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女人吧 关注:28,131贴子:1,105,620

新红楼怎么败在一个“新”字上的––转帖周岭先生的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红楼怎么败在一个“新”字上的––转帖周岭先生的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04 12:59回复
    红楼梦案
    2010年,全国人民翘首盼望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在一片质疑声中强势开播,又在更加强烈的质疑声中黯然收市。那段时间,批评这个词儿的份量已经太轻了,基本上是群殴。
    意见很杂,不是不集中,而是规模化的问责直指学术艺术的各个方面,将一部耗费巨资制作的大戏裭剥得体无完肤,几乎没有了优点。
    我曾经担任《红楼梦》电视选秀的首席评委,继而出任新红的顾问。以我的职分,无论是批评还是护短,似乎总不该沉默。但我还是沉默了。我谢绝了一切电视网络报章杂志的采访,拒不出席一切有关新红的宣传活动。这对于我,用媒体的话说,很不正常。
    我有我的道理。大事当前,但凡表态,支招也好告诫也好,都必须话说在前面,决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对于新红这档子事,从我“被顾问”的那天起,只要有机会,就没停止过说话,属于放“马前炮”。但如果当事者不听,或者干脆不给机会说,那就没办法了。
    当新红播出之时,木已成舟,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太多问题,不幸言中事小,无力回天事大。所以,我沉默了。
    一场热闹过去之后,倒是应该把早前思考的、曾经反复提出的一些问题回顾一下,虽已无补于新红之失,但对于今后再拍《红楼梦》,或可有一些意义。
    先说剧本。剧本也者一剧之本,尤其是电视剧。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剧本。剧本好,导演弱一些,只要不犯错误,片子都会成功。剧本不好,再好的导演,也难拍出好片子来。剧本可以说是总任务书。
    新红的第一个失误,就是剧本。
    《红楼梦》的剧本,太难写了。除了要面临一般名著改编所遇到的问题,完成从小说到电视剧艺术形式的转换,还要慎重处理典章制度仪礼风俗的问题,更要涉及“红学”的诸多特殊问题。
    这就要求编剧,不仅原著要读得熟,还要悟得透;还要时刻揣摩原作者的艺术意图,——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用注释式的方法改编原著;还要准确把握人物语言,“肖其声口”,——不是照抄,而是不失原意地将浅近文言翻译成那个时代的口语;还要“忠于原著”,而“原著”的范围,是八十回?还是一百二十回?不容回避,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态度。难吧?
    更不用说,还有大量人物的取舍问题,网状结构的重构问题,不可忽略的诗词曲赋的使用问题……。还有,最最重要的,这部书为什么要“假作真时真亦假”?作者要通过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通过 美和美的毁灭的故事,通过天理对天性摧残的故事,究竟要阐发什么样的哲理意图?难吧?
    《电影的本性》一书的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谈到改编问题时这样说过:“小说不是一个电影化的文学形式,这个结论立刻就突出了改编问题——一个如此复杂以如是。
    如此之难的任务,新红竟交给了一群大都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八零后”的所谓才女(其中有一位才男)。凭着懵懂,凭着无知无畏,凭着急就章式的所谓时尚解读,终于铸成了大错。也就是说,其实不必再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拍去播去宣传去造势,当剧本方案匆匆拍板之时,新红已经毁了。
    新红的第二个失误,选演员。
    这里有一个误说必须匡正:有人套用“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类比大错特错,新红在遴选演员的时候就误在这里了。因为不肯花时间成本读书,所以对原著不熟。而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祭出这句似是而非的话来。似乎所有对人物不理解的困惑,都由于“一千个”的说法,迎刃而解了。
    于是抛开原著,一切照着“我心里”选来。“谁说黛玉一定是瘦的?”我心里的那一个是“婴儿肥”的;“谁把宝钗比杨贵妃的?”我心里那一个是瘦的。顺理成章,贾母可以恶,毋须慈祥;王夫人可以老,不用算年龄;元妃可以不美,不用考虑皇帝的感受;宝玉可以像贾环,妙玉可以像媒婆,惜春可以比几个姐姐都大……。
    结果,这人物一出场,观众“跳戏”了。为什么呢?大家对《红楼梦》太熟了,对人物太熟了。熟到一闭上眼睛,主要人物的体貌特征清晰出现。与哈姆莱特完全不一样,一千个人心里对于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薛宝钗、一千个贾宝玉的认识竟然是趋同的。那么,眼前的新红怎么回事?人物呢?大家“认识”的人物呢?怎么全拧了?于是跳戏。这“跳戏”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演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用了,观众不在状况了。这个时候,演员越使劲儿,观众越不买账。形似都谈不上,还谈什么神似?道理很简单,抛开原著选演员,货不对版。
    新红的第三个失误,人物造型。
    先说化妆。
    新红的主要女性人物妆有两个特点,一,髪际贴片;二,不画眉毛。这太奇怪了。
    《红楼梦》里的人物非常多。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上,不管谁拍,都有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就是如何才能把这么多的年纪、身份相仿的人物区别开来。况且中国人的脸被称作“模糊的脸蛋儿”,每个人的区别不大,特征不明显,不像西方人脸部轮廓清晰。因此最应该做的,是调动化妆、造型、服装、道具、环境以及表演、摄影、用光、景别甚至音乐、声线等各种手段,利用五官、高矮、胖瘦、体态等先天条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04 13:00
    回复
      经典的书,就不能拍影视剧!再怎么拍好也表达不出原著的精髓。你说老版的红楼就好吗?其实也是不行。做好的办法就是不拍,不怕是对原著最大的尊重


      IP属地:天津3楼2017-11-04 13:07
      收起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5354968139?share=9105&fr=share&see_lz=1&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8.8.8.15&st=1509772226&unique=B0F7BF912AB1985B6950839350087984 不好意思啊,本来想文字贴来的,却不成功。只好复制了链接以飨喜欢红楼的姐妹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04 13:23
        收起回复
          我不喜欢新版红楼,看了半集,忘记看的哪儿了。后来在百度看了一篇视频对比新旧黛玉之殇的场景,新版实在是难以下咽。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1-04 14:30
          收起回复
            新版红楼的高度,实在是欣赏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04 14:42
            收起回复
              米有看过新红,觉得另类。


              7楼2017-11-04 15:10
              收起回复
                忍着看到林黛玉裸死就再也忍不住扔了


                IP属地:重庆8楼2017-11-04 15:36
                收起回复
                  新红没有欣赏过,也许需要与时俱进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04 18:41
                  收起回复
                    第一印象很重要,本人又恋旧,新版着实不喜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04 18:56
                    收起回复
                      还是喜欢旧版,从表演到造型设计,都更接近原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1-05 15:51
                      回复
                        我的回复呢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1-05 15:52
                        回复
                          被秒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05 15:52
                          收起回复
                            明明都是孩子,却弄得那么老气横秋,就是一大败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7-19 20:26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7-20 05: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