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学吧 关注:61,251贴子:1,266,678
  • 9回复贴,共1

这篇文章是鸡西大学学生写的,被钱文忠教授引用!火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孝文化发祥地曲阜孝道不再 老人们吃最差穿最破!
历时两个月 深入43个村庄 探访2000多个家庭 调查1186位老人———
  一个孝文化的发祥地,一次关于老有所养的调查,三名大学生历时两个月得出如下一个结果——
  调查范围:山东曲阜南辛镇43个村庄;调查样本:2000多个家庭中1186位65岁以上的老人;调查结果: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
  调查的执行者田景军、付玄、王彪是黑龙江鸡西大学的学生。
  除田景军已毕业外,另外两人都在读。
起因   欲通过调查让更多人重拾“百善孝为先”
  2009年2月20日,田景军、付玄、王彪三人以“中华孝道调查”之名开始了山东曲阜之行,资助他们调查的是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孝道、践行孝道、弘扬孝道的翟玉和。
  翟玉和与这三名学生的结缘,因为一次演讲。2006年秋,翟玉和在鸡西大学演讲《中国部分农村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这是2005年翟玉和自己做的一份调查。翟玉和所讲的事例触动了台下的田景军,他想起了家乡贵州铜仁的邻居老太太。老太太有二子二女,因老人将宅基地给了小儿子,引起大儿子不满,他不准老太太的六个孙子接近奶奶。见老太太无人照看,田景军常帮她砍柴抱柴。
  从被深深触动到亲身调查,田景军历经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里,他反复掂量自己的选择,在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后,最终坚定其付诸行动的原因是——“对方方面面都有益”。
  因调查工作繁杂,田景军找了两个同行者——在校生付玄、王彪。两人爽快地答应了。之所以如此爽快,是因为他们也有着孝道蒙难的亲历。
付玄的家在安徽阜阳太和县,他们村里有一位独居的偏瘫老太太。有一次,老太太为找吃的,不幸掉入沟里,村民发现后赶紧将老太太捞了上来,但闻声赶来的儿子却对乡亲们说,“如果不是怕你们笑话,我早把她药死了”。不久后老人去世,死因众说纷纭。
  王彪也来自阜阳农村,童年的一段经历至今都在他心中留有阴影。当时,他大伯的养子把大伯的树砍了卖钱,还把家当拉走。王彪的父亲看不过去,上前拦阻,竟被其用利器划伤,王彪兄弟上前帮忙,结果被踹开……
  田景军、付玄、王彪三人决心通过调查让更多的人重拾“百善孝为先”。翟玉和则表示,之所以资助他们,是因为2005年他做的调查只是“走马观花”,他希望这三名学子能“下马看花”。而之所以把调查地点选在山东曲阜南辛镇,是因为这里既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孝文化发祥地。


1楼2017-09-15 14:36回复
    调查   85%衣着破旧 5.6%三餐不饱
      从2月20日到4月20日的两个月调查里,三人的调查方法是问卷、个别访谈和进户查看,而问卷涉及自然情况、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9大项40余小项。
      -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
      据统计:1186名受调查者中,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丧失劳动能力者占89%。而受调查的300多个子女中,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13%认为无关,31%认为父母无冻馁之虞就算孝。
      上月,田景军整理出调查报告,将“不肖子孙”分为如下类型——家庭积怨型(房屋、田地分配不均)、情感麻木型、身不由己型、无理取闹型、有利可图型、怕老婆型、甩包袱型、教育失当型。
      田景军、付玄、王彪指着电脑上的调查影像向记者细述,“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西龙泉村的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是教师。老人曾赴镇上告发三个儿子不尽孝,二儿媳认为老人“成心丢儿女的脸”,将老人的窗户砸了,还扬言放火烧屋。田景军手指用木板、塑料布、报纸遮挡的窗户强调,“2月下旬,夜晚零下十几度啊!”
      屯里村村民熟知“村中一景”,每日中饭、晚饭时,88岁的老太太便准时坐在儿子家门前的石墩上乞食。据邻居告知,“给不给饭,全凭儿媳妇高兴”。有时,儿子斗胆开门递给母亲饭碗,愠怒的儿媳妇便开骂“自己都吃不上饭了……”讨不到饭,老人就怏怏离去,用麦粒换煎饼吃。


