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云南——正在消失的野生动物王国 》第一集,我们讲述了云南最近10多年野外可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包括印支虎、白掌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爪哇野牛、赤颈鹤、小齿灵猫、鼋、斑嘴鹈鹕、黑兀鹫、白背兀鹫(拟兀鹫)共十种动物。这一集,我们讲述云南目前处于极度濒危有可能灭绝的十五种野生动物。以下每种动物的数量少则几只,几十只,多则也不过几百只,牠们正在种群灭绝的边缘挣扎。
一、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 又称为亚洲野牛, 由于印度野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也被叫做白肢野牛、“白袜子”等,分布于亚洲南部与东南部,我国只分布于云南。印度野牛的双角非常雄伟,弯度很大, 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野牛, 体长2米5 ~ 3米3,尾长0.9~1米,肩高1.9米~2.2米,体重最大可达1吨半。我们日常见到的家牛肩高一般低于成年人身高,但是印度野牛比肩姚明的身高, 如果加上头的高度,印度野牛接近一头亚洲象的高度,十分魁梧。 1990年初估计中国有1000多头,由于20年多年的天然林砍伐、天然草场开垦,以及最根本的是盗猎杀戮——一次性被猎杀几十只并不罕见,2015年数量下降到100头左右,处于灭绝的边缘。目前保护措施远远不够。
雄伟的印度野牛,中国体型第二大的动物,却鲜为人知。牠即将灭绝,咋办?图片来自网络
二、东部白眉长臂猿
东部白眉长臂猿(学名:Hoolock leuconedys): 白眉长臂猿亚种。 雌雄均有两条明显分开的白色眼眉(与西部长臂猿两条眼眉链接相区别), 下巴有和眉色配套的白胡子( 与天行长臂猿的最大区别之处 )。 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6-9千克。雌雄体格相差不大,但雄性体毛为黑色;而雌性的体毛为灰褐色为主。 分布于中国与缅甸,中国分布云南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地区 ,包括腾冲,盈江、保山和陇川 。生活于树上,很少下地活动,以野果、嫩叶、花芽等为主食,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等。平均每3年产仔1胎,自然增长缓慢。由于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不断,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破坏,栖息地不断减少,再加狩猎并没有完全制止,零散隔离的小总群导致东部白眉长臂猿举步维艰,目前数量仅100多只。
东部白眉长臂猿中国主要分布云南怒江以西的狭窄地区。图片来自网络
三、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学名:Hoolock tianxing):又名高黎贡山长臂猿,是最新发现的长臂猿种类。天行长臂猿的体长60-90厘米,体重6-8.5千克。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别不大,无尾。天行长臂猿的眉毛并没有东部白眉长臂猿那么厚重,雄性天行长臂猿的下巴上没有和眉色配套的白胡子,而雌性天行长臂猿的白眼圈也不像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那么浓密。分布区非常狭小,仅在云南省3县(区)有分布,由于原来将天行长臂猿统计为东部白眉长臂猿一个物种, 所以天行长臂猿实际数量仅仅100余只,且呈现出明显的片断化分布,主要栖息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盈江县、腾冲县。这个物种一发现就是极危物种,无比令人伤感。
天行长臂猿一发现已是极危物种。图片来自网络。
四、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体重约20-30千克,体长55厘米,尾长78厘米,头尾总长约1.2米。全身覆盖着茂密的黑毛,头顶有一撮细长而向前卷曲的黑色顶毛,耳部和颊部有小面积的白毛,面部皮肤呈淡粉色,下颏上有独特的白色胡须,会阴部为白色且容易分辨。发现于2010年,是继川、滇、黔与越南金丝猴外发现的世界上第五种金丝猴,总数不超过20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中国仅分布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虽然国家加强了怒江金丝猴的保护,但是保护措施仍然有待提高。
怒江金丝猴一发现就是极危物种,保护刻不容缓。图片来自网络
五、蜂猴
蜂猴(学名:Nycticebus coucang slow loris) , 体长28~38厘米,体重1到2千克。 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几乎完全在树上生活,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小。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 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白天蜷成球状隐藏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蛋。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南部,广西西南部。1988年评估中国野外有2000只,后来由于大量被捕捉贩卖为宠物,目前中国野外数量估计在300到400只之间,分散在很多区域,如果不开展严格的贴身保护,蜂猴估计十年左右将在中国灭绝。
