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明代衣長的趨勢是從短逐漸變長,嘉靖年間大概還是80-90公分左右,到了萬曆年間已經是100公分上下,到了明末已經是120公分。因為衣長的變化,在萬曆年間出現寬底襴的雙襴裙。(請參考拙作:明代中晚期馬面裙裙襴與衣服的搭配問題)
我後來量了孔府那幾件裙子(紅蟒、綠蟒、藍緞、花鳥),發現不論裙頭長度,裙門都落在21-22附近。我又想起張守宗墓那幾件,也是窄裙門。所以我推論,衣長、裙欄、褶子是整體一起變化的。
隨著衣長變長,裙襴由寬膝襴往寬底欄發展,裙子也從蓬蓬裙轉變為修身貼合的百褶裙,因為長衣+蓬蓬裙是比較卡的,短衣服搭配蓬蓬裙比較有整體性。(也就是憲宗行樂圖到圖畫上的修長馬面裙的差異)【图1】嘉靖時衣服變長,裙襴還沒被遮到,還沒下移。但是衣服開始會卡了,所以裙子開始跟著變化,所以裙門寬窄都有。如王洛家族墓,M1為嘉靖19年,此時有兩件寬裙門的馬面,六件窄裙門的馬面。到了M2推測為嘉靖晚期或萬曆年間,就全都是窄裙門的了。
當然這也是個腦補而已,無劫緣就覺得裙門寬窄是同時流行的。而我是覺得明代前期流行窄裙門,中期流行寬裙門,後期又流行回窄裙門。在窄裙門的基礎上開始往百褶裙發展,當褶子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到了清代又流行回寬裙門。簡單的來說就是:
◆明初:對穿交的衫子+窄裙門+平行褶
◆明中後:60-90公分的襖子+寬裙門+喇叭褶(一般為寬膝襴)
◆萬曆後:100公分的襖子+窄裙門+平行褶(一般為寬底欄)
◆晚明(崇禎):120公分的襖子+百褶馬面裙(一般為素裙)
以上討論指是民間狀況而已,因為我們知道,像是益宣王墓和定陵,都流行豎領對襟或是方領對襟的短衣,裙子還是蓬蓬裙的狀態。而且應該是有例外的情況,就像是我們流行細直筒的牛仔褲時,不能說就沒有喇叭褲的存在對吧?畢竟這都是版型問題不是形制問題。
白色那件馬面裙,商家其實會做梯形褶或是窄裙門,但是商家表示,布料太軟,喇叭褶的效果沒有平行褶好。又說裙門寬度跟樣紋也有關係,所以打褶方式和裙門寬度,要考量的層面其實不少。
而且我必須要說的是,像是我們討論到裙襴、褶子與衣長的搭配問題,說不定是個偽命題。出土的時候第一層衣物應該是圓領袍,容像穿的也是帶補子的圓領袍居多。但是我們一般穿不到圓領袍,也搞不到鳳冠霞帔,所以只能就第二層衣物去討論搭配。但是討論到裙子,我們又割捨不下第一層金燦燦的織金馬面,只去穿第三四層的花裙或是素裙。畢竟我們已經不在那個時代,也不講究那個時代的品秩。也慶幸晚明的服妖風氣,讓我們現代的穿搭更加理直氣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