    2楼2017-09-15 14:37
    回复
      -村中出现“躲儿庄”
        但是,1186位被调查的老人中,真正愿意说出自己遭遇的却不多,许多老人直面采访时都守口如瓶。田景军他们认为,一是不敢说,怕子女知道;二是不能说,家丑不外扬;三是不想说,即说了也白说。有老人就直白地问过田景军,“说了管用吗?”
        在新村,一位91岁的独居老人也许耳背,也许因难言之隐而装聋,面对问话老人毫无反应。同样,调查组在屯里村见到一名老人头裹纱布,据邻居说被儿子打破。
        调查组欲探究竟时,老人却起身回屋将院门紧闭。
        走遍43个村,调查者还发现一个共性:每个村的村外树林或空旷处都有“躲儿庄”——三五户、五六户甚至十几户不等的老人群体,老人们“躲儿”的原因不一,有的是被赶出家门,有的是为“躲清静”、“眼不见心不烦”。
        对1186位老人的子孙的问卷调查显示:不肖子孙、孝子皆属少数,大多数游走于两者之间,即与父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人称“冷暴力”或“软折磨”。但也有人给调查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苏家村里就有一个大孝子,他母亲虽已97岁,但记者见到老人时衣衫整洁、神情安泰。面对村里人的称赞,老人的儿子说,就是借钱也要把母亲伺候好。
      -曾一人养八人 现八人难养一人   调查组从调查对象的生存状态中总结出如下共性——
        如果家有不肖子孙,老人必定绕不过“三最”——吃的最差、穿的最破,住的最旧。一位老人冬天的蔬菜是一缸腌制的胡萝卜,另一位老人几乎日日馒头泡水。“我有钱是他爹,没钱他是我爹,”一位老人以无奈口吻表达对子孙的不满,“过去我一个能养七八个,如今七八个养不了我一个。”
        大多数女儿对娘家全心全意,对婆家则别样面孔。多为文盲半文盲的她们,眼里只有小家、孩子、娘家,而视公婆为“眼中钉”。东魏村一名妇女就挑衅般地对调查组说:“我活不养,死不葬。”相比儿女对老人的言行,老人对儿女则“掏心窝子”,即使恨极,也是欲言又止。
      原因  孝经在当代是一本难念的经
        调查归来,田景军以“沉重的旅途,沉重的调查”形容三人此行。
        不孝种种成因何在?调查初期,三人认为不孝与四要素互为因果——教育、经济、精力、时间。


      3楼2017-09-15 14:38
      回复
        -“等经济好点再尽孝不迟”
          此次调查中的不孝者多为青壮年,其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此时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虽值旺年但精力有限,本性致使情感向儿女倾斜,而无经济来源致使年迈多病的父母成为他们的顾及盲点。有被访者就曾明确告诉调查组,“等经济好点,时间多点再尽孝不迟”。被调查者中的多数人也认同这四要素,少数人则否定,认为“只要有心,即使没钱没文化没时间,嘘寒问暖,送碗开水也算尽孝”。
          调查后期,田景军三人用苏家村孝子的那句“借钱也要把老母服侍好”否定了四要素判断。这位孝子传达出的信息是:他虽不宽裕,但铁心尽孝。出身寒门、小学文化的翟玉和认同此说——“孝与不孝,全凭一颗心”,翟玉和认为这颗心与教育程度无关,而与受怎样的教育有关。
        -“清官难断家务事”
          针对不孝之事,调查组调查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预状况,干部们却直言不便插手——“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官不便插手,那么乡规民约也可成遏制劣行的法器,然而调查组没见到只言片语。
          村干部感慨,“过去孝道写在心上,如今孝道写在纸上,就是写在纸上也没用”,所以部分村民对不孝并不谴责。比如对于屯里村那位乞食的母亲,邻里不仅不谴责儿子儿媳,反而私语是“报应”。邻里向调查组“爆料”,说老人年轻时如何如何……行政束缚的失效,法律惩戒的空白,小环境的放任,耻感文化的缺失,致使不肖子女在失去约束及惩戒的路上越滑越远,甚至驳斥调查组,“他们没冻着没饿着,我怎么就不孝了?”


