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芳华》主要有两大主题:青春的美好与残酷以及时代的阵痛,看完不禁让人唏嘘。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每一个人都渺小而脆弱,每一个人都是牺牲者。
青春的美好在影片前半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工团内明艳的色彩,排练室激昂的旋律,演出时活力的舞蹈,游泳池内健康的肉体……加上流畅的长镜头运用,大光圈、逆光的运用,暖色调的滤镜,呈现出了一种青春的酣畅和浪漫感。想必这也是出身文工团的冯小刚对于青春的记忆。
青春的残酷则更多地通过何小萍这一角色来呈现。小萍在她那个重组的家庭里是累赘,满心以为参军后会是新的开始,没想到从进入这个集体开始,她依旧不被善待。
虽然她偷拿军装,但不可否认她仍是善良的,反叛的,敢于坚持自我的。不像萧穗子纵然富有同情心,但为了从众,并不敢轻易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可是何小萍敢!
因为刘峰对自己的释放的一点点善意,哪怕这种善意是普度众生式的,她就敢在所有人都落井下石的时候,勇敢地在门口喊出,“你明天什么走,我去送你!”
这句呐喊是她对阴暗的人性、扭曲的集体发出的抗议。
所以在刘峰下放后,她以高烧为借口离开了这个让她彻底寒了心的集体。
当她在野战连撑过了战争的残酷,但在成为英雄之时她却彻底疯了。我想当她被推上神坛之时,她一定想起了刘峰,她一定清晰地认知到,人们拥戴的只是战地天使何小萍,而不是那个身上有馊味、内衣里偷缝海绵的何小萍。
可她最想被接纳被认可的一直是一个真实的有缺陷的自我,而不是被神化的天使。所以她疯了,在发疯时都在强调自己不是英雄。
在看到曾经的舞蹈时,她好似被唤醒了曾经的记忆。在月下的草坪里,她情不自禁跳起A角,这段用交叉蒙太奇呈现的深刻唯美的月下独舞,是何小萍渴望被认同的强烈的自我发声。
时代的悲剧则在刘峰身上体现得更为彻底。
在那个狂热的,推崇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年代,他一直学雷锋做好事,兢兢业业当好集体的一颗螺丝钉,他的所作所为无不符合那个时代对他的要求,所以他成为了大家的楷模。
可是他不知道作为一个零件是不能有自己的声音的,就好像神不能有人的私欲。一旦零件有了异动,哪怕它曾经荣耀无比,都会被当成残次品淘汰出局。
所以当他情不自禁触摸了林丁丁时,他的形象就“被”幻灭了。因为英雄某种程度是泯灭人性的,作为人的私欲、杂念是不应该存在的。就像林丁丁强调的那样,他是活雷锋,谁都可以抱就是他不能!
活雷锋注定只能在神坛上被供奉,一旦走下来就会被失望的人唾弃,被好事的人“投石”。
在影片后半段,刘峰企图通过勇敢忠诚甚至自杀式的牺牲,在战火中洗刷自己曾经的“屈辱”,可是他活下来了。
那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好莱坞式的战争场面残酷而震撼,断臂的刘峰短暂地成为了“英雄”。
当硝烟散去后一个时代结束,他(们)做的在那个时代所认为的正确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了意义。
一切努力都在刹那间化为轻烟,集体的分崩离析让一切衡量标准都顿然失效,信念崩塌后只剩下作为卑微个体的奔波劳累、苟延残喘。
当英雄消亡,当看到英雄的称号还不如一千块钱时,这种无力感有些沉重,有些让人唏嘘……他们就这样被时代抛弃了……
我们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消亡,也许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我们也会如“刘峰”们一样被时代抛弃,无能为力。
当所有的努力、荣誉、理想、信念都被碾碎,他们剩下的也只有关于曾经的记忆了吧,尤其是当在新时代里格格不入之时,他们一定会在迷惘失落中追缅一切变革之前心无旁骛无忧无虑的青春芳华。
所以对那场运动、那场战争和那个时代,冯小刚点到即止。他展现的更多是情感的悸动,青春瞬间的美好,为了呈现的更多的那个时代的美感,他没有用纵深或是昏暗压抑的表达,一切都被加上了一层名为回忆的滤镜,显得浪漫唯美,每一个人物也都被原谅,被安排了一个happy ending。
有些人被些抚慰了,有些人则暴跳如雷,他们谩骂冯小刚太“怂”,对阶层,对那场运动和战争造成的悲剧描写得太过于轻飘,反思的维度太浅,态度暧昧不深刻。谩骂真正善良的人要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施虐的人却没有一点愧疚地过着更好的生活。
确实,大量情感的描绘冲淡了的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剧,但为了过审,冯小刚这样做无可厚非。权当作为一部青春片来看,他表达出了青春的芳华,还额外将那个最好也是最坏时代的风貌和个体遭遇基本还原了,也引起了一部人的思考。作为一部电影,这就已经有了的价值。
所以他并没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们观众苛求的太多而已。
青春的美好在影片前半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工团内明艳的色彩,排练室激昂的旋律,演出时活力的舞蹈,游泳池内健康的肉体……加上流畅的长镜头运用,大光圈、逆光的运用,暖色调的滤镜,呈现出了一种青春的酣畅和浪漫感。想必这也是出身文工团的冯小刚对于青春的记忆。
青春的残酷则更多地通过何小萍这一角色来呈现。小萍在她那个重组的家庭里是累赘,满心以为参军后会是新的开始,没想到从进入这个集体开始,她依旧不被善待。
虽然她偷拿军装,但不可否认她仍是善良的,反叛的,敢于坚持自我的。不像萧穗子纵然富有同情心,但为了从众,并不敢轻易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可是何小萍敢!
