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吧 关注:32,899贴子:655,633
  • 9回复贴,共1

周郎桥史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郎桥史话
公元195年,孙策奉袁术之命渡江平定江东,先后攻克牛渚、秣陵、湖熟,再沿赤山湖发兵攻打句容,有案可稽。周郎桥桥名及遗址也是真实的,同样有案可稽。下面,再补谈一下三个方面:1.吴军行军路线及兵临赤山湖的时间;2.吴军主要参战人员;3.周郎桥位置及古今隶属。
1.吴军行军路线及兵临赤山湖的时间。“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三国志·吴书》转注江表传)“兴平二年”,各种史书记载均一致。查“兴平二年”,即195年。
“(瑜)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而策之众已数万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三国志·吴书·程普传》)以上两节文字,可以理出行军路线:秣陵→湖孰→句容→江乘→曲阿
也就是说,孙策、周瑜到达赤山湖的时间是兴平二年(195年)。从《三国志·吴书》记载看,孙策扫平江东行军路线的顺序是:秣陵、湖孰、句容、曲阿。但是实际情况是:当年吴军打下湖熟,接着进攻的对象依次是句容、江乘、曲阿。《程普传》中出现“句容”二字,给后人研究孙策攻打江东的作战线路,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多数史书中写成“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其中漏掉句容;更有后来历史研究者,写成“转下湖孰、江乘、句容,进入曲阿”,弄得颠颠倒倒,使人不知所云。
可以打开地图一看:句容、江乘都在湖熟的北面。湖熟到句容20公里,到江乘45公里。吴军打下湖熟,按照常理不会绕过句容小县城,应该顺便拿下,再去攻打江乘,然后直接进军曲阿。这样,至少少走40公里。因此,“程普传”中交代吴军平定江东的行军线路是准确无误的。
2.吴军主要参战人员。当年经过周郎桥的吴军战斗人员,我在史书中查出18人。这18人有史料作证,基本无误。另外,还有少数人员不能肯定,或似是而非,未列出姓名。当然这份名单,会有遗漏者。18位青史留名者,归纳三方面要点:①全是吴军高级将领,没有普通士兵。②绝大多数人为孙坚的旧部,且是出生入死效忠孙家的将军、校尉。③除陈宝一句话交代外,其余17人《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下面,是经过周郎桥的吴军18将领名单:
孙策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原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周瑜 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孙贲 坚同产兄也。术复使贲与吴景共击樊能、张英等,未能拔。及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繇走豫章。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
孙河 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
吴景 术复使贲与吴景共击樊能、张英等,未能拔。及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繇走豫章。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
吕范 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刘繇余众,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
程普 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
鲁肃 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
黄盖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韩当 有膂力,幸于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校尉,授兵二千,骑五十匹。
蒋钦 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与策周旋,平定三郡。
周泰 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
陈武 因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
凌操(其子淩统)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
朱治 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徐琨 坚殁,随孙策战伐,功冠诸将,领丹阳太守。
宋谦 初从孙策平东南。
陈宝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
3.周郎桥位置及古今隶属。周郎桥位于句容西门外约10公里处,在秦淮河支流河上。桥北是冈峦起伏的宁镇山脉余脉,桥南古代是烟波浩渺的赤山湖湖区。其桥贯通东西秦时古驿道:西通淳化、南京,东连句容、镇江。桥西2公里为土桥集镇,桥东10公里是句容城。当年孙策初兴兵平定江东,尚未来及组建水军,主要是步兵作战。从西进攻句容,必须经过周郎桥。
《石迈古迹编》云:“旧传周瑜尝至此。按吴书瑜渡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此桥正通秣陵,必瑜当时经历之地。”
《景定建康志》云:“周郎桥铺,县西门铺,右二铺属句容县界。”
“周郎桥在县西二十里,周瑜尝经历于此,故名。”(《弘治句容县志》)
“周郎桥在治西,为驿路通衢,同治十二年修。”(《光绪续纂句容县志》)
“悬纛桥,一名沿陆,在县西通德乡十五里,周瑜常驻军于此处。”(《弘治句容县志》)
“悬纛桥县西十五里,周瑜尝驻军于此。周郎桥县西二十里,亦以瑜名。”(《江南通志》) “周郎桥在句容县。”(《客座赘语·青溪先贤祠》)
又: “土桥镇在县治二十五里,与上元县相界。”(《弘治句容县志》)
“ (上元)地东西九十五里,南北八十五里,东至句容县界八十里,以周郎桥中分界……”(《至大金陵新志》)
“1954 年 10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句容县土桥乡二三选区(与江宁县共管之土桥集镇的一部分)及元桥、吴家墩划归江宁县。”
从上述引文可见:周郎桥,南宋时还隶属句容县,直到元代才划出半桥给上元县。为什么直到元朝才分割半桥给上元?应该是赤山湖湖水萎缩,原来湖区形成圩田,两县民众争垦圩田种植,矛盾增加且难以调解,于是县府出面,将黄梅河(秦淮河支流)划分一半给上元。随着时间推移,同一圩区抗洪抢险,兴修水利等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所以,1954年句容再失元桥、吴家墩、周郎桥(一半全失)、土桥(部分全失)等土地。
周郎桥,几移桥址,多次重造,越造越长,越造越宽,但是桥名一直没有变更,时至2017年,流传了1822年。周郎桥,材质由木桥到石桥,再到木桥,再到石桥,再到现在的钢筋水泥大桥,它仍然叫周郎桥。尽管时光如白驹过隙,1800多年过去,但是赤山湖地区的人民,至今没有忘记当年英姿飒爽,飞马过桥的周郎身影!
句容 吴守恒
2017.8.28.


1楼2017-09-01 14:40回复
    请问楼主是原创的还是转载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9-02 17:28
    收起回复
      更正:第一次平定江东没有鲁肃。


      3楼2017-09-04 18:21
      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涨姿势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6-26 21:5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11 07:43
          回复
            好帖!能转载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4-21 19:29
            回复
              有个问题,就是周郎桥是不是不止一处,就是除了那个上元县和句容县交界的那座,还有一个在上元县丹阳乡湖熟镇,这两个是一处吗?因为我看到说周森修江宁镇的周郎桥(《金陵待征录》说是附会的),另外一个在湖熟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4-21 2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