        4楼2017-09-15 14:39
        回复
          -“一本难念的经”  那么作为孝文化发祥地的南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就曲阜的“躲儿庄”,当地人视为“风俗习惯”,学者定义为“曲阜现象”,该现象即穷家富屋。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一定要修漂亮,否则成家难,即使娶妻生子,也拴不住媳妇的心。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另觅栖身之所。
            上述不孝原因,主体无疑为子女。而透视不肖子孙的成长土壤,必能翻捡出父母栽下的种子——自私、短视、护犊子等。调查组还发现,“三不管”老人多哀戚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教育失当。
            《孝经》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一名村干部却坦承,“孝经在当代是一本难念的经”。
          连线   调查归来之后不愿再向父母要钱了   田景军说,调查归来后,他们三个人都在变。
            变化一,付玄至今没跟土里刨食的父母要钱,“张不开口”,而此前,一个月一次电话催逼“妈,没钱了”,他认为父母供他读书天经地义。那么,眼下拒绝家庭支援的付玄怎么生活?他说,“省、挣、扛”。在学校,一人日均10元伙食费,为省钱,田景军、付玄、王彪三人搭伙,日均10元。当仨人共吃一盘菜时,他们无视同学目光及戳点,而此前,付玄承认“难为情”。在见识了馒头泡水的老人后,他们用餐时“一点不觉得寒碜”。
            变化二,三人以前无视剩菜剩饭,如今愤怒又惋惜。付玄感慨,“对那些老人来说,倒掉的就是他们梦想的美食”。
            变化三,省下伙食费的同时,电话费却在增加,付玄隔三差五问候爹娘,“不调查不知父母恩”,付玄说这是他曲阜之行的最大收获。王彪跟付玄一样,至今没跟患糖尿病的母亲张口要钱,他说,“家中抽屉里几乎都是药”。现已毕业的田景军说他更没理由向父母伸手,而是让父母享福才对。
          回首曲阜之行,三人一致认为“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尽管“遭了很多罪”。比如夜半落雨,被冻醒后怀抱帐篷另寻栖息地;一天一两顿饭,却要日行20公里。但“没走过这么多路,没说过这么多话,吃过这么多苦,没见过这么多的事”的三个人下决心——今后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5月下旬,鸡西大学展出了三人此次曲阜之行的图片,其效果达到了他们的预期——“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从我做起”的百米条幅上签下了众人的承诺。
            -摄影/田景军付玄王彪


          5楼2017-09-15 14:40
          回复
             但是,1186位被调查的老人中,真正愿意说出自己遭遇的却不多,许多老人直面采访时都守口如瓶。田景军他们认为,一是不敢说,怕子女知道;二是不能说,家丑不外扬;三是不想说,即说了也白说。有老人就直白地问过田景军,“说了管用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9-16 04:46
            回复
              原来老人人们根本没说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9-16 04:47
              回复
                这个逼自己猜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9-16 04:47
                回复
                  鸡西大学田景军微博毕业院校写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可见谎话连篇。毕业不留在贵州陪父母,而是去外地发展,能叫孝顺?报告里面说,大部分老人不愿意开口,意思是根本没有采访几个人。逃儿村更是不存在。田景军现在的工作就是拍摄穷人的故事骗捐款,人品极差。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9-16 09:28
                  回复
                    这都是些公知的好苗子。


                    IP属地:山东10楼2017-09-17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