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食糖用糖的历史十分悠久,生活中较常见的糖共包括蜜糖、饴糖、蔗糖、果糖等几类,用途则广泛涉及烹饪调味、副食、医药及节庆礼仪等。在各类糖中,蔗糖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产品,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蔗糖为镜,可以照见千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及民俗文化传承与演变的历史。
甘蔗原产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榨取“柘浆”直接饮用,或作为水果生啖。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做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
《三国志》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吴国的孙亮在交州进献的甘蔗饧内发现鼠屎,掰开后发现仅有表面湿润,内里则干燥未湿,因而断定鼠屎是不久前才被投入饧中。可见当时的“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这种粘稠的蔗饧倒也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传统的煎煮曝晒法所能去除的水分毕竟有限,因而这种粗制糖块含水分大,极易溶解,看似“坚强似石”,实则“入口即化”。
甘蔗原产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榨取“柘浆”直接饮用,或作为水果生啖。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做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
《三国志》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吴国的孙亮在交州进献的甘蔗饧内发现鼠屎,掰开后发现仅有表面湿润,内里则干燥未湿,因而断定鼠屎是不久前才被投入饧中。可见当时的“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这种粘稠的蔗饧倒也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传统的煎煮曝晒法所能去除的水分毕竟有限,因而这种粗制糖块含水分大,极易溶解,看似“坚强似石”,实则“入口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