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父亲就讲过张娘娘“骑龙抱凤”的故事。明成化年间,沧州兴济有一张翁,生有二子一女。二子游手好闲,女秃生头疮。一日,二子网于洼,得金色鲤鱼一尾,即回烹食之。翁回,二子告知翁。翁问:“鱼头谁食之?”二子答:“给秃丫头吃了。”翁笑曰:“二子均无福矣!”时帝选妃,卜兴济骑土龙抱凤凰者为娘娘。至日,美女云集待选,秃女骑残土壁抱雄鸡戏,差官见而选入宫,梳妆,见一银碗扣女头上,取之乌云飘洒,天生丽质,封为娘娘。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c8648273aadcbef01347e0e9cae2e0e/ff3102d162d9f2d31b08550ca2ec8a136227cc79.jpg)
传说终归是传说,历史上的张娘娘是明孝宗的皇后,史称“孝宗与张后始终相爱,别无内宠”,是历史上少有的“一夫一妻”的皇帝皇后。张娘娘在皇后位18年,太后位36年,前后掌管内宫数十年,赏罚严明,治理有度。据老一辈人讲,我们张氏,是张娘娘族人。张娘娘虽然历史上评价颇高,但其二兄擅权挖盐河至海,被谗,罪灭族。“帝闻二国舅所为,即诏喻宽三日内可逃百里之外,或更姓为南、北、东、西。”
笔者的老家黄骅市旧城镇离沧州兴济正好有百里之遥,有“北”姓的也说自己祖上姓张,所以这个说法听起来十分可信。加之沧州一带,经过靖难之役(即“燕王扫北”)后,人烟稀少,居民多是明永乐年间从各地迁来,而我们这一族,始祖却是100年之后才迁到旧城,之前的信息一点儿都没有,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父亲与众位叔叔大伯多次商议,是否把张娘娘之事载入家谱,也就是要不要攀这门“皇亲”。多番讨论,最终决定,家谱还是要记载家族传承脉络最重要,不能效仿一些人的做法,为了表明家族的显赫而攀亲戚、认本家。把张娘娘的故事记入家谱,但明确写明“祖上口传”,目的只是为后人多保留一些原始资料。
家谱承载了乡土文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1de7200de39b6004dce0fbfd9513526/7cdc8e18367adab47efd6aa080d4b31c8601e46d.jpg)
明孝宗皇后画像。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攀上皇亲固然可喜,但攀不上皇亲也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说起来,我们这一枝张氏先祖没有一个达官贵人,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脚下这片土地生活。张氏家族从明代中期的始祖开始,到目前已经传到第18代,主要枝派都居住在黄骅市旧城镇。
旧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原名大留里,曾为高城县治所在地,时间长达800多年。明朝初年,县城搬迁到香鱼馆,即现在的盐山县城。张氏始祖明朝中期来到旧城时,这里已经不再是县城。但是通过编修家谱,张氏与渤海之滨的地域文化总会发生关系。
黄骅的特产有冬枣。娘娘河边的聚馆古贡枣园,保存有古冬枣树1067棵,2006年6月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说,黄骅冬枣就是在张娘娘那个时候成为“贡枣”的。张氏家谱曾修过五次,却没有一字提及张皇后,也没有一字提及冬枣,这也许是因为本身就是罪人的缘故,不敢写进去。但家谱中却提到祖上曾为“灶户”。灶户,就是古代海边以煮盐为业的人。长芦产盐历史悠久,“万灶青烟皆煮海”就是说的灶户煮盐的盛况。古代灶户的地位非常低,比普通农民更辛苦、更贫困。这也许从侧面印证了张氏国舅后人作为罪人,逃到这里之后生活的窘迫。
同事两年不知是兄弟
家谱的初稿完成后,父亲把电子版文稿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各自查看人名、出生年月、子女情况是否记述正确,有提出问题的一遍遍进行修改。等定稿后,大家还是希望统一印刷。家谱印刷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发放到一家一户的手里。
虽然组建起了微信群,但是由于家族中人比较多,且散居在很多地方,实际上互相之间并不认识的非常常见。其中有一个枝派,老家虽然相邻,但由于后来都在城里住,一直来往不多。这位叔叔来领取印刷完成的家谱时才得知,原来笔者和他的儿子在一个单位共事已经长达两年之久。我们同在“源”字辈,但他起名字时并没有用字辈。本家兄弟,在一起同事了两年,竟然不知道彼此是兄弟,这也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意思了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原来的家族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并非偶然。父亲认为,家谱虽然并不能把每一枝每一派都记述清楚,总会留下缺憾,但它总归能够让人实现“寻根”的愿望,知道“我从哪里来”。在动乱年代,我的奶奶保存下整个张氏家族唯一的一本家谱,才使得家族的传承脉络有了可考的依据,不至于让祖先的名字湮没无闻。祖辈艰苦的创业故事是传家之宝,写下祖辈的故事,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c8648273aadcbef01347e0e9cae2e0e/ff3102d162d9f2d31b08550ca2ec8a136227cc79.jpg)
