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嘉祥的记忆
朋友,你想知道解放前后老嘉祥县城的面貌吗?我虽不是城里人,但小时候曾在嘉祥城里住过一些时候,见证了县城的古老贫穷落后的面貌,至今难忘。
1937年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父亲吃了冤枉官司,在嘉祥公安局坐牢。奶奶为救父亲早日出狱,化70块大洋托了两个中间人说情。他们说我父亲吃不饱,每天还要给他送一顿饭进行补充。奶奶相信了,让我与她一起住在城里一个亲戚家里每天给父亲送饭。
我们距县城25里,一天早饭后,我和年迈的奶奶出发了,因为有亲戚,也没带什么衣物。那是一个凉爽的秋天。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上哪去都要步行,当然我们也要靠两只脚。奶奶裹着小脚,走得很慢,踏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走了12里,来到大山头南门时就上了从嘉祥到巨野的公路。所谓公路也是崎岖不平的土路,还很少跑汽车。穿过十里铺又走了一会,来到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凉地方。奶奶指了指那地方说:“这里就是西关杀人场!听戏时常听唱:出西门过吊桥三声炮响,人头落地!就是砍头,就在这里。”我向两边看了看,足有一百多亩地,好大的杀人场啊!再向前又过了一座小石桥,两边满是水,水中长着茂盛的芦苇,朔风吹动,发出嗖嗖的响声,像是冤魂在喊冤,我不由得毛骨悚然,就问奶奶:“这里杀了多少人,为什么一个坟头也没有?”奶奶说:“哪年都杀人,不知道杀了多少,杀了谁家的人有谁家拉走,不让在这里埋。”
过了杀人场就到了西关,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崎岖不平,活像个贫民窟。走到西关东头再向南拐一个辘轳把弯才是西门,很别扭,就想:哪有这样的城门,为什么与大街不相对呢?经过解放战争的洗礼,城墙先后修了两次,城门、吊桥都不见了,城墙也填了护城河。进了西门,路北第一家像是一个大户(后来的嘉祥县供销合作社在此)。向前走,街面并不宽,地面是土的,两边也没有商店买卖和来往行人,一片萧条。我想可能是战乱未定,人心不稳,买卖都停业了吧?仔细看两边没有楼房,也很少瓦房,与农村没大差别。再向前不远见有一座很普通的过街石牌坊,路北有一片瓦房,可能是一家官宅或财主了(后来是嘉祥县人民银行驻地,听说是魏家的)。继续前行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奶奶说:“这里是寓首,向北不远就是您姨姥姥家。”“什么是寓首?”我问奶奶。奶奶说:“就是县城的中心十字路口!”我明白了,继续问奶奶:“县城不得很大吗,为什么从西门到寓首这么近呢?”奶奶用手向南一指说:“你看看,这里离南门更近!”我顺手向南一看,距南门大约一百多米,县城真是太小了。我们无心观景,拐弯向北直奔姨奶奶家去了。
在姨奶奶家住下之后,第二天就开始给父亲送饭。每天奶奶做好饭,当然要做些好吃的饭菜,我就用篮子挎着去公安局。公安局在寓首东大约100多米路北山坡上,靠街是个老式大门,高高的门槛,两边也没有什么摆设,往里一看感觉阴森森的很可怕。门口站着一个持枪的士兵,我十分胆怯的走到他跟前说:“我是给我父亲送饭的!”他说:“这里不用送饭,回去吧!”我又解释说:“有人给我们说父亲吃不饱,要每天送一次饭补充补充!”他又看了看我说:“你父亲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他之后,他说:“把饭放这里吧,以后不用送了。”可是我们不知是真是假,仍不放心,不想让父亲挨饿,还是天天坚持着。
送饭期间我常常在城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可是怕奶奶挂念,也不敢走得太远。先去了一趟北关,看到大部分是低矮的土房,没有官宦门户,更看不到商店,百米之外就到了北门口(现在的人民医院附近),感觉没有任何看头就回来了。
