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机制面临新课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视听节目在不同平台和终端的播出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对不同终端的内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主管电视剧的内容审查,如今,电视剧不仅要在电视台播出,还要在网络平台播出,电视剧管理司是否具有相应审查管理权限?过去,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负责对在网络平台上播出的视听节目的管理,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也履行相应管理职责,如今,台网互动渐成趋势,优质网剧也得以在电视台播出,网剧在电视台的审查又如何完成?
同样的内容,在传统播出平台不可以播出,在新媒体渠道则可以广为传播,这样的错位一定不是一个国家视听节目管理的初衷和出发点,更不可能是内容管理的理想状态。新的形势下,政府部门之间能否实现交叉管理?不同平台的管理机制能否理顺并获得公平?不得不承认,现行管理机制面前,许多问题都有待解答。
电视剧和网剧内容审查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我国电视剧的内容审查实行“专审”制,即国产剧、合拍剧、引进剧均实行内容审查和发行许可制度,电视剧只有事先通过内容审查并获得发行许可证,才可以在电视台播出。电视剧审查的责任主体是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的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和电视剧复审委员会,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的电视剧审查机构,与此同时,承担内容审查职责的人员还须是“有较高学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
与电视剧内容审查相比,网剧内容审查的行政色彩明显要弱得多,尺度也较为宽松:相关要求规定,网络剧的内容审查属于“自审自查”,从事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播出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应具有满足审核需求的经国家或省级网络视听节目行业协会培训合格的审核人员”“应组织3名以上审核员进行内容审核,审核一致通过后由本单位内容管理负责人复核、签发”。而业内人士指出,自审机制很容易使网站在商业利益面前有意或无意地放宽审查尺度,从而使网剧屡屡踩线或打擦边球,观众对网剧和电视剧在内容上的差异化感知就油然而生。
“实际上,网剧和电视剧在内容审查的标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同一个体制下,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络上本来也不能播,这应该是一种行业自觉,只是因为机制不一样,电视剧审查具有更多行政强制色彩,网剧审查更多依靠网站自律,就给了一些网站钻空子的机会。”优酷土豆自制剧中心总监袁玉梅曾经在传统影视行业工作8年,在她看来,对网剧内容审查标准和尺度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些网剧之所以“踩雷”,除了利益驱使下的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从业者经验不足,对审查标准不够敏感。仔细分析近期遭遇下架危机的几部网剧,《太子妃》涉及道德风化,《无心法师》《探灵档案》涉及封建迷信,《心理罪》《暗黑者》涉及凶杀暴力,《盗墓笔记》涉及违法犯罪,无不是传统影视剧的“雷区”。
产业发展不能靠踩线
与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一样,网剧的主要受众群也偏向年轻。据腾讯旗下的企鹅影业副总裁方芳介绍,腾讯视频的主要受众是16—28岁的年轻人,这也是在腾讯视频上观看网剧的主要群体。为了吸引这一部分观众,视频网站推出的网剧必须在内容题材上下足功夫,颇受年轻人喜爱的青春、爱情、玄幻等题材自然是项目开发的重点。
罗建辉则表示,2011年国内网剧刚刚开始活跃之时,管理部门曾考虑以广播影视作品的标准来规范网络自制视听作品,但考虑互联网是新生事物,便决定以创新性的试行规定来进行管理,即让有资质的网站根据规定自审自查,如果自审没有问题,但是播出后通过24小时不断监看和群众举报发现有问题,则责令下线修改,经审查后再决定恢复上线与否。但资本的自律显然并不令人乐观,也正是因为这样,今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主管部门对“线上线下标准统一”的强调,才被行业内外视为管理收紧的信号,也被不少人视为史上最强的网剧内容审查标准。
网剧内容审查权是否将交由政府?其行政化色彩和强制性是否会加强?对于新的管理细则,业界揣测不一,但总体仍保持乐观态度。
“政策固然是一种限制,但限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变得相对公平。如果没有限制,从业者的自律恐怕也很难有效,大家什么都可以拍,那就只会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竞争。所以,政策肃清的环境其实是一个让从业者自我约束和提升的机遇。”优酷首席运营官朱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