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桥(历史故事)
吴守恒(句容)
句容西门外黄梅河上有座桥,叫周郎桥(今属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相传周郎桥是三国时周瑜建造的。周瑜是东吴的大将,带兵打仗,怎么建造起桥来的呢?赤山湖地区的句容、江宁,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皇权衰弱无力,地方官权势坐大,尾大难掉,最终导致群雄四起,军阀割据,抢夺兼并土地的混战局面。
汉左将军袁术,当时驻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见机欲动,奏拜孙策为折冲校尉,并将孙坚(战死,孙策、孙权之父)旧部数千人,拨出一千多,还给孙策,令其过江征服江东。周瑜得知这一消息,心想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来了,自带五百余名兵丁及军粮,匆忙赶到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投奔孙策助战。
两军会合,先攻下长江北岸附近的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北)两处军事渡口要地。随后,孙策、周瑜挥师横渡长江,开始征讨江东。兵不在多,贵在精。东吴兵锋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不久,接连攻克牛渚要塞(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秣陵(今南京市)、湖熟等要隘或重镇。不仅缴获大批粮草,还俘虏上万敌军,择优扩充队伍,军威大振。
打下湖熟,吴军沿着秦淮河北岸,向北进发,准备攻打句容、江乘(今江苏句容市北)、曲阿(今江苏丹阳市)等地。当时的秦淮河圩堤低矮,河面窄小。走了数里路后,地近赤山,秦淮河已到尽头,前面是白水连天的赤山湖湖区。那时赤山湖范围很大,周长有300多里。北至土桥、石狮,南达虬山、周岗圩;东抵茅山、周家边,西临湖熟、禄口。
吴军接着沿赤山湖岸边,继续向北行进。约莫两个时辰,沿湖大路走完,到了赤山湖上游的黄梅河。前哨打马,忽然转回:“报,前面已到句容地界的土桥,向东去句容的大桥,被大水冲倒,人马无法过河!”
孙策、周瑜听罢,赶紧扬鞭催马来到队伍前面。此时程普、黄盖等将领已在断桥边,面水指指点点,正在说些什么。孙策、周瑜举目张望,只见一条大河由北向南,通向赤山湖,将句容到土桥的大路拦腰切断。数丈宽的黄梅河上,大桥桥面不见影子,只剩下东西两座桥墩。
此处不仅是古驿道,更是要隘之地。南面是一望无边的赤山湖,北面是人迹罕至的岗地。正西20里,是淳化关,直通秣陵(南京);西南40里,直达湖熟;正东15里,是秣陵东大门句容。句容城北是江乘(今栖霞),东、东北分别是曲阿(今丹阳)和丹徒(后称京城、京口,今镇江)。
诸将领先议“涉水过河”。时值夏日雨后,水急浪大,不仅河面更加宽阔,而且河水凶险难测。派人试探,一个人打不到底,水中难行,此法不通。
再议绕行句容。找来当地人问信后方知:上游无桥,也无道路,难以行走。句容近在咫尺,半个时辰就能到达;如果从西边淳化关绕道,少说也要跑两天。疲于奔命不说,眼下扫荡江东,争分夺秒,征战如救火!怎么办?孙策望着浑浊的河水,急得连声叹息!众将领一筹莫展。
周瑜在沉思中望着桥墩,突然眼睛一亮,对孙策说:“扫平江东后,这里就是主公您的天下。依我看倒不如,我们将这桥建造起来,日后东去句容、镇江,西到湖熟、秣陵也好方便自己。”
周瑜说得在理,众将称是。
孙策点点头后,忽问:“造桥?几天功夫?”
周瑜答道:“一天!就今天!”
孙策抬头望望太阳,说:“大半天时间,把桥造好?公瑾啊,军中不得开玩笑!”
程普、黄盖等人也附和起来:“军中无戏言!”
周瑜认真回道:“今天造不好,我甘愿受罚!”
孙策问:“桥工哪里来?”
周瑜答:“我的营中有人!”
孙策问:“石料哪里来?”