传说终归是传说,历史上的张娘娘是明孝宗的皇后,史称“孝宗与张后始终相爱,别无内宠”,是历史上少有的“一夫一妻”的皇帝皇后。张娘娘在皇后位18年,太后位36年,前后掌管内宫数十年,赏罚严明,治理有度。据老一辈人讲,我们张氏,是张娘娘族人。张娘娘虽然历史上评价颇高,但其二兄擅权挖盐河至海,被谗,罪灭族。“帝闻二国舅所为,即诏喻宽三日内可逃百里之外,或更姓为南、北、东、西。”
笔者的老家黄骅市旧城镇离沧州兴济正好有百里之遥,有“北”姓的也说自己祖上姓张,所以这个说法听起来十分可信。加之沧州一带,经过靖难之役(即“燕王扫北”)后,人烟稀少,居民多是明永乐年间从各地迁来,而我们这一族,始祖却是100年之后才迁到旧城,之前的信息一点儿都没有,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父亲与众位叔叔大伯多次商议,是否把张娘娘之事载入家谱,也就是要不要攀这门“皇亲”。多番讨论,最终决定,家谱还是要记载家族传承脉络最重要,不能效仿一些人的做法,为了表明家族的显赫而攀亲戚、认本家。把张娘娘的故事记入家谱,但明确写明“祖上口传”,目的只是为后人多保留一些原始资料。
家谱承载了乡土文化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1de7200de39b6004dce0fbfd9513526/7cdc8e18367adab47efd6aa080d4b31c8601e46d.jpg)
明孝宗皇后画像。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攀上皇亲固然可喜,但攀不上皇亲也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说起来,我们这一枝张氏先祖没有一个达官贵人,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脚下这片土地生活。张氏家族从明代中期的始祖开始,到目前已经传到第18代,主要枝派都居住在黄骅市旧城镇。
旧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原名大留里,曾为高城县治所在地,时间长达800多年。明朝初年,县城搬迁到香鱼馆,即现在的盐山县城。张氏始祖明朝中期来到旧城时,这里已经不再是县城。但是通过编修家谱,张氏与渤海之滨的地域文化总会发生关系。
黄骅的特产有冬枣。娘娘河边的聚馆古贡枣园,保存有古冬枣树1067棵,2006年6月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说,黄骅冬枣就是在张娘娘那个时候成为“贡枣”的。张氏家谱曾修过五次,却没有一字提及张皇后,也没有一字提及冬枣,这也许是因为本身就是罪人的缘故,不敢写进去。但家谱中却提到祖上曾为“灶户”。灶户,就是古代海边以煮盐为业的人。长芦产盐历史悠久,“万灶青烟皆煮海”就是说的灶户煮盐的盛况。古代灶户的地位非常低,比普通农民更辛苦、更贫困。这也许从侧面印证了张氏国舅后人作为罪人,逃到这里之后生活的窘迫。
同事两年不知是兄弟
家谱的初稿完成后,父亲把电子版文稿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各自查看人名、出生年月、子女情况是否记述正确,有提出问题的一遍遍进行修改。等定稿后,大家还是希望统一印刷。家谱印刷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发放到一家一户的手里。
虽然组建起了微信群,但是由于家族中人比较多,且散居在很多地方,实际上互相之间并不认识的非常常见。其中有一个枝派,老家虽然相邻,但由于后来都在城里住,一直来往不多。这位叔叔来领取印刷完成的家谱时才得知,原来笔者和他的儿子在一个单位共事已经长达两年之久。我们同在“源”字辈,但他起名字时并没有用字辈。本家兄弟,在一起同事了两年,竟然不知道彼此是兄弟,这也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意思了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原来的家族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并非偶然。父亲认为,家谱虽然并不能把每一枝每一派都记述清楚,总会留下缺憾,但它总归能够让人实现“寻根”的愿望,知道“我从哪里来”。在动乱年代,我的奶奶保存下整个张氏家族唯一的一本家谱,才使得家族的传承脉络有了可考的依据,不至于让祖先的名字湮没无闻。祖辈艰苦的创业故事是传家之宝,写下祖辈的故事,把他们的事迹发扬光大,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