我们能够保住大象,金丝猴,为什么保不住小小的我? 图片来自网络
六、矮蜂猴
倭蜂猴(学名:Nycticebus pygmaeus slow loris ),别称小蜂猴、小懒猴、属于蜂猴科、蜂猴属 ,是中国体型最小的一种灵长类动物,成体体长21~26厘米,体重250~800克之间。其外貌颇似一般常见的蜂猴,但体型小,仅为蜂猴的1/3-1/2。头圆,眼大而圆,口小齿利,口、鼻、唇白色,几乎没有尾巴 。倭蜂猴的面部和颈肩部大部为橙棕色而无灰色,头、颈和背部中央一般无暗色脊线,毛被柔软卷曲呈绵羊绒状。 倭蜂猴是亚洲中南半岛的特有物种 ,中国主要分布云南东南部及南部。 1988中国估计其数量为300-500只,现在评估数量在50只左右,灭绝指日可待!
谁来保护我?我是中国最袖珍宝贝,国宝啊!我只愿意在野外而不是宠物。 图片来自网络
七、马来熊
马来熊(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最南端森林, 体长110-150厘米,体重27-75千克, 是体型最小的熊科动物,憨态可掬。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胸部通常有一块"U"型浅黄色斑纹。舌很长,爪钩呈镰刀形,善于攀爬。马来熊不冬眠,以蜂蜜、白蚁、野果、树叶等为主食,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与西部,西藏也有少量分布。马来熊性情胆小, 平均寿命20多年。 马来熊在中国的数量本来就不多,1997年估计中国马来熊数量在350—400只之间,而最近二十年中国熊胆、熊掌消费旺盛,估计在云南南部的马来熊基本绝迹,在云南西部、西南部还有少许存在,乐观估计在50到100只左右。灭绝近在眼前。
马来熊是中国最少的熊科动物,比大熊猫珍稀,为什么歧视我们?图片来自网络
八、 鼷鹿
鼷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别名小鼷鹿,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体形比很多野兔还小,体重1.5~2.0kg,体长420~630mm,肩高约200mm,是中国最小的有蹄类动物。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是决斗的武器, 四肢细长,前肢较短。以植物的花果为食。全年可以繁殖,但是主要在夏季。分布在东南亚,中国仅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也有人在普洱发现过,但没有直接证据。虽然大量种植橡胶树导致鼷鹿生存艰难,2007年勐腊自然保护区仍有1000只左右的,可是为了配合望天树景区旅游开发、灌溉等需要,南腊河修建大沙坝水库导致鼷鹿栖息地——沟谷雨林被淹没并破碎化,给鼷鹿带来灭顶之灾。目前,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鼷鹿栖息地已经名存实亡,可能残存几只到几十只。虽然2016年有野外调查机构在中老边境的勐腊县易武乡发现了鼷鹿的踪影,但无法弥补鼷鹿在中国云南主要栖息地遭到的破坏,中国鼷鹿面临很快灭绝的处境。残存的鼷鹿不管在望天树景区附近还是在易武乡中老边境都难逃盗猎的最后一击!拆除大沙坝水库恢复河谷雨林是挽救中国鼷鹿的最根本措施。
中国最萌的食草动物,你的明天还有几天?悲切!图片来自网络
九、林麝
林麝(学名:Moschus berezovskii),麝的一种,分布秦岭以南、以西的中国广大西南地区。 成年林麝体重很小,仅6~9kg,体长60~80厘米,肩高小于500mm。林麝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它的后肢比前肢长1/3~1/4,所以站着的时候后部明显的比前部高。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耳朵长而直立。毛粗硬、曲折呈波浪状,呈深棕色,成体不具斑点。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由于长期遭受猎杀,麝都非常胆小,一只单独活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更是一种名贵的高级香料,因此中国所有地区的麝都遭来杀身之祸,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云南林麝也不例外!目前云南林麝处于极度危机状态,评估野外数量几十到几百只之间,比20多年前下降了95%以上,其危机状态与穿山甲相当!
世界上遭受猎杀最惨的动物不仅是犀牛、穿山甲,还有中国的麝。 图片来自网络
一、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 又称为亚洲野牛, 由于印度野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也被叫做白肢野牛、“白袜子”等,分布于亚洲南部与东南部,我国只分布于云南。印度野牛的双角非常雄伟,弯度很大, 是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野牛, 体长2米5 ~ 3米3,尾长0.9~1米,肩高1.9米~2.2米,体重最大可达1吨半。我们日常见到的家牛肩高一般低于成年人身高,但是印度野牛比肩姚明的身高, 如果加上头的高度,印度野牛接近一头亚洲象的高度,十分魁梧。 1990年初估计中国有1000多头,由于20年多年的天然林砍伐、天然草场开垦,以及最根本的是盗猎杀戮——一次性被猎杀几十只并不罕见,2015年数量下降到100头左右,处于灭绝的边缘。目前保护措施远远不够。

