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大全吧 关注:430贴子:988
  • 0回复贴,共1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演变,目前,我国快消品流通领域基本形成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演变,目前,我国快消品流通领域基本形成了以线下渠道为主体,线上渠道快速发展的格局。目前,线上渠道,能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15%左右:
目前,线下渠道是快消品的流通主渠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以上的份额。当然,在不同品类、不同厂家、不同地区,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分析线下渠道,主要有以下模式:
1、厂家----代理商----KA(终端连锁企业系统)、小店----消费者的流通体制:也就是厂家商品,经过代理商,进入终端连锁企业和社会小店,然后销售给消费者。
目前,大部分厂家采用这一模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种操作形式:
厂家主导市场操作:厂家建立了完善的业务团队,直接掌控终端市场网络,厂家的业务团队,直接操作终端市场。如可口、宝洁等大公司。经销商的作用主要就是物流送货。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厂家基本掌控流通环节,与终端发生直接联系。决定市场的关键因素是厂家的业务团队操作市场的能力,同时也与经销商的内部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厂家、经销商与终端的配合,关系密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厂家需支付较大的人力成本压力,经销商利润薄,积极性不高。
经销商主导市场操作:厂家把商品完全交予经销商进行市场操作,厂家只管经销商,不管终端。经销商的作用非常关键,要负责市场开发、维护运作市场、物流送货、资金保证。在这种模式下,大的品牌厂家,会提供强力的空中支持—广告,和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厂家完全与终端市场脱离,决定市场的关键要素在经销商操作市场的能力,以及品牌在市场的拉力。按这种模式,对大品牌,想保持快速增长的厂家来讲,其市场开发、维护完全受制于经销商的意识、能力和配合。
前几年,针对国际KA、国内区域KA的快速发展,许多厂家对KA企业实行直营或市场单列,如宝洁、恒安等,或全部由厂家直接操作,或与经销商联合操作,以加强对KA渠道门店的操控能力。
2、厂家----KA、小店----消费者流通模式;厂家设立直营销售机构,如旺旺对KA渠道的操作,就由设立在各地的旺旺营业所直接操作。这种模式相对效率高,执行力强,沟通快捷。问题是厂家要承担相应的渠道流通费用。适合于品牌知名度较高,品类交叉,品种多的厂家。
3、厂家----消费者:厂家产品直接到消费者。目前表现活跃的主要为直销、直购模式。到现在,国家商务部直销牌照发牌企业已达75家。涉及的商品品类主要集中于清洁类、护理类商品,健康食品,健康环保用品等。这种模式,以社群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利益锁定为主要手段,目前,呈现快速倍增上升的趋势。仅安利在中国销售达到300亿元,美乐家中国达到60亿元,美乐家中国仅在部分省区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发展到全国),就锁定了65万个家庭会员。并且这种直销、直购模式对会员的锁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长期的,是排他的。会员锁定以后,一般不会介入其他品牌。
4、厂家----批发市场----小店----消费者流通模式:批发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快消品渠道形式。目前,在很多品类,很多厂家的产品销售中占据非常大的比率。一些小的厂家,产品销售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包括一些大的厂家,批发市场的销售也占有一定的比率。在洗化、小食品、文具、杂货等品类商品方面,批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流通的主渠道。如全球知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山东的临沂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目前也是包括一些小型连锁企业、个体小店在组织商品时的重要采购选择。
总体分析目前线下渠道存在以下问题:
----渠道建设成本大,维护成本高:厂家为建设流通渠道巨资投入,维护成本极高,中等规模的企业仅业务团队就达上千人甚至几千人,日常的渠道维护费用非常巨大。
----商品流通环节多、效率低:目前的快消品流通存在厂家、经销商、终端等多个环节,由此也带来了效率的低下,仅就对一个业务决策的执行,需要在厂家内部的多个环节、经销商内部的多个环节、以及终端内部的多个环节进行传达流转,这样的决策执行,对结果的质量与效率难以保证。同时,因厂家、经销商、终端分属不同的利益群体,个人要算个人的帐,从本质上讲,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合力。