然后又去了一趟南门口,从寓首到南门口路东基本上全是县粮库。还记得有一年我村用大牛车去城里送公粮,一家要跟着一个人,我家只有我能跟着去,只见从四关来送公粮的牛车把大街挤得满满的,一天也挨不完号。还记得那时县财局会计是我村人,大人们就没有想起来找他走个后门,或许能快一些(后来这地方南头是法院北头是文化馆)。与县粮库对过路西是老县衙,是当时县政府所在地,不随便进入(1953年嘉祥县初级中学招生,校址设在这里,县政府西迁)。我顺便又到了南关,见道路狭窄弯曲就回来了。
另外还去了一次东关,寓首东边路北听说是曾府,想特意看一看。可是除了能看到几座砖瓦房之外,并没有特殊的建筑,嘉祥县粮局就设在这里,也不知曾家后人到哪去了。再向东走,过了公安局不远就是东门,城门已经不见了,可是从此向北观看,萌山坡上和山顶上还可以依稀看到残存的石头城墙。就是这里的石头城墙把萌山西头圈在了城里,成为城内唯一的景观。可是在那时萌山光秃秃的像个老和尚,没有一点看头。到了东关听说多是回民,街道很长,弯弯曲曲,没敢走到头就回来了。
大约过了十多天,在给父亲送饭的时候,另一个站岗的对我说:“别送了,送的再多你父亲也捞不着吃!”回去我把这话告诉了奶奶,奶奶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又上了坏人的当了!”从此不再给父亲送饭,我们就回家了。不知怎的,父亲不久也回家了。
十二岁的我没有进过城,满以为县城是个既大又繁华的地方,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可是到了县城一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好像一个大村庄,没见到楼房和像样的建筑,没有公园和景点,也没见到古迹,两条不像样的土路街道东西南北不足一公里,街上没有商贾买卖,没有车来人往,一片萧条。这当然与战乱有关,但与县城的狭小贫穷落后也不无关系。无怪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予以讽刺:嘉祥县破猪圈,东西南北十扁担,站在寓首喊吃饭,四个关里都听见。
朋友,半个多世纪转眼而过,现在您再看看嘉祥县城啥样了,是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否还能认得出这是原来的嘉祥县城?相信今后她会变得更快更大更美!
因年代久远,可能有些地方记不清楚出现差错,望大家纠正补充。
朋友,你想知道解放前后老嘉祥县城的面貌吗?我虽不是城里人,但小时候曾在嘉祥城里住过一些时候,见证了县城的古老贫穷落后的面貌,至今难忘。
1937年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父亲吃了冤枉官司,在嘉祥公安局坐牢。奶奶为救父亲早日出狱,化70块大洋托了两个中间人说情。他们说我父亲吃不饱,每天还要给他送一顿饭进行补充。奶奶相信了,让我与她一起住在城里一个亲戚家里每天给父亲送饭。
我们距县城25里,一天早饭后,我和年迈的奶奶出发了,因为有亲戚,也没带什么衣物。那是一个凉爽的秋天。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上哪去都要步行,当然我们也要靠两只脚。奶奶裹着小脚,走得很慢,踏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小道,走了12里,来到大山头南门时就上了从嘉祥到巨野的公路。所谓公路也是崎岖不平的土路,还很少跑汽车。穿过十里铺又走了一会,来到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凉地方。奶奶指了指那地方说:“这里就是西关杀人场!听戏时常听唱:出西门过吊桥三声炮响,人头落地!就是砍头,就在这里。”我向两边看了看,足有一百多亩地,好大的杀人场啊!再向前又过了一座小石桥,两边满是水,水中长着茂盛的芦苇,朔风吹动,发出嗖嗖的响声,像是冤魂在喊冤,我不由得毛骨悚然,就问奶奶:“这里杀了多少人,为什么一个坟头也没有?”奶奶说:“哪年都杀人,不知道杀了多少,杀了谁家的人有谁家拉走,不让在这里埋。”