因为刘峰对自己的释放的一点点善意,哪怕这种善意是普度众生式的,她就敢在所有人都落井下石的时候,勇敢地在门口喊出,“你明天什么走,我去送你!”
这句呐喊是她对阴暗的人性、扭曲的集体发出的抗议。
所以在刘峰下放后,她以高烧为借口离开了这个让她彻底寒了心的集体。
当她在野战连撑过了战争的残酷,但在成为英雄之时她却彻底疯了。我想当她被推上神坛之时,她一定想起了刘峰,她一定清晰地认知到,人们拥戴的只是战地天使何小萍,而不是那个身上有馊味、内衣里偷缝海绵的何小萍。
可她最想被接纳被认可的一直是一个真实的有缺陷的自我,而不是被神化的天使。所以她疯了,在发疯时都在强调自己不是英雄。
在看到曾经的舞蹈时,她好似被唤醒了曾经的记忆。在月下的草坪里,她情不自禁跳起A角,这段用交叉蒙太奇呈现的深刻唯美的月下独舞,是何小萍渴望被认同的强烈的自我发声。
时代的悲剧则在刘峰身上体现得更为彻底。
在那个狂热的,推崇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年代,他一直学雷锋做好事,兢兢业业当好集体的一颗螺丝钉,他的所作所为无不符合那个时代对他的要求,所以他成为了大家的楷模。
可是他不知道作为一个零件是不能有自己的声音的,就好像神不能有人的私欲。一旦零件有了异动,哪怕它曾经荣耀无比,都会被当成残次品淘汰出局。
所以当他情不自禁触摸了林丁丁时,他的形象就“被”幻灭了。因为英雄某种程度是泯灭人性的,作为人的私欲、杂念是不应该存在的。就像林丁丁强调的那样,他是活雷锋,谁都可以抱就是他不能!
活雷锋注定只能在神坛上被供奉,一旦走下来就会被失望的人唾弃,被好事的人“投石”。
在影片后半段,刘峰企图通过勇敢忠诚甚至自杀式的牺牲,在战火中洗刷自己曾经的“屈辱”,可是他活下来了。
那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好莱坞式的战争场面残酷而震撼,断臂的刘峰短暂地成为了“英雄”。
当硝烟散去后一个时代结束,他(们)做的在那个时代所认为的正确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了意义。
一切努力都在刹那间化为轻烟,集体的分崩离析让一切衡量标准都顿然失效,信念崩塌后只剩下作为卑微个体的奔波劳累、苟延残喘。
当英雄消亡,当看到英雄的称号还不如一千块钱时,这种无力感有些沉重,有些让人唏嘘……他们就这样被时代抛弃了……
我们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消亡,也许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我们也会如“刘峰”们一样被时代抛弃,无能为力。
当所有的努力、荣誉、理想、信念都被碾碎,他们剩下的也只有关于曾经的记忆了吧,尤其是当在新时代里格格不入之时,他们一定会在迷惘失落中追缅一切变革之前心无旁骛无忧无虑的青春芳华。
所以对那场运动、那场战争和那个时代,冯小刚点到即止。他展现的更多是情感的悸动,青春瞬间的美好,为了呈现的更多的那个时代的美感,他没有用纵深或是昏暗压抑的表达,一切都被加上了一层名为回忆的滤镜,显得浪漫唯美,每一个人物也都被原谅,被安排了一个happy ending。
有些人被些抚慰了,有些人则暴跳如雷,他们谩骂冯小刚太“怂”,对阶层,对那场运动和战争造成的悲剧描写得太过于轻飘,反思的维度太浅,态度暧昧不深刻。谩骂真正善良的人要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施虐的人却没有一点愧疚地过着更好的生活。
确实,大量情感的描绘冲淡了的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剧,但为了过审,冯小刚这样做无可厚非。权当作为一部青春片来看,他表达出了青春的芳华,还额外将那个最好也是最坏时代的风貌和个体遭遇基本还原了,也引起了一部人的思考。作为一部电影,这就已经有了的价值。
所以他并没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们观众苛求的太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