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广为人知的一句俗语,也有了自己的引申义。但是我认为“大意失荆州”这个典故最早应该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相关描写,而不是来自于正史《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而且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倾向于关羽失荆州这件事,并非是因为所谓的“大意”,而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结果,而且失去荆州的根本原因是大意之外的一些东西。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很多人认为,关羽失荆州,要从所谓的关羽鲁肃“单刀赴会”说起,但我认为,刘备集团失去荆州的伏笔应该还要埋的更早一些。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在刘备“求都督荆州”,从孙权手上借了南郡江陵的时候,这个伏笔就已经被埋下了。
民间俗语常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从《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引用的史料来看,刘备借的并不是荆州,而是当时的南郡,或者是南郡的治所江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荆州也好,南郡也好,江陵也罢,终归是借的,而不是送的,有借就应该有还。而当孙权在刘备得到益州诸地以后,想要回借给刘备的土地的时候,刘备的反应是什么呢?“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那意思就是说,我要得到了凉州,再把荆州(江陵)还给你。
这样一来呢,作为赤壁一战中为击败曹操出力最大的孙权一方肯定不满意,再说当初刘备说的很好是借了自己的地盘(刘备方面估计也是默认了这一点的),现在你拿下了巴蜀,怎么能就这么将我方的地盘赖着不还了呢?于是这样的一件事就已经为未来孙刘的反目打下了基础。
然而作为“大意失荆州”的主角关羽来说,他在这个时期之内,做出的事情加剧了孙刘双方的矛盾。
刘备虽然没有将南郡、江陵还给东吴,但是也不是什么都没给孙权,经过协商,他是将荆南三郡(即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划给了东吴的,但是关羽在此时的做法是,将孙权所安排的去接管荆南三郡的官员“尽逐之”(三国志 吴主传),于是“(孙)权大怒”。
我们必须承认,关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加剧了孙权的怒火,于是孙权下令让吕蒙等人率兵两万,攻下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尽得三郡将守”;同时,让鲁肃率兵万人,在巴丘前线与关羽对峙。当然,刘备是不可能放弃荆州这个大本营的,一看江东人马来干关羽,而关羽率兵三万驻扎在益阳,于是自己也带了人马来准备和孙权干一把。当然,最后两家还是没有彻底撕破脸,经过“单刀赴会”的讲和之后,双方都退让了,当然,荆南三郡还是被孙权得到了。(三国志 吴主传、鲁肃传)
当然,从刘备对这件事的反应来看,他知道孙权发兵之后,自己也马上发兵支援关羽,由此我认为关羽驱赶江东集团官员的举动是得到了刘备认可的。虽然这件事没有引发孙刘两家联盟的全面破裂,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件事为孙刘两家以后的反目埋下了伏笔;
这件事让孙权明白了刘备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要寻求他帮助的盟友,而是随时可以转化成敌人的邻居;
这件事让孙权一方看到了不再交涉,直接武力收复荆州的可能。毕竟吕蒙等人一去就打下了桂阳、长沙,又在短时间之内劝降了零陵守将郝普,说明刘备一方在荆州的防御力量其实有限。
这件事情让关羽在孙权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虽然这个时候孙权还没有真的去动关羽,但是只怕已经是在心里想着怎么拔掉关羽这个“万人敌”了。
后来,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占汉中之后,紧接着关羽就要起兵攻取襄樊。
当然,我认为,在关羽看来,发动襄樊战争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具体原因如下:
在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荆州宛城、南阳地区发生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这可以说明曹魏在荆州北部的统制是不稳定的。
从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态势来看,刘备方面拿下了益州和汉中,击败了曹操的部队,刘备此时也已经晋为汉中王,关羽自己被封为“四虎上将”之一的前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整个刘备集团士气正盛,而关羽所部想必也是渴望建立新的功勋。
以关羽此时所掌握的力量,虽然未必就能一鼓作气攻克襄樊,但是至少能够做到有效的杀伤曹魏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如果能拿下襄樊,那么就能让华夏震动,使刘备集团的实力再一次增强。