----渠道稳定性差,厂家、经销商、终端关系非常脆弱:由于三者分属于不同的利益关系,在市场向上的时期,或许会很好的合作,一旦发生市场不景气问题,或企业发生问题,马上“树倒猴孙散”,这三者的关系,是标准的酒桌面上是好朋友,酒桌下乱踢脚。从近期因市场调整,农夫山泉等一些大品牌要砍掉经销商,就充分说明了这里面的关系脆弱的程度。当然也有个别的厂家,如上好佳,“舍命”维护渠道关系。宁肯不做市场,也不放弃经销商。但毕竟是少之又少。目前经销商群体鱼龙混杂,规模化企业少,夫妻店多,前店后仓模式多。这样的市场模式,这样的客户结构,这样的客户关系,非常不利于厂家、经销商、终端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建立在如此渠道上的发展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之上合作,没有人会考虑长远。
----利益纠纷矛盾突出:由于分属不同的利益体,目前三者之间的利益纠纷非常严重,都是苦不堪言。比较突出表现在:厂家对经销商压货;经销商对终端随意提价;终端连锁企业向经销商大量收取条码费、新品费、节庆费等各项费用,甚至存在随意扣款的不合理现象。这一利益纠纷的乱象,难以解决。
----受终端制约大:鉴于终端的价值和作用,其对厂家和经销商的制约非常大,产品的销售,决定于铺市率、陈列面等在终端上的商品表现。在此情况下,特别是一些大型KA,加之一些错误经营理念的指导,以此为手段,提出各种条件,压榨上游供货商,造成整个快消品流通产业链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最终导致这三者之间都陷于不景气。
受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以及阿里、京东的示范效应,加上资本推手,这几年,快消品线上流通渠道发展迅速。目前线上渠道总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模式:
1、F2C模式:也就是厂家产品直接到消费者的模式。代表企业有韩都衣舍、三只松鼠等电商企业。目前,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品牌大企业,也在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发展线上商城,如青啤、恒安、立白企业自建线上商城、微信商城,虽然还是在探索阶段,但从企业的推广力度来分析,也表现传统企业在积极转型。
结合近期的一些数据分析,线下品牌企业发展电商,依靠其多年的品类积累,优势明显。纯电商企业受消费者网上购物低价形象定格的影响,增速放缓。2016年双十一服装业绩,韩都衣舍集团同比增长28.6%;衣品天成集团同比增长22.3%,而森马集团较同比增长64%,太平鸟集团则较去年增长了60.57%。
同时,在线上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电商企业也面临运行费用的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据了解,目前销售排名靠前的电商品牌,每天用于店铺维护的费用要在几十万以上,成本巨大。
2、F2B2R2C模式:生产企业产品到经销商,再到终端,再到消费者。目前一些电商批发企业积极在尝试这一模式。意欲通过线上交易打通快消品的整个渠道链。从目前的运作方式来看,区分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
了解目前大部分在运作这一模式的企业,基本是把线下流程在线化。也就是意图把原来厂家、经销商、终端的业务联系搬到线上来。包括做开放平台运营的,试图把多个品牌搬到平台上,来应对大B(终端企业)小B的服务。目前,这一领域已进入高度竞争时期。阿里零售通、京东、掌和天下、中商惠民、易酒批、酒仙网、批多多等等都在竞争这一领域。
分析这一模式目前的出发点,就是整合厂家商品资源,着眼服务终端KA和遍布城乡的小店。目前,这种模式存在的严重缺陷是严重忽略了对现在经销商局面的评估,这种模式试图做一个线上的大经销商或为经销商提供交易服务的平台,但是,缺乏与厂家紧密联系的经销商,缺乏对终端实际掌控的经销商是非常尴尬的一个阶层。目前,线下经销商已经表现出这一缺陷的严重性,两头受气,随时面临被厂家或终端两头抛弃的危险。线上经销商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据此分析,这样的线上模式毫无发展价值和市场存在的价值。
3、F2B2R模式:主要打通的是厂家到经销商再到终端的模式。
4、R2C模式或020模式:主要是打通终端到消费者的模式。主要代表有淘宝便利店、美团到家、京东到家等等。
分析这两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与进入平台企业、小店的有效连接,形不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就是在运营上缺乏有效手段黏住这些企业或小店。这样一直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运行之中。如近期曝光因加收费用,造成美团商户的大量流失,就说这种关系的不稳定。
5、C2F模式:消费者到厂家模式,或消费者定制模式。代表企业红领服装。
分析这种模式,确实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诉求,以其效率高、精准服务、零库存运营,体现了非常高的商业价值。相信这一模式,在穿着类商品、电子、电器产品等品类中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分析线上渠道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技术红利期已过,运营成本增加:纯电商企业的技术红利期已过,维护运营成本显著升高。缺乏品牌积淀,面临进一步的市场考验。
----不掌控终端:电商批发模式或经销商模式,简单把线下模式在线化,不掌控终端是其严重的软肋,这种模式的发展,是严重受限的。
----夸大技术、促销的价值,忽视对商品和零售技术的研究:电商企业受基因影响,夸大技术、促销等手段的作用,严重忽视对零售技术、经营核心—商品的研究,存在严重的经营缺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2-31 01: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