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梦而行吧 关注:187贴子:58,285
  • 7回复贴,共1

<此心安处>一些文学和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在看齐泽克沉迷于此不能自拔(顺便强烈地安利,特别是他分析希区柯克和通俗文化的书)
实际上我更想创造一个宗教什么的,但是这样就太奇怪了吧。。还是决定从我的专业入手
虽然是我的专业,但是水平也不怎么样啦(干笑)业余水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24 14:41回复
    1.《追忆似水年华》的超级现实感从何而来?
    本来准备首先谈谈的是女性主义文论,也是个人深切关注的题目。。不过还是从我最喜欢的普鲁斯特谈起吧,几个月前更好重新阅读了第一卷。。
    《追忆似水年华》通常还是被划归到现代文学→意识流小说之下,大致上还有其他的现代文学经典也在该流派下,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有时候福克纳也被划在这里。
    所谓意识流,大致就是受到一些非理性哲学影响的文学流派,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这就好比说全世界都是从某种精神潮流中派生出而来。(我觉得这和我们高中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还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在作家心里大约也是不明觉厉的吧。。总而言之,意识流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话大致就是注重心理描写的流派,在这样的作品中,心理活动的绵延占据了作品最重要的地位。该文学流派不再流行之后,意识流依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手法,即使一本小说不是以意识流为主,仍然会有一些章节采用意识流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24 14:57
    回复
      很久之前就感觉《追忆似水年华》和其他意识流小说并不一样吧,特别是《尤利西斯》。其实《追忆》最大的功力是洗脑能力。其他的意识流作家实际上是采用意识绵延的这种手法创造出一种晦涩感,但是意识并不是作品表达的主题。《尤利西斯》是关于都柏林的小说,表达的是现代生活的卑琐感,《达洛维夫人》反映的是一战之后人们的那种心理创伤,《喧哗与骚动》反映的是美国南方家族的衰落,但是用这些来描述《追忆》就很不适当了。这本书大部分篇幅都力图表示我们人类感受到的是心理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更进一步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快乐、悲伤我们强烈的挫败感从何而来,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现实的感受是如何被我们建构起来的。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以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现实世界,是有规律的,但是对普鲁斯特来说恰恰相反,我们面对的完全是心理构建的世界,世界有规律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活动自有其规律。读这本书最痛苦的一点就是发现我们深爱的那个人,其实是我们的自身欲望创造出来的,我们以为自己深爱某人,其实是因为某人正好出现在那个空缺的位置上了。实际上普鲁斯特进一步的意图并不是揭示生活的虚妄,心理的最高真实什么的,最根本还是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认识自我,这样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虽然他的预计略失误,他的书其实是很少有人读的。。(捂脸)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4 15:17
      回复
        对了,最近读齐泽克的书,因为之前就在读普鲁斯特,所以认同感很强烈
        齐泽克是讲拉康的(对,拉康也是个心理分析家),但是他们的想法和之前的心理分析有不同
        之前如果将心理分析运用到文学中,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和人物的心理,我就...不太认同吧
        齐泽克(讲的拉康)是把整个文学作品当做心理现实来看待,并且指出,其实心理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
        而我们所以为的“现实”只是我们编的故事而已。正因为我们在心理上把现实理解为有逻辑有情节的,我们才不至于崩溃
        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之一就是,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挫折,经常有一种“我之前看到的世界不是真的”的崩溃感。对拉康来说这叫“创伤性经历”,意味着我们用自己的幻象填补起来的“实在界黑洞”堵不起来了。
        进一步说,正常人都是精神分裂者,比如一个富家小姐就可以用幻想将自己的世界编造为有秩序的、是天意照顾的孩子。一旦失去这种感觉,就会陷入我们所说的“疯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25 09:44
        回复
          2.《青年莎士比亚》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这个剧,《青年莎士比亚》
          英美文化界已经将毒手伸到莎士比亚身上啦,去年就有这样的一部情境喜剧叫《新贵》,很多人应该看过,但是我觉得新贵用心不够深的感觉,没有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上去。。对,自从有了文化研究之后,连电视剧这样的通俗文化产品都有学术成果可以运用了,比如去年的傻白甜剧《维多利亚》,就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当时的瘟疫、女人的社会地位等等,属于站在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反思再反思
          强烈安利大家去看看《青年莎士比亚》,虽然初看不符合我们对都铎时代的想象。。在当时的时代,莎士比亚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学大师、经典作家,那是非常混乱的时代,所有的剧院都设在伦敦城外,而且也是英国戏剧的巅峰时代,很多大师生活在那个时代,莎士比亚只是其中之一(并且不懈抄袭其他人的作品),当时并没有对抄袭的强烈指责
          最最安利的就是在这部里莎士比亚的好基友马洛又出镜了~很久之前就想读马洛,但是自觉很困难。。后来被电视剧中马洛的颜值鼓励之下,开始读马洛,感觉一点儿不后悔,的确是一位天才。而且读他的作品本身,也和电视剧中那个渴望信仰然而又在其中挣扎、每天教坏小孩子的年轻人重合起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25 09:56
          回复
            我也喜欢兰波,喜欢普鲁斯特,喜欢波德莱尔,喜欢黑塞,喜欢卡夫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1-29 17:48
            回复
              楼主什么是专业的来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29 17: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