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吧 关注:34,920贴子:486,480
  • 6回复贴,共1

仇鹿鸣:碑的社会史研究试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仇鹿鸣


1楼2017-11-13 07:57回复
    近二十年来,出土墓志成为推动中古史研究进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随着基础建设的展开及盗墓活动的猖獗,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刊布的新出墓志数量颇为可观。仅以唐代而论,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两书共辑录墓志约5164方,资料收集的下限是1996年,据气贺泽保规《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增订版)》统计,截止2008年前已达8368方(不含志盖),目前已刊布的数量虽难以确切掌握,但估计已在11000方以上。平冈武夫《唐代的散文作品》曾统计《全唐文》及《拾遗》《续拾》共辑录唐人文章22896篇,则出土墓志已占存世唐人文章的三分之一以上。北朝墓志整理刊布的情况与唐代类似,其中可以一提的是近年来邺城一带大量出土东魏北齐墓志,流散民间者已辑成《文化安丰》《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墨香阁藏北朝墓志》等书出版。正是有了这些新资料的推动,使得出土墓志研究近年来颇有成为显学的趋势。


    2楼2017-11-13 07: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纪念性石刻传统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秦始皇巡幸各地时的刻石,直到当今社会,每逢重大的事件、工程,仍不乏刻石纪念、记述前后因果之举。如果将简帛、纸张及电子储存介质视为普遍通用的书写材料,那么在过去的两千余年中,通用书写材料已经历了两次重大革命,但纪念性石刻的传统穿越其中,至今依然保有生命力,这无疑与石刻这一介质所具有的永恒性与公共性密切相关。而且这一传统并非中国独有,在世界各个文明中普遍存在,或可说是人类共通社会观念的产物。如果说通用书写载体的变革在于追求记录及传播的便利,那么金石这类介质则恰恰相反,甚至是借助镂刻的不易而为人所宝重,成为超越于通用书写载体之上,承担特定社会功能的纪念物。循此思路,不难注意到墓志虽占据了已知中古石刻文献的大宗,但因其镌刻后便被埋于地下,仅具有永恒性,而缺乏公共性,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较为单一。若以古人的观念揆之,并非是最重要的纪念物,而现代学者关注较少的地面石刻,特别是各类纪功碑、德政碑等公共性的碑碣才承载了古人“镂之金石,以志不朽”观念的核心。
      因此,如果说当下以墓志为主体的石刻研究,采用的是“萃取式”的方法,具有政治史研究的取向,强调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证,那么我们若能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探讨碑这一公开的纪念物在古人世界中的功能与意义,开拓碑的社会史研究,至少在四个面向上,较之以往或将呈现出新的观察角度。


      4楼2017-11-13 07:58
      回复
        碑作为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作为一种永恒性的景观,碑当然不像纸张这样的通用书写材料具有携带上的便利性,但碑依然具有重要的信息与知识传播功能。碑的刻立、废弃、重镌本身就传递出不同的政治讯息,唐宪宗平定淮西,特别选择利用吴少诚德政碑的旧石改刻平淮西碑,通过对碑铭这一永久性景观的重新定义,重塑唐廷在当地的政治权威。另据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余昔年随侍至定武,见总管厅有唐段文昌撰平淮西碑石。”则唐廷似曾于多地立平淮西碑,其所欲传递的政治讯号则不言而喻,定武军即唐代定州,义武节度使恰是河北藩镇中对唐廷较为恭顺者。类似的例子亦见于后世,清乾隆平定准噶尔、回部后,不但将告成碑立于太学,更下诏于省、府、州、县各级文庙中复制此碑,以达成向一般吏民宣扬宏业的目的(朱玉麒《从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清代西北边疆平定的礼仪重建》,《高田时雄教授退休纪念东方学研究论集》,临川书店,2014年)。
        另一方面,碑文可以通过拓本、抄写等手段化身为通用的书写材料,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与效力。如玄宗曾将华岳庙碑的拓本张架立于洛阳应天门,供文武百官观览。太宗亲自撰书的魏征神道碑,“刻毕,停于将作北门,公卿士庶竞以模写,车马填噎,日有数千”,于是碑从“固定的景观”变成“流动的文本”。敦煌文献中《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淮深)德政之碑》钞本则于正文之中多用双行小字笺释典故与史事,这一详注古典与今典的钞本或是向归义军中文化程度不高的节将士卒宣讲碑文所用,而敦煌儿童习字也有以《张淮深德政碑》《史大奈碑》为素材者,可见这类文本传播于各个阶层。如果说碑的兴废及碑文的流布在当时是窥测政治气候移易的风向标,那么对于后世而言,长存于地面的碑碣则成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如中唐张建章为人好学,“经太宗征辽碑,半在水中。建章则以帛苞麦屑置于水中,摸而读之,不失一字,其笃学也如此”。宋以降金石学兴起后,围绕着访碑、拓碑产生的各种故事及作为礼物流动的拓本等都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社会史上的重要一页。


        6楼2017-11-13 07:58
        回复
          作为政治、社会事件的立碑活动
          古人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立碑颂德、流芳后世是立功最直观的体现,故为人所重。因此围绕着德政、纪功之类纪念性碑刻兴立背后往往充斥着种种政治的角力,是确认君臣关系、塑造政治秩序的重要一环。既往的研究尽管重视将传世文献与石刻文献相比勘,但受制于“萃取法”的取向,多将碑文割裂开来,寻找有无纠订传世文献记载之处,但对于如何从整体上理解碑文的表达与当时政治角逐间的关系,立碑的过程中碑主与朝廷的互动等则措意无多,所重者仍是碑文的内容,而对碑文言词内外的蕴意及与立碑相关的政治运作则缺乏关注。笔者以为可以尝试用“代入法”展开碑的社会史研究,由于古人对立碑一事的崇重,立碑本身就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社会事件,围绕从立碑的许可、碑文的撰写、到碑落成前后的宣传等皆可引申出进一步探究的线索。重要的颂德碑、纪功碑,除碑文外,往往在史籍中也保留了不少相关记载,若能综合地加以运用,激发周边史料的活性,足以勾勒出更加丰富的细节,复原一个完整的政治事件。


          8楼2017-11-13 07:58
          回复
            由于碑与墓志不同的功能,相对而言,碑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20世纪以来的石刻研究以墓志为主体,是以新史料的发现为驱动,但从现代学术的要求而言,更需要提升方法上的自觉,在文献考订的基础上,思考石刻的社会功能,复原立碑前后的政治场景,由物见人,借助文本通向历史现场,构成我们进入古人世界的重要路径。


            9楼2017-11-13 07:59
            回复
              (本文原题《言词内外:碑的社会史研究试笔》,刊于《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七辑,刘晓、雷闻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10楼2017-11-13 0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