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云(1553~1639),字攀龙,别字宇浩,明朝宁阳(今宁阳县葛石镇葛石店)人。官至陕西布政副使。
隆庆五年(1571),张登云中进士,任凤阳知府。当时凤阳皇族亲王众多,因苛捐杂税、徭役繁重,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面对复杂的局势,他选择了以民生为己任,坚定地支持潘季驯(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治理黄河。因治理黄河占用了朱姓王族的部分土地,朱潘禹诬陷潘季驯欺皇灭祖。张登云不理这些人的诬陷之词,专心治黄大事,并把勘测河图上奏皇帝,为潘季驯辩驳。有了张登云的辩驳,黄河治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明神宗朱翊钧对张登云仗义执言、忠心爱民的品德给予了褒奖。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进而侵扰中国沿海。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防守成为保卫北京的重要一环。神宗选中文武双全的张登云任辽海道台,并委任他东征经略副使的重任。
万历二十二年(1594),丰臣秀吉派两万倭寇突袭辽东半岛的西宁城,形势十分危机。张登云临危不惧,在西宁城门下单骑立马,将长柄大刀横在腰前,怒责日倭首领。日倭不知城内虚实,以为明军早有准备,便仓皇而逃。张登云单骑退敌两万的战绩载入《明史》。时任松江通判的周绍业赋诗《西宁歌》称赞说:“铃阁重瞻颇牧才,湟门阃令肃风雷。片言气压三军锐,单骑风尘万虏摧。即有犬羊惊昼起,更无孤兔渡河来。长裙拟佩封侯印,熿朗勋名照上台。”张登云因此被封为西宁侯,升为陕西布政副使。
张登云还精通古文词规、抚汉音节,常与同乡名流吴崇礼等人一起对咏。他最得意的当数七言绝句和律诗。他的作品主要歌颂秀山丽水、田园之美,最著名的有《重修儒学记》《徐公生祠碑》等,收入《芝楼草》中。张登云著述甚丰,《葛石山房诗集》由兖州知府印行于世。诗编有《鲁雅副使》,明朝著名诗人戴景为之作序。后人称赞张登云的诗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有汉唐风骨。
张登云还是一个艺术高超的建筑设计师。他结合南北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了日涉园,内有湖、池、亭、楼、桥等,其布局、结构、配料、涂色等方面十分考究。还建有鲁南第一坊,名为紫诰重封坊,其势巍峨壮观,可惜毁于战乱。
隆庆五年(1571),张登云中进士,任凤阳知府。当时凤阳皇族亲王众多,因苛捐杂税、徭役繁重,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面对复杂的局势,他选择了以民生为己任,坚定地支持潘季驯(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治理黄河。因治理黄河占用了朱姓王族的部分土地,朱潘禹诬陷潘季驯欺皇灭祖。张登云不理这些人的诬陷之词,专心治黄大事,并把勘测河图上奏皇帝,为潘季驯辩驳。有了张登云的辩驳,黄河治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明神宗朱翊钧对张登云仗义执言、忠心爱民的品德给予了褒奖。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发动侵朝战争,进而侵扰中国沿海。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防守成为保卫北京的重要一环。神宗选中文武双全的张登云任辽海道台,并委任他东征经略副使的重任。
万历二十二年(1594),丰臣秀吉派两万倭寇突袭辽东半岛的西宁城,形势十分危机。张登云临危不惧,在西宁城门下单骑立马,将长柄大刀横在腰前,怒责日倭首领。日倭不知城内虚实,以为明军早有准备,便仓皇而逃。张登云单骑退敌两万的战绩载入《明史》。时任松江通判的周绍业赋诗《西宁歌》称赞说:“铃阁重瞻颇牧才,湟门阃令肃风雷。片言气压三军锐,单骑风尘万虏摧。即有犬羊惊昼起,更无孤兔渡河来。长裙拟佩封侯印,熿朗勋名照上台。”张登云因此被封为西宁侯,升为陕西布政副使。
张登云还精通古文词规、抚汉音节,常与同乡名流吴崇礼等人一起对咏。他最得意的当数七言绝句和律诗。他的作品主要歌颂秀山丽水、田园之美,最著名的有《重修儒学记》《徐公生祠碑》等,收入《芝楼草》中。张登云著述甚丰,《葛石山房诗集》由兖州知府印行于世。诗编有《鲁雅副使》,明朝著名诗人戴景为之作序。后人称赞张登云的诗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有汉唐风骨。
张登云还是一个艺术高超的建筑设计师。他结合南北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了日涉园,内有湖、池、亭、楼、桥等,其布局、结构、配料、涂色等方面十分考究。还建有鲁南第一坊,名为紫诰重封坊,其势巍峨壮观,可惜毁于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