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7贴子:43,644
  • 130回复贴,共1

从科学史角度看《楞严经》中存在的几处疑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喂百度


1楼2017-08-16 21:28回复
    3.物理学方法:阳燧取火、方诸取水
    阳燧和方诸是古代中国方士的“专利品”,它们除了被拿来做法时使用外,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应用。特别是方诸,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利用它从月圆之夜的空中得到有限的一点水——“阴精”,对一般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楞严经》第三卷中,却使用了中国古代人们比较熟悉的、方士们常用的两种“法器”——阳燧和方诸,以它们可以取得火和得到水的事例来做比喻,说明佛教的四大——“地、火、水、风”自性本空的佛教教义: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
    执阳燧日前求火……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1](P117)。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
    月,中水[1](P118)。
    阳燧和方诸,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輈人》,是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关于其构成成分的记载。上面说:“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郑玄:“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9](P915)。
    近几十年来也时有对阳燧的考古发现[10](P266)。虽然还有几部佛经提及阳燧,但笔者认为是当时的译者,将其与摩尼珠混为一谈,或将两者看作是等同或一类的东西的结果[11]。摩尼,又作末尼,一种透明的球体,是佛教非常珍视的、具有神奇魔力的一种宝珠。虽然,阳燧和摩尼珠的物理原理并不相同:阳燧是一个凹面镜,它是通过反射阳光聚焦而产生高温,若将易燃物品置于其上方的焦点处,就会被引燃;而摩尼珠其实是一个双凸透镜,它是将光线折射聚焦而产生高温,若将易燃物品置于其下方的焦点处,就会被引燃。但是,两者的功能和用处却基本一样,通过它们获取火的形式和方法都是将其置于阳光下,将易燃物品放在焦点处,结果都是易燃物品被引燃。例如:《大宝积经》第五十五卷上有“日光珠”取火的记载:
    复次,阿难,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于日中,以干牛粪而悬其
    上,去珠不远火便出生[12](P323)。
    譬如阿难,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阳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时
    ,以燥牛粪,若艾若布,寻时出火则成光焰[13](P887)。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佛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将“摩尼珠”与“阳燧”等同,或认为是一种或一类的物品来对待的,有的干脆将二者并列一同叙述出来。
    至于方诸,通过检索发现,除了该经之外,其他的佛经都没有提到。可以断定,它是该经的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作为说明问题(四大和合,性色本空,性空本色)的一个有力的例证,自己加上去的。而这个人,只能是位熟悉中国古代方术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楞严经》为中国人所造,或者说是中国人在原来一本或几本佛经的基础之上,重新改写或编写的一部更加“中国化”的佛经。
        二、对《楞严经》的作用及其真伪的思考
    《楞严经》的真伪之争持续了千余年,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可事实是,它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在中国佛教史上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楞严经》经过自唐代中叶至清朝初叶一千多年,在佛教众多佛经目录学家和学者的研究、鉴别之后,还是将它作为佛教的重要典籍,收录在了佛教最具权威的佛典全集《大藏经》中。这个事实本身,应该引起我们对佛经真伪问题的深刻思索。
    《楞严经》问世之后,佛门中有无数的高僧大德对它推崇备至,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崇信《楞严经》者占据了多数,据说该经的注疏中国有百余种,日本亦有40余种。有意思的是,即便是那些坚持“伪经”说的人也承认,该经在佛门中“流行尤遍”,影响甚众。如,吕澄说其“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宗援以证顿超,密宗又取以通显教。宋明以来,释子谈玄,儒者辟佛,盖无不涉及《楞严》也”[14](P370)。
    《楞严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庞杂,具有明显的兼容并蓄的性质。在它所构筑的大乘佛学的体系中,几乎涉及到了佛教理论中的所有概念。《楞严经》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而形成的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合一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正是其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特殊地位的深层原因[15](P66)。
    《楞严经》之所以能被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共同接受,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归根到底还在于它所宣讲的佛教思想,适应了唐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需要。所以说,《楞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是它在佛门中的地位,事实上却始终是十分崇高的。
    任何一部作品在其流传、翻译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窜改、被改编,都不可避免地会被传抄者、翻译者进行或多或少的变更。特别是像佛经这样经过长时间地流传、又经过翻译的作品,中间环节的各项措施无论多么严密,都难免其中不会出现什么差错,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忠于”原著!更何况,佛经在佛陀灭度以后,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后,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现在的佛经,都不是百分之百佛陀的原话,都不会百分之百地是佛陀的原意,况且佛教后来又发展、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部派,各宗、各派所依据的佛典也各有出入。从某种意义上,现在流行于世的佛经都是“伪经”,但又都不是伪经。判断的标准则应该是佛陀说的“法印”(注:佛教的一切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即诸法实相。),也就是,看它是否违背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和精神。
    笔者认为,佛经存在真伪问题。我们应该对它们进行分析、甄别,但也不必过分拘泥于它们是否是佛陀的亲说,只要是合于基本的佛理、本于真正的佛法,都可以接受它。从一种文化的作品翻译成为另一种文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外来文化不断本地化的过程。没有汉文佛经,就没有中国佛教!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它已经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佛教经典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论证,可以肯定它是一部“伪经”,但它能流传至今就充分说明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或者说,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经典著作。只要中国佛教还继续存在下去,它就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并对中国佛教继续产生影响。