二、东部白眉长臂猿
东部白眉长臂猿(学名:Hoolock leuconedys): 白眉长臂猿亚种。 雌雄均有两条明显分开的白色眼眉(与西部长臂猿两条眼眉链接相区别), 下巴有和眉色配套的白胡子( 与天行长臂猿的最大区别之处 )。 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6-9千克。雌雄体格相差不大,但雄性体毛为黑色;而雌性的体毛为灰褐色为主。 分布于中国与缅甸,中国分布云南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地区 ,包括腾冲,盈江、保山和陇川 。生活于树上,很少下地活动,以野果、嫩叶、花芽等为主食,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等。平均每3年产仔1胎,自然增长缓慢。由于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不断,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破坏,栖息地不断减少,再加狩猎并没有完全制止,零散隔离的小总群导致东部白眉长臂猿举步维艰,目前数量仅100多只。

三、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学名:Hoolock tianxing):又名高黎贡山长臂猿,是最新发现的长臂猿种类。天行长臂猿的体长60-90厘米,体重6-8.5千克。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别不大,无尾。天行长臂猿的眉毛并没有东部白眉长臂猿那么厚重,雄性天行长臂猿的下巴上没有和眉色配套的白胡子,而雌性天行长臂猿的白眼圈也不像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那么浓密。分布区非常狭小,仅在云南省3县(区)有分布,由于原来将天行长臂猿统计为东部白眉长臂猿一个物种, 所以天行长臂猿实际数量仅仅100余只,且呈现出明显的片断化分布,主要栖息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盈江县、腾冲县。这个物种一发现就是极危物种,无比令人伤感。

四、怒江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strykeri):体重约20-30千克,体长55厘米,尾长78厘米,头尾总长约1.2米。全身覆盖着茂密的黑毛,头顶有一撮细长而向前卷曲的黑色顶毛,耳部和颊部有小面积的白毛,面部皮肤呈淡粉色,下颏上有独特的白色胡须,会阴部为白色且容易分辨。发现于2010年,是继川、滇、黔与越南金丝猴外发现的世界上第五种金丝猴,总数不超过20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中国仅分布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虽然国家加强了怒江金丝猴的保护,但是保护措施仍然有待提高。