周瑜答:“我们军中,水性好的大有人在!能把河里石头涝上来。为防止石料不够,再派些人到附近山上、村里去找些好的来。”
“此法不错!”孙策想了想,说,“公瑾你监管造桥!预备石料,就交给程、黄二位将军吧!”
“遵命!”三位将军应声后,各自赶回本营去了。
周瑜把本部五百余名壮士,分成四个班组,令轮番造桥一个时辰。程普、黄盖各自从本营抽出大力士200人,四处搜寻合适的大石头。
周瑜坐镇,亲自指挥、监督。说干就干。人歇,建桥不歇。午饭,干的干,吃的吃;吃的吃,干的干。吴军将士们,在河里捞石块的捞石块,砌桥的砌桥,做帮手的做帮手。桥上桥下,水上水下,人头攒动,个个忙碌。桥头、路边送石头,抬石头的士兵,川流不息。大半天后,夕阳西坠,黄梅河上一座三孔石桥,在秦时驿道原处,新建起来了。
夕阳中,孙策鞭指石桥,大喜道:“建造此桥,公瑾首功!先过者,公瑾也!”
周瑜再三谦让,执意不肯。孙策见僵持难下,令人将驮着周瑜的大白马,牵到桥头。 孙
策嘱咐道:“公瑾坐好!”话音刚落,朝周瑜的坐骑后股,急挥一鞭。
大白马突遭鞭打,受惊不小,两腿腾空,一阵嘶鸣;身着白色战袍的周瑜,急忙将两腿夹紧马肚,两脚蹬紧马鞍。只见大白马在叫声中一跃而起,急速腾空向前一窜,巨大的银光“倏地”朝前一闪,眨眼之间,大白马驮着白衣小将,到了新桥对岸。
众人尚未看清,周瑜在对岸已将战马勒住。大家如坠云雾之中,还没有缓过神来,人群中不知谁,突然高声叫道:“看,看石头上!”
孙策等众将士低头一看,只见刚才大白马奋蹄处的石头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马脚印。
“天助我也!”孙策兴奋地狂喊起来,“此桥,就叫周郎桥吧!”
公元195年,风华正茂的周郎,时年21岁!
2017.9.21.
吴守恒(句容)
句容西门外黄梅河上有座桥,叫周郎桥(今属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相传周郎桥是三国时周瑜建造的。周瑜是东吴的大将,带兵打仗,怎么建造起桥来的呢?赤山湖地区的句容、江宁,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皇权衰弱无力,地方官权势坐大,尾大难掉,最终导致群雄四起,军阀割据,抢夺兼并土地的混战局面。
汉左将军袁术,当时驻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见机欲动,奏拜孙策为折冲校尉,并将孙坚(战死,孙策、孙权之父)旧部数千人,拨出一千多,还给孙策,令其过江征服江东。周瑜得知这一消息,心想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来了,自带五百余名兵丁及军粮,匆忙赶到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投奔孙策助战。
两军会合,先攻下长江北岸附近的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北)两处军事渡口要地。随后,孙策、周瑜挥师横渡长江,开始征讨江东。兵不在多,贵在精。东吴兵锋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不久,接连攻克牛渚要塞(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秣陵(今南京市)、湖熟等要隘或重镇。不仅缴获大批粮草,还俘虏上万敌军,择优扩充队伍,军威大振。
打下湖熟,吴军沿着秦淮河北岸,向北进发,准备攻打句容、江乘(今江苏句容市北)、曲阿(今江苏丹阳市)等地。当时的秦淮河圩堤低矮,河面窄小。走了数里路后,地近赤山,秦淮河已到尽头,前面是白水连天的赤山湖湖区。那时赤山湖范围很大,周长有300多里。北至土桥、石狮,南达虬山、周岗圩;东抵茅山、周家边,西临湖熟、禄口。
吴军接着沿赤山湖岸边,继续向北行进。约莫两个时辰,沿湖大路走完,到了赤山湖上游的黄梅河。前哨打马,忽然转回:“报,前面已到句容地界的土桥,向东去句容的大桥,被大水冲倒,人马无法过河!”