出兵攻占襄樊,与诸葛亮以前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目标不矛盾,能够更好的实现“跨有荆益,保其险阻”的目标,为日后的北伐打下更好的基础。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很多人认为,关羽失荆州,要从所谓的关羽鲁肃“单刀赴会”说起,但我认为,刘备集团失去荆州的伏笔应该还要埋的更早一些。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在刘备“求都督荆州”,从孙权手上借了南郡江陵的时候,这个伏笔就已经被埋下了。
民间俗语常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从《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引用的史料来看,刘备借的并不是荆州,而是当时的南郡,或者是南郡的治所江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荆州也好,南郡也好,江陵也罢,终归是借的,而不是送的,有借就应该有还。而当孙权在刘备得到益州诸地以后,想要回借给刘备的土地的时候,刘备的反应是什么呢?“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那意思就是说,我要得到了凉州,再把荆州(江陵)还给你。
这样一来呢,作为赤壁一战中为击败曹操出力最大的孙权一方肯定不满意,再说当初刘备说的很好是借了自己的地盘(刘备方面估计也是默认了这一点的),现在你拿下了巴蜀,怎么能就这么将我方的地盘赖着不还了呢?于是这样的一件事就已经为未来孙刘的反目打下了基础。
然而作为“大意失荆州”的主角关羽来说,他在这个时期之内,做出的事情加剧了孙刘双方的矛盾。
刘备虽然没有将南郡、江陵还给东吴,但是也不是什么都没给孙权,经过协商,他是将荆南三郡(即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划给了东吴的,但是关羽在此时的做法是,将孙权所安排的去接管荆南三郡的官员“尽逐之”(三国志 吴主传),于是“(孙)权大怒”。
我们必须承认,关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加剧了孙权的怒火,于是孙权下令让吕蒙等人率兵两万,攻下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尽得三郡将守”;同时,让鲁肃率兵万人,在巴丘前线与关羽对峙。当然,刘备是不可能放弃荆州这个大本营的,一看江东人马来干关羽,而关羽率兵三万驻扎在益阳,于是自己也带了人马来准备和孙权干一把。当然,最后两家还是没有彻底撕破脸,经过“单刀赴会”的讲和之后,双方都退让了,当然,荆南三郡还是被孙权得到了。(三国志 吴主传、鲁肃传)
当然,从刘备对这件事的反应来看,他知道孙权发兵之后,自己也马上发兵支援关羽,由此我认为关羽驱赶江东集团官员的举动是得到了刘备认可的。虽然这件事没有引发孙刘两家联盟的全面破裂,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件事为孙刘两家以后的反目埋下了伏笔;
这件事让孙权明白了刘备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要寻求他帮助的盟友,而是随时可以转化成敌人的邻居;
这件事让孙权一方看到了不再交涉,直接武力收复荆州的可能。毕竟吕蒙等人一去就打下了桂阳、长沙,又在短时间之内劝降了零陵守将郝普,说明刘备一方在荆州的防御力量其实有限。
这件事情让关羽在孙权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虽然这个时候孙权还没有真的去动关羽,但是只怕已经是在心里想着怎么拔掉关羽这个“万人敌”了。
后来,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攻占汉中之后,紧接着关羽就要起兵攻取襄樊。
当然,我认为,在关羽看来,发动襄樊战争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具体原因如下:
在前一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荆州宛城、南阳地区发生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这可以说明曹魏在荆州北部的统制是不稳定的。
从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态势来看,刘备方面拿下了益州和汉中,击败了曹操的部队,刘备此时也已经晋为汉中王,关羽自己被封为“四虎上将”之一的前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整个刘备集团士气正盛,而关羽所部想必也是渴望建立新的功勋。
以关羽此时所掌握的力量,虽然未必就能一鼓作气攻克襄樊,但是至少能够做到有效的杀伤曹魏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如果能拿下襄樊,那么就能让华夏震动,使刘备集团的实力再一次增强。
出兵攻占襄樊,与诸葛亮以前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目标不矛盾,能够更好的实现“跨有荆益,保其险阻”的目标,为日后的北伐打下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