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一章 消费心理学
1、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花钱——心里有数账户
-有的时候,客户不是觉得贵,只是觉得你的东西贵,因为你放错了账户。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小气,也没有绝对的大方,只有一个人对商品价值的判断——他认为商品值不值这个价。
-每个人都把等值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心里不同的账户中。客户并不小气,只是商品被错放在了他不愿意付费的心理账户中。要让客户把钱从不愿意花钱的心里账户转移到愿意消费的心理账户,就要改变他对商品的认知。
2、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沉没成本
-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前期投入越大,后期就会忍不住投入更多。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看这件事情未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同时也会看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
-沉没成本即已经产生的花费,也叫作“既定成本”。沉没成本没有好坏的区别。由于沉没成本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地给对方制造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反过来,如果能够克服这种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就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3、贵和便宜是相对的——比例偏见
-找到一个小的价格基数,展现一个大的优惠比例,会让消费者获得巨大的价值感。
-在很多场合,人们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比例偏见却使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比例偏见的应用方式
(1)在促销的时候,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感到获得更多优惠;价格高的商品,则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也就是说,价格低的时候讲比例,价格高的时候讲数值。
(2)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格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
(3)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贵重的商品一起卖,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价值感。
4、得到100元,可以弥补失去100元吗?——损失规避
-一个人因失去带来的痛苦,比等量得到产生的快乐,强烈2.5倍。
-得到的快乐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带来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作“损失规避”。
-利用损失规避,可以:
(1)用换购(以旧换新)的方法来替代打折。
(2)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来替代损失的表述框架。
(3)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大胆推出“无理由退货”,其实消费者一旦购买,就会非常害怕损失。
5、拉个垫背的,显得你便宜——价格锚点
-消费者并不是为商品的成本付费,而是为价值感付费。价格锚点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值感知。
-面对大量的商品,消费者是很难找到一个所谓的“合理价格”的,因为合理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饿,而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感知决定的。
-运用价格锚点来引导购买的两个原则:
(1)避免极端。在有三个或者更多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不会选择最低和最高的,而是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那个商品。
(2)权衡对比。当消费者无从判断价值高低的时候,他会选择用同类商品做对比,让自己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