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梅州这样做
2018-03-28 16:34 来源:南方日报 马发洲
春耕时节,农户在农田抛秧。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成为了热门话题,引起了诸多代表委员的热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小农户”的概念,并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大市梅州,农业人口约70%,小农户长期并大量存在,是梅州市农产品种植生产一线上的主力军。那么,小农户如何参与现代化?
近年来,梅州农业部门以行业协会为抓手,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培育“龙群”,抓“龙头”打通下游“商道”,拓宽商品分类市场;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反促上游“产道”的提升,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实现了从量产到优产的跨越。通过探索建立“农业协会+跨域龙头+区域龙头+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六位一体的利益共享、分工明确、产销联动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金字塔体系,把小农户导入了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肖铭浩 陈裕锋 李新
创协会▶▷
1500家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
全省率先组建12个市级农业行业协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近日,广东省农业厅公布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全省共820家企业上榜,其中梅州市122家,约占全省15%。这是梅州市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不断壮大的真实写照。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然而,作为农业大市的梅州,小农户仍在农业经营中占大多数,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换而言之,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小农户如何衔接现代农业发展呢?
有专家分析,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快速推进,小农户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是,小农户存在老龄化严重、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运用现代生产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生产成本全面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品牌不响、市场不稳。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认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短板是分散经营,软肋是农业产业组织。梅州市组建农业行业协会,把经营同类产品和同链条产品的主体纳入到统一平台,以协会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
去年10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将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在新形势下,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建立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对促进农业产业的有序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早在2013年,梅州市对全市5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整合、分类、遴选。同时,在全省率先组建金柚、脐橙、茶叶等12个市级农业行业协会,推进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金融等10个环节全链条发展。
农业协会的组建运营,对内推动了跨域农业交流与合作,盘活全市资源,为内部交流、行业自律、抱团发展、服务社会搭建了组织平台;对外则提升了产业地位、市场竞争力,成为大市场的商贸平台。
新的一年,梅州市兴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绿有了新谋划。去年,林绿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柚子包装生产线,改变了手工方式,“每天装车的柚子可以从60吨提高到100吨,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促使他引进新技术的原因,是梅州市金柚协会组织会员赴福建等地进行的行业参观交流。“看到别人都在用新技术,你再不用,很快就会被淘汰。”林绿表示,加入协会后,通过微信群、飞信群等信息平台了解信息,及时作出经营调整,“多交流参考,防止恶性竞争。”
目前,梅州农业十二协会共吸纳优秀经营主体1500多家(个人),200多名专家、学者加盟担任顾问。
大农合▶▷
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业龙头企业为小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把他们带入市场
春回大地。“春”不仅意味着万物生长,更预示着耕耘之始。梅州的土地上,农民抓紧时间春耕劳作,茶农已准备春茶采摘……
“幸好有这些大学生来帮我管理,花小钱买服务,省力又省心。”蕉岭县三圳镇招福村村民钟广说,通过标准化种植,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等方式,每亩水稻的产值上升近400元。
钟广说的“大学生”,是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这是一群来自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大学生”,市级龙头企业的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作物“把脉开方”,让农户的信心倍增。
同样在三圳镇,“夫妻树”富硒产业专业合作社内,一排排乳白色菌棒整齐排列,一丛丛黑木耳从菌棒里露出身体。该基地负责人表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前期由企业提供菌棒,后期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预计每年每户贫困户人均增加劳务收入4000元。
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际上,目前很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把他们带入市场。”刘玉涛表示,小农户更多是依附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身上,利益共联共享是其中一大特点。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商”促“产”,产销联动,即:以“商道”为导向,根据职能划分,抓好金字塔顶端的“狼群”制定行业标准,一级一级传导,到金字塔底部的小农户则是执行行业标准,促进“产道”的标准化生产。通过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来不合算的问题,让农户真正得到收益。
“通过信息交流,行业协会进一步让资源得到整合。”梅州市金柚协会会长李永生说,比如有企业订购多少斤柚子,某一家产量不够,不敢接这么大的单,就可以在内部整合各家柚子资源,完成订单产量。同时,在协会的信息平台会经常发布技术、市场等信息,供会员参考。
针对金柚过早采摘,破坏品牌的行为,通过引导的方式来规范会员和小农户的行为。“协会不能代替政府进行处理,但是可以积极引导。”李永生表示,在大家尝到品牌的甜头后,自然会自觉维护柚果的质量。
在人员设置上,十二行业协会都设有秘书长职位,由梅州市农业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担任。行业协会作为农业部门管理的一个延伸,成为了连接政府与企业、合作社、小农户的纽带。
农业十二协会的成功组建与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但在生产端抱团批量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还能生产中提供全程业务咨询、技术指导、文化提升、品牌包装。最终,在销售端抱团营销、抵抗市场风险。此外,协会还在政策宣传、问计问策、公共管理、环境治理、纠纷协调等方面承担了裁判员、协调员、组织员、宣传员的角色。
“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化形式,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小农户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农业部门推进经营主体管理、技术推广、品牌推介、商贸合作、产业扶贫等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刘玉涛说。
育品牌▶▷
打造“三位一体”农商品
确立了“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特色化农业品牌发展之路
去年9月,石正云雾有机绿茶、红茶、乌龙茶参加了在湖北恩施举办的“硒博会”,受到中外嘉宾和采购商的赞誉和认可。同样入场的还有松岗嶂生态茶园的客家炒绿、客家红茶,稻丰实业公司的客家丝苗米等。这是梅州市天然富(含)硒农产品首次亮相“硒博会”。
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是改善农产品供给质量有效抓手之一。梅州市深度结合当地土壤富硒和中国长寿之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特色化农业品牌发展之路。
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塑造企业品牌。梅州农业部门以协会为抓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塑造有品质、有文化、有传播力的企业品牌,精心遴选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领头羊重点扶持,精心培育。
截至去年底,一大批产品入选广东省名牌产品,获认定数量走在全省前列,5年共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59个,累计(有效期内)90个,占全省10%;共有107个产品列入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打造区域品牌。梅州选择具有区域特色、品质优良、融入地方文化与生态的产业,予以重点培育打造,启动实施区域品牌培育提升行动计划。去年12月,客都稻米顺利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累计有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含地标保护产品)。
以长寿富硒资源为依托创建长寿品牌。梅州是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全市8县(市、区)中有4个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蕉岭县为世界第7个“世界长寿乡”。梅州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面积52.3%,硒平均含量达0.7mg/kg,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
为此,梅州市启动实施长寿富硒品牌战略。近两年,遴选出有经营主体、有一定规模、土壤达到国家富硒标准、适合开展富硒农产品生产的基地148个,还与暨南大学合作,启动富硒米、富硒柚、富硒茶等产品的富硒标准制定。同时,专门设计“梅州硒品”专用标志。
构建稳固的市场渠道,是农产品变为农商品的必然选择。依托行业协会,梅州农业部门稳定传统市场通道,创建新型市场渠道,构建起“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复合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赖作卿认为,以农业协会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成型,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抱团发展,降低交易成本,分散市场风险,扩大经营规模。这不仅将增强农业内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