孙策、周瑜听罢,赶紧扬鞭催马来到队伍前面。此时程普、黄盖等将领已在断桥边,面水指指点点,正在说些什么。孙策、周瑜举目张望,只见一条大河由北向南,通向赤山湖,将句容到土桥的大路拦腰切断。数丈宽的黄梅河上,大桥桥面不见影子,只剩下东西两座桥墩。
此处不仅是古驿道,更是要隘之地。南面是一望无边的赤山湖,北面是人迹罕至的岗地。正西20里,是淳化关,直通秣陵(南京);西南40里,直达湖熟;正东15里,是秣陵东大门句容。句容城北是江乘(今栖霞),东、东北分别是曲阿(今丹阳)和丹徒(后称京城、京口,今镇江)。
诸将领先议“涉水过河”。时值夏日雨后,水急浪大,不仅河面更加宽阔,而且河水凶险难测。派人试探,一个人打不到底,水中难行,此法不通。
再议绕行句容。找来当地人问信后方知:上游无桥,也无道路,难以行走。句容近在咫尺,半个时辰就能到达;如果从西边淳化关绕道,少说也要跑两天。疲于奔命不说,眼下扫荡江东,争分夺秒,征战如救火!怎么办?孙策望着浑浊的河水,急得连声叹息!众将领一筹莫展。
周瑜在沉思中望着桥墩,突然眼睛一亮,对孙策说:“扫平江东后,这里就是主公您的天下。依我看倒不如,我们将这桥建造起来,日后东去句容、镇江,西到湖熟、秣陵也好方便自己。”
周瑜说得在理,众将称是。
孙策点点头后,忽问:“造桥?几天功夫?”
周瑜答道:“一天!就今天!”
孙策抬头望望太阳,说:“大半天时间,把桥造好?公瑾啊,军中不得开玩笑!”
程普、黄盖等人也附和起来:“军中无戏言!”
周瑜认真回道:“今天造不好,我甘愿受罚!”
孙策问:“桥工哪里来?”
周瑜答:“我的营中有人!”
孙策问:“石料哪里来?”
周瑜答:“我们军中,水性好的大有人在!能把河里石头涝上来。为防止石料不够,再派些人到附近山上、村里去找些好的来。”
“此法不错!”孙策想了想,说,“公瑾你监管造桥!预备石料,就交给程、黄二位将军吧!”
“遵命!”三位将军应声后,各自赶回本营去了。
周瑜把本部五百余名壮士,分成四个班组,令轮番造桥一个时辰。程普、黄盖各自从本营抽出大力士200人,四处搜寻合适的大石头。
周瑜坐镇,亲自指挥、监督。说干就干。人歇,建桥不歇。午饭,干的干,吃的吃;吃的吃,干的干。吴军将士们,在河里捞石块的捞石块,砌桥的砌桥,做帮手的做帮手。桥上桥下,水上水下,人头攒动,个个忙碌。桥头、路边送石头,抬石头的士兵,川流不息。大半天后,夕阳西坠,黄梅河上一座三孔石桥,在秦时驿道原处,新建起来了。
夕阳中,孙策鞭指石桥,大喜道:“建造此桥,公瑾首功!先过者,公瑾也!”
周瑜再三谦让,执意不肯。孙策见僵持难下,令人将驮着周瑜的大白马,牵到桥头。 孙
策嘱咐道:“公瑾坐好!”话音刚落,朝周瑜的坐骑后股,急挥一鞭。
大白马突遭鞭打,受惊不小,两腿腾空,一阵嘶鸣;身着白色战袍的周瑜,急忙将两腿夹紧马肚,两脚蹬紧马鞍。只见大白马在叫声中一跃而起,急速腾空向前一窜,巨大的银光“倏地”朝前一闪,眨眼之间,大白马驮着白衣小将,到了新桥对岸。
众人尚未看清,周瑜在对岸已将战马勒住。大家如坠云雾之中,还没有缓过神来,人群中不知谁,突然高声叫道:“看,看石头上!”
孙策等众将士低头一看,只见刚才大白马奋蹄处的石头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马脚印。
“天助我也!”孙策兴奋地狂喊起来,“此桥,就叫周郎桥吧!”
公元195年,风华正茂的周郎,时年21岁!
20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