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张良远远一笑,客气又疏远,“谢老板。”
小二回来,见那楼梯正站着那百年难得一见的关雎楼老板,素衣素裙,鬓发间别着一朵白簪花,手里提着一壶酒,像是刚刚才祭拜了谁。
“知道你今日要来,便早早准备了。”老板对小二挥挥手,示意他去忙,“那边我有叫人时常打扫,你尚可小住。”
“你不去?”听她的话,便是这个意思。
张良还小小意外了一下。
老板上楼的脚步一顿,半响之后才回头扯出一个笑容,“子房……数十载放不下的执念,你可曾听韩公子在你耳边叨一句,他过得好不好?”
等得越久,才知什么叫绝望。
不是等不下去,心灰意冷。而是,那种连自己都茫然无措,不知每日守着那一份放不下的执念究竟是为了何人。
或许只是想守着那人,无论生死。
“子房,你散尽家财,究竟是为了韩国,还是韩非?”
“为我自己。”
有些事情,总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无关痛痒,无关愧疚,无关遗憾,无关求而不得,无关阴阳两隔,便是让自己好过一点。
如今想来,那散尽家财一事,倒是做得格外愚蠢。早知成事不足,他还不如打造一副棺材,将自己往其中一趟。等气绝身亡时,兴许还能见一见那黑白鬼差,问一问那黄泉路上,是否有个爱穿紫衫,爱喝小酒,说话有些疯癫,又能将人忽悠到五体投地的男人,哦不,男鬼路过。
清明时节,杏花微雨。
紫兰轩中杏花桃花争相开放,管它是打着朵儿的,还是还是开着花儿的,无不争奇斗艳。
如今因为清明一场雨,悉数落地。只是,无论是飘在水里的,还是落在地上的,等到来年开春,方能又见满树芳华。
复复反反,反反复复,却从未见到属于他的芳华。
张良提着酒壶,往池塘边上的桃树而去,未撑伞,淅淅沥沥的小雨便很快将他衣衫打湿,而青年恍若未觉,提了酒壶往桃树下的青石板上一坐。
格外随意,哪里还有什么儒家小圣贤庄三师公的矜持?
右手提着一个酒壶,左手捏着两个铜杯,将酒斟满。
一杯倾洒在地,混着泥水钻进土里。一杯仰头喝尽,混着苦涩钻进胃里。
“韩兄,我来这看你好几回,你却每回都留我一人独饮。”
那桃树下埋着一个冢。
不是韩非的冢。
是韩非的衣冠冢。
桃花开了整个新郑,一眼望去,姹紫嫣红。
关雎楼外的桃树多年前栽下,如今已比成男子高。楼里生意火爆,小二忙前忙后,跑得腿软,刚才停下歇口气,不想又被掌柜一脚踹起。
“去,招呼客人。”
小二哎呀一声,抬头便见一青衫公子往里面走来。眉眼虽是含着笑意,目光之中却又带着几分不近人情的清冷。
好似一块揣不暖的玉石。
小二咦了一声,只道这公子还怪眼熟的。
掌柜将算盘拨得叮当响,闻言笑了一声,“是张良先生,每年清明总要回来。说是祭祖……”
后面明显还有话,然而在小二不明所以看过来时,他又停住话头,化作一声叹息。
关雎楼张良并非第一次来,次数多了,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得格外清楚。
刚抬脚进去,那小二便带着谄媚的笑意,迎上来,“客官您是……”
“在下找人。”张良赶在小二询问之前,抢先道。
小二一愣,只好道:“不知客官民您找谁?”
“找我的。”
女人的声音在小二身后漫不经心响起,遥遥对张良一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张良远远一笑,客气又疏远,“谢老板。”
小二回来,见那楼梯正站着那百年难得一见的关雎楼老板,素衣素裙,鬓发间别着一朵白簪花,手里提着一壶酒,像是刚刚才祭拜了谁。
“知道你今日要来,便早早准备了。”老板对小二挥挥手,示意他去忙,“那边我有叫人时常打扫,你尚可小住。”
“你不去?”听她的话,便是这个意思。
张良还小小意外了一下。
老板上楼的脚步一顿,半响之后才回头扯出一个笑容,“子房……数十载放不下的执念,你可曾听韩公子在你耳边叨一句,他过得好不好?”
等得越久,才知什么叫绝望。
不是等不下去,心灰意冷。而是,那种连自己都茫然无措,不知每日守着那一份放不下的执念究竟是为了何人。
或许只是想守着那人,无论生死。
“子房,你散尽家财,究竟是为了韩国,还是韩非?”
“为我自己。”
有些事情,总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无关痛痒,无关愧疚,无关遗憾,无关求而不得,无关阴阳两隔,便是让自己好过一点。
如今想来,那散尽家财一事,倒是做得格外愚蠢。早知成事不足,他还不如打造一副棺材,将自己往其中一趟。等气绝身亡时,兴许还能见一见那黑白鬼差,问一问那黄泉路上,是否有个爱穿紫衫,爱喝小酒,说话有些疯癫,又能将人忽悠到五体投地的男人,哦不,男鬼路过。
清明时节,杏花微雨。
紫兰轩中杏花桃花争相开放,管它是打着朵儿的,还是还是开着花儿的,无不争奇斗艳。
如今因为清明一场雨,悉数落地。只是,无论是飘在水里的,还是落在地上的,等到来年开春,方能又见满树芳华。
复复反反,反反复复,却从未见到属于他的芳华。
张良提着酒壶,往池塘边上的桃树而去,未撑伞,淅淅沥沥的小雨便很快将他衣衫打湿,而青年恍若未觉,提了酒壶往桃树下的青石板上一坐。
格外随意,哪里还有什么儒家小圣贤庄三师公的矜持?
右手提着一个酒壶,左手捏着两个铜杯,将酒斟满。
一杯倾洒在地,混着泥水钻进土里。一杯仰头喝尽,混着苦涩钻进胃里。
“韩兄,我来这看你好几回,你却每回都留我一人独饮。”
那桃树下埋着一个冢。
不是韩非的冢。
是韩非的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