五、蜂猴
蜂猴(学名:Nycticebus coucang slow loris) , 体长28~38厘米,体重1到2千克。 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几乎完全在树上生活,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小。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 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白天蜷成球状隐藏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蛋。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南部,广西西南部。1988年评估中国野外有2000只,后来由于大量被捕捉贩卖为宠物,目前中国野外数量估计在300到400只之间,分散在很多区域,如果不开展严格的贴身保护,蜂猴估计十年左右将在中国灭绝。

六、矮蜂猴
倭蜂猴(学名:Nycticebus pygmaeus slow loris ),别称小蜂猴、小懒猴、属于蜂猴科、蜂猴属 ,是中国体型最小的一种灵长类动物,成体体长21~26厘米,体重250~800克之间。其外貌颇似一般常见的蜂猴,但体型小,仅为蜂猴的1/3-1/2。头圆,眼大而圆,口小齿利,口、鼻、唇白色,几乎没有尾巴 。倭蜂猴的面部和颈肩部大部为橙棕色而无灰色,头、颈和背部中央一般无暗色脊线,毛被柔软卷曲呈绵羊绒状。 倭蜂猴是亚洲中南半岛的特有物种 ,中国主要分布云南东南部及南部。 1988中国估计其数量为300-500只,现在评估数量在50只左右,灭绝指日可待!

七、马来熊
马来熊(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最南端森林, 体长110-150厘米,体重27-75千克, 是体型最小的熊科动物,憨态可掬。全身黑色,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胸部通常有一块"U"型浅黄色斑纹。舌很长,爪钩呈镰刀形,善于攀爬。马来熊不冬眠,以蜂蜜、白蚁、野果、树叶等为主食,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与西部,西藏也有少量分布。马来熊性情胆小, 平均寿命20多年。 马来熊在中国的数量本来就不多,1997年估计中国马来熊数量在350—400只之间,而最近二十年中国熊胆、熊掌消费旺盛,估计在云南南部的马来熊基本绝迹,在云南西部、西南部还有少许存在,乐观估计在50到100只左右。灭绝近在眼前。

八、 鼷鹿
鼷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别名小鼷鹿,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体形比很多野兔还小,体重1.5~2.0kg,体长420~630mm,肩高约200mm,是中国最小的有蹄类动物。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是决斗的武器, 四肢细长,前肢较短。以植物的花果为食。全年可以繁殖,但是主要在夏季。分布在东南亚,中国仅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也有人在普洱发现过,但没有直接证据。虽然大量种植橡胶树导致鼷鹿生存艰难,2007年勐腊自然保护区仍有1000只左右的,可是为了配合望天树景区旅游开发、灌溉等需要,南腊河修建大沙坝水库导致鼷鹿栖息地——沟谷雨林被淹没并破碎化,给鼷鹿带来灭顶之灾。目前,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鼷鹿栖息地已经名存实亡,可能残存几只到几十只。虽然2016年有野外调查机构在中老边境的勐腊县易武乡发现了鼷鹿的踪影,但无法弥补鼷鹿在中国云南主要栖息地遭到的破坏,中国鼷鹿面临很快灭绝的处境。残存的鼷鹿不管在望天树景区附近还是在易武乡中老边境都难逃盗猎的最后一击!拆除大沙坝水库恢复河谷雨林是挽救中国鼷鹿的最根本措施。

九、林麝
林麝(学名:Moschus berezovskii),麝的一种,分布秦岭以南、以西的中国广大西南地区。 成年林麝体重很小,仅6~9kg,体长60~80厘米,肩高小于500mm。林麝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它的后肢比前肢长1/3~1/4,所以站着的时候后部明显的比前部高。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耳朵长而直立。毛粗硬、曲折呈波浪状,呈深棕色,成体不具斑点。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由于长期遭受猎杀,麝都非常胆小,一只单独活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更是一种名贵的高级香料,因此中国所有地区的麝都遭来杀身之祸,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云南林麝也不例外!目前云南林麝处于极度危机状态,评估野外数量几十到几百只之间,比20多年前下降了95%以上,其危机状态与穿山甲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