过了杀人场就到了西关,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崎岖不平,活像个贫民窟。走到西关东头再向南拐一个辘轳把弯才是西门,很别扭,就想:哪有这样的城门,为什么与大街不相对呢?经过解放战争的洗礼,城墙先后修了两次,城门、吊桥都不见了,城墙也填了护城河。进了西门,路北第一家像是一个大户(后来的嘉祥县供销合作社在此)。向前走,街面并不宽,地面是土的,两边也没有商店买卖和来往行人,一片萧条。我想可能是战乱未定,人心不稳,买卖都停业了吧?仔细看两边没有楼房,也很少瓦房,与农村没大差别。再向前不远见有一座很普通的过街石牌坊,路北有一片瓦房,可能是一家官宅或财主了(后来是嘉祥县人民银行驻地,听说是魏家的)。继续前行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奶奶说:“这里是寓首,向北不远就是您姨姥姥家。”“什么是寓首?”我问奶奶。奶奶说:“就是县城的中心十字路口!”我明白了,继续问奶奶:“县城不得很大吗,为什么从西门到寓首这么近呢?”奶奶用手向南一指说:“你看看,这里离南门更近!”我顺手向南一看,距南门大约一百多米,县城真是太小了。我们无心观景,拐弯向北直奔姨奶奶家去了。
在姨奶奶家住下之后,第二天就开始给父亲送饭。每天奶奶做好饭,当然要做些好吃的饭菜,我就用篮子挎着去公安局。公安局在寓首东大约100多米路北山坡上,靠街是个老式大门,高高的门槛,两边也没有什么摆设,往里一看感觉阴森森的很可怕。门口站着一个持枪的士兵,我十分胆怯的走到他跟前说:“我是给我父亲送饭的!”他说:“这里不用送饭,回去吧!”我又解释说:“有人给我们说父亲吃不饱,要每天送一次饭补充补充!”他又看了看我说:“你父亲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他之后,他说:“把饭放这里吧,以后不用送了。”可是我们不知是真是假,仍不放心,不想让父亲挨饿,还是天天坚持着。
送饭期间我常常在城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可是怕奶奶挂念,也不敢走得太远。先去了一趟北关,看到大部分是低矮的土房,没有官宦门户,更看不到商店,百米之外就到了北门口(现在的人民医院附近),感觉没有任何看头就回来了。
然后又去了一趟南门口,从寓首到南门口路东基本上全是县粮库。还记得有一年我村用大牛车去城里送公粮,一家要跟着一个人,我家只有我能跟着去,只见从四关来送公粮的牛车把大街挤得满满的,一天也挨不完号。还记得那时县财局会计是我村人,大人们就没有想起来找他走个后门,或许能快一些(后来这地方南头是法院北头是文化馆)。与县粮库对过路西是老县衙,是当时县政府所在地,不随便进入(1953年嘉祥县初级中学招生,校址设在这里,县政府西迁)。我顺便又到了南关,见道路狭窄弯曲就回来了。
另外还去了一次东关,寓首东边路北听说是曾府,想特意看一看。可是除了能看到几座砖瓦房之外,并没有特殊的建筑,嘉祥县粮局就设在这里,也不知曾家后人到哪去了。再向东走,过了公安局不远就是东门,城门已经不见了,可是从此向北观看,萌山坡上和山顶上还可以依稀看到残存的石头城墙。就是这里的石头城墙把萌山西头圈在了城里,成为城内唯一的景观。可是在那时萌山光秃秃的像个老和尚,没有一点看头。到了东关听说多是回民,街道很长,弯弯曲曲,没敢走到头就回来了。
大约过了十多天,在给父亲送饭的时候,另一个站岗的对我说:“别送了,送的再多你父亲也捞不着吃!”回去我把这话告诉了奶奶,奶奶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又上了坏人的当了!”从此不再给父亲送饭,我们就回家了。不知怎的,父亲不久也回家了。
十二岁的我没有进过城,满以为县城是个既大又繁华的地方,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可是到了县城一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好像一个大村庄,没见到楼房和像样的建筑,没有公园和景点,也没见到古迹,两条不像样的土路街道东西南北不足一公里,街上没有商贾买卖,没有车来人往,一片萧条。这当然与战乱有关,但与县城的狭小贫穷落后也不无关系。无怪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予以讽刺:嘉祥县破猪圈,东西南北十扁担,站在寓首喊吃饭,四个关里都听见。
朋友,半个多世纪转眼而过,现在您再看看嘉祥县城啥样了,是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否还能认得出这是原来的嘉祥县城?相信今后她会变得更快更大更美!
因年代久远,可能有些地方记不清楚出现差错,望大家纠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