    3楼2017-08-16 21:30
    回复
      由于译者的原因,有些经的词句细节会有不同,但是法义主旨是无误的,我们不能因为枝叶的不同就完全否认一棵大树。
      之所以《楞严经》能够如此备受受持,就是因为其义甚合佛法义理。
      初学者,还是随学佛教大德主流,切莫以自己的无知无畏 而造下罪业。


      5楼2017-12-02 15:18
      收起回复
        布玛莫札从印度金刚座将“大圆满法”带到藏地来时,因为印度人将其视为国宝,所以也造了种种违缘。到了藏地后,为了不让法传开也种种毁谤。
        布玛莫札在对国王和大臣传授教言后,前往并安住在汉地的五台山。汉地的《楞严经》也是同样,因为《楞严经》讲了很多“
        入三摩提,永无魔事”的方法,
        还宣讲了一些大小乘乃至密宗遣除魔众的窍诀
        ,所以很多邪魔外道非常嗔恨。大家都清楚,有些历史上说,
        玄奘法师在印度呆了十七年也未得到这部经,甚至连名称都没听到。在这之前,就有人告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说:你发明的“三止三观”的修法跟《楞严经》的修法非常近似。于是大师很想得到这部经。为了获得此经,大师在天台山上建造了拜经台,一拜就是十八年。但大师并未获得此经。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印度有一位叫般剌密帝的高僧,经过三次努力才将《楞严经》带到中国。前两次被海关制止没有成功,最后一次他把经文写在羊皮上,然后将自己的胳膊剖开放在里面,等伤口愈合后才来到中国,并在广州作了翻译。但在弘扬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说这部经是假经,包括近代的梁启超等。
          但宣化上人等大德说:《楞严经》是真经!其实,《楞严经》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看过藏传佛教相关历史的人都知道,本经九品和十品在前弘期就有翻译,这在布敦大师的《大藏经目录》中有记载。到了后弘期,
        章嘉国师劝请一些译师将此经完全翻译成了藏文。
        从藏汉文记载的此经内容来看,完全可知本经绝对不是假经。


        6楼2017-12-02 15:18
        收起回复
          本不想浪费口舌了,但我是真心可怜你们那种无知的蛮劲!
          不懂因明的能立因的周遍性,总是以非因计因,根本保不住立宗的。脑子开化一点好不好啊!
          世间佛法研究者,哪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来否认佛经,特别是拿当今什么科学、史学,这其实是最没办法的办法了,因为科学结论总是不断地被自我否定、不断地调整更改,史学就更没准了,突然出土一件文物就可以填写国内、国际空白,一段历史可以被人为地改来改去,谁人还会相信。
          倒是现在的科学家,分分都在像佛教靠拢,以解除深渊莫测的科学之谜,科学家们费劲巴力奋斗了几百年的成果,爬到了半山腰时,却发现佛教大师在山顶已经等候多时了。
          史学角度的那些在《楞严经》里找出的 纸张、黄连、乌梅、东方丝绢等等等等,认为当时印度没有,只有中国有,就认为此经是中国人造的,不是佛说的,这种因来支持立宗未免也太幼稚了吧!
          下面给你几点不支持你的立宗的非因你看看,按照因明逻辑,有一个非因成立,就破了你的立宗。
          1,有些东西当时印度本地就存在。像胡黄连的原产地就是印藏地区,一些物产中国的史学没有记载印度有的,不能断定印度就没有,因为你的史学不完善,你还用《大唐西域记》来填补你的印度史的空白呢!所以你不能以你的孤陋寡闻来自以为是。
          2,就是后译者适应当下,在不违法义的情况下,方便解说。 实际来讲,佛经几经传译必有差别,但以经义符合佛道为真实,不以片言只语不解而定真伪。
          3,也就是最关要的一点,佛陀是世出世间的遍知、量士夫,佛陀讲经可以拿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物说法,不仅仅限于当时印度的所有,天上、地下、四大洲等地的事物皆于佛陀心中历历可见,连我国不知的五台清凉山的文殊菩萨道场,都是佛陀告于大众的,那么就算是 当时大振那国先有的丝绸、纸张等 拿来说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吗? 莫说地上的,就是天界的种种香花,佛陀都不计其数地在讲经中提到,这个事实你能否认吗?
          佛经里提到的很多东西不局限在印度,而是以整个南瞻部州乃至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为基,比如优钵罗花,在法华经和四分律等里都详细描述过它的形状:其叶如梨,果大如拳…三千年一开…印度也没人见过吧,按你的推理,这些经文也是假的了?
          那为什么非要执持仅仅当时印度没有 就断言 不是佛说呢? 与理不容啊!
          看看《法灭尽经》里怎么说:
          “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9楼2017-12-06 21:01
          收起回复
            印度有或没有都没关系,但佛法要传播,就要适合当地,故译者会变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2-07 06:52
            收起回复
              旃陀罗云何学佛学法?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8-09 15:02
              回复
                汝法外旃陀罗说此为汝狗现腹向人?法云何是汝旃陀罗辈能修能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8-09 15:03
                回复
                  义理对的就可以了。是不是托名撰写的其实不重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6-24 10:32
                  回复
                    没什么可疑的。
                    道教不是道家,道教很多内容是山寨佛法的,比如哪吒三太子等等。你说的这些疑点,出处也是印度的传统神话。


                    IP属地:湖北14楼2023-09-14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