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题:财务自由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27/20/9428521_571203912.shtml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现在赚多少,40岁以后才能财务自由?何谓自由?有人曾给过这样一个公式:自由=能力-欲望。但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对自由的定义也两样,因而实现财务自由需要多少钱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这个话题对于正在奋斗中的我们来说,却非常有意义:一是意味着我们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其二则是,当我们从虚幻走向务实,追求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自由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
1如何定义财务自由?简单说,财务自由就是提前退休或者不工作(靠被动收入)就能养活自己(覆盖日常开支)的一种自由。当我们的财务状况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时,就可以不依赖现有的工作和职业,而考虑如何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
个人收入主要分为两种:财产性收入和职务性收入。
前者是被动收入,不需要花费我们太多时间和经历就能自动入兜的收入,包括但不限于:房租、利息、分红、版税、广告代言费等;
后者是工资,需要我们每天8小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一旦没有了这个职务,我们可能就面临五米下锅的囧镜。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不能轻易离职,哪怕工作的极度不开心都无法选择掀桌子走人,因为这份工作是他们唯一收入的来源,失去了就一无所有。当一份固定薪水成为一个人唯一收入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看,不是他拥有了这份薪水去改善生活,而是这份薪水决定了他生活品质的好坏。
要达到财务自由,意味着:财产性收入(即被动收入)能够负担起我们的生活。因而,在职务性收入之外,能否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财产性收入(被动收入),相当于给自己的人生上了最大的保险。
2如何衡量财务自由?
理解了财务自由和被动收入的概念,现在你可以对照下面这个公示来算算自己的财务自由指数:财务自由指数=被动收入/日常开支当财务自由指数大于等于1,我们就实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了。假如我们每月的开支需要5000元,当我们的财产性收入(被动收入)能够刚好覆盖这个开支,说明我们已经步入财务自由的阶段。事实上,只要我们的被动收入能达到覆盖日常开支的一半的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觉得人生变得轻松起来了,被动收入越接近日常开支这个数额,我们就感到越轻松,变得越自信,越能平和地挑选和对待工作,并且敢于享受生活。现在中国经济泡沫化严重,通货膨胀猛于虎的时代,勇于进行多样化财富管理,是实现个人和家庭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3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根据上面财务自由指数的公式:财务自由指数=被动收入/日常开支想让公式的结果大于1。
我们可以做的是:
方法一:增加分子,即增加被动收入。假如你无法靠收房租,当个包租婆包租公来实现,那比较可靠的一条途径是:学习理财,用理财的收入来覆盖日常开支。
方法二:减少分母,即减少日常开支。对于大多数没有背景、无法拼爹的年轻人来说,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理财本金。假如一年存下8万,平均理财收益6%,一年就有4800的利息收入,平均每个月400,就已经能够解决一家3口的早餐开支啦!最重要的是,确定财务自由的意识和目标,不断通过工作和8小时之外的学习提升自己增加收入,早日攒下第一桶金,财务自由的曙光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在商业社会里,财务条件是对人身自由的最大约束条件,这种约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引力。追求财务自由的目标就是将这种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寻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一般而言,财务自由的状态有如下的四个非官方标准:
1. 不必为钱而工作
2. 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3. 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4. 保有一颗平常和自由的心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一个既有钱,又有闲,和保持了一个平常自由心的人。
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达至财务自由,既要身往之;还要心往之。
《金融与生活》主题:仅靠工资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