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坛吧 关注:107贴子:3,275

准备写个读书日志,发在这里,慢慢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1楼2018-01-13 15:19回复
    沙发
    写吧,有空上来给你捧场。


    2楼2018-01-17 22: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开篇
      写在这里的好处,1、这里是公共场所,写出来就是不想烂在肚子里,人再少,起码还有一个看的,虚荣心得以满足;2、虽说是公共场所,但毕竟冷清,事实也怕太多人观看,自己也受不了太多人的批评;3、交流和沟通,做个小范围内的交流,弥补欠缺和不足;4、对他日的自己,做个参考。。


      3楼2018-01-18 13:17
      收起回复
        次篇
        离开肉身谈心境的,都是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华夏仙学生生不息,自古以来,成仙得道者,不计其数,个人偏好神仙,所以就从仙人的故事传记入手。
        仙传里面的仙人前辈,有些潇洒,有些稳重,有些逗逼,有些乐于助人,有些孤高冷傲,没有千篇一律的,到底还是有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还是非常可爱的,套用一句流行词,就是接地气,如果现在碰到神仙,也许会跟你一起吹**,下馆子,撸串,唱K,会跟你一起玩,前提是神仙看的上你。那对比佛教人士,大有不同,佛菩萨往往是千人一面,比如你看雕塑,什么横三世佛,药师,释迦,阿弥托,或者纵三世佛,燃灯,释迦,弥勒,一般人看不出啥区别,反正长得都一模一样,不过罗汉除外,但是罗汉在佛学系统里,名声较差,称之为自了汉,好比一群自私鬼,上不了台面,总之,在中国除了灵隐以外,没听说哪个地方有供罗汉的专门庙宇,好名声的佛菩萨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那这种风格,也许造就了很多学佛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独立思维,如果一个师父,弟子做的事都差不多,思想也都差不多,那就非常可怕了,从造像就可见一斑,这种教育出来的结果,就是弟子复制师父,结果是弟子永远不能超越师父,好比释迦就是最高,你再怎么**,也不能比释迦高,所以叫佛佛道同,最后结果一定是大家没有个性,只有共性,大家到头来一个样,想想就觉得可怕,世界如果就是一个样子,一副德性,一种物种,那又会是什么呢?总结而言,身为炎黄子孙,此生纵使不能像前辈一样证得仙道,起码知道有这么一件事,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也是可喜的事。。


        4楼2018-01-18 13:39
        收起回复
          这里水一楼。记得咱们曾经讨论过神仙大大们和修行成功的老道老修行们干嘛都不肯显露自身的真实修行来普渡咱们这些后学,现在经青木兄在这一提醒,神仙大大们是有人属性的啊,这就能解释得通了。
          大大们都得道成仙了,世俗中一切,随手可得,指看他们乐不乐意拿来玩了,无求于别人,那就凭什么要显露来度化咱们这些蠢笨的凡俗人等啊。费力教化咱们,大大们一点好处都没得,只有无尽的麻烦!咱们这些俗人什么升大学,工作,泡妞,娶老婆,生养孩子,病痛等等,反正生老病死,哪样自己搞得掂?知道大大们是神仙,还不求破门啊?退一步来说,就算不强求,只是想找个地方倾诉,天天说那些破事,大大们也都要厌烦,再退一步,不说那些破事,只问修行事,问多了,大大们也肯定厌烦。咱一个老师就说,你问的问题比所有的弟子们加起来都多。可惜咱就是太钝,所以吃闭门羹也该:)对于大大们来说,咱们就是累赘包袱啊。
          没好处的事,是人都不做啦,何况还会惹麻烦,更不会碰了。


          6楼2018-01-19 16:16
          收起回复
            三篇:列仙传
            ——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师皇典马,厩无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灵虬报德,弥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
            【译文】
            马师皇是黄帝时的马医。他熟悉马的形体结构,能使马起死回生,经他治过的马,没有不痊愈的。后来,有龙从天而降,向马师皇垂着耳朵,张着大口。马师皇说:“这条龙有病,知道我能治好它。”于是,马师皇对龙的下唇内侧进行针灸,又用甘草熬汤让龙喝下,很快就治好了龙的病。后来,屡屡有龙下来,请求马师皇治病。一天早上,有条病愈的龙载着师皇游向天宇。马师皇主管医马,厩内无病残马匹。精湛医术惊群龙,救死扶伤兼异类。灵龙有心报恩德,收敛鳞甲供驾驭。奋力腾跃入云霄,美名长存留芳菲。
            这篇成仙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马师皇不知道有没有修炼,可能在上古那个时代,不用刻意修炼,天生有道行,不过人家的医术既然能让马起死回生,想必到了无与伦比的水平,而这种技术流也吸引到了天上的龙找他看病,龙也被治好了,至于说龙为何会生病,这个也许是龙作为一个物种,在师皇看来,跟马也无太大区别,否则人家也不会替龙治病了,这里面没提到人,所以不能知道,师皇治人是不是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种事情搞多了,龙就带着师皇飞上天走了,那列仙传里认为师皇肯定是成仙了,这算是技术流成仙的一种方式。


            7楼2018-01-22 13:05
            收起回复
              四篇:列仙传
              ——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也。松者,简松也。时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岁焉。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尽性可辞,中智宜将。
              【译文】偓佺是槐山中采药的人,爱吃松子,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变成方形,能疾步如飞追逐奔马。他拿松子赠给尧帝,可尧帝没功夫服用它。所采松子,出自简松,当时人们凡吃了这种松子的,都能活到二三百岁。采食松子,身体轻眼珠方。脚踏鸾鸟彩凤,奔走超越腾骧。遗赠尧帝松实,留此神奇医方。保全天性者自可不用,常人当服此调养。
              这篇讲得是上古服食,偓佺应该是个懂得中药之学的人,在这么多的东西里面,选择松子作为长期服食的药品,按现在的时髦词就是拿自己生命来做实验,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尝药性,相信偓佺不用,因为他吃这东西,身体有点变异了,开始长毛了,问题是这毛有数寸长,那这个就是松子作用在人体表现方式,可能不太好看,或者像动物,不过效果非常好,可以健步如飞,像马一样快.而且当时,偓佺很无私,推荐给尧吃,尧没吃,为啥没吃呢,可能是觉得偓佺吃了不好看,或者尧当时的修为不需要吃这个,或者觉得服食松子比较LOW,反正没吃就是了,另一方面,当时听他的话,凡是能吃松子的人,都能活到两三百岁,那这个就不是偓佺个人体质的问题了,这个松子对人体有实实在在的延长寿命的功能,并且偓佺的个性应该是愿意分享的人,说不定是个阳光的大叔.不知道偓佺当时的那个松子是随便到处长的,像是现在苹果一样的东西,还是在某个特定地点,偓佺自己种的,现在都无从考证了,服食这种法门,基本失传了..


              8楼2018-01-24 21:26
              回复
                五篇:容成公
                ——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容成,专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门,庶几可求。
                【译文】容成公,自称是黄帝的老师。后又出现于周穆王时期,善于辅助、劝导之事。他从天地万物的本源中获取精髓,其要领是使心性空虚,以达到不老不死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守生养气。容成公头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可出新牙。他的事迹与老子的故事大致相同,也有人说他是老子的老师。勤勉不倦容成公,固守纯气达顺柔。早早修得纯道后,藏匿才智独遨游。道气贯通天地中,伯阳仰慕随其后。天地万物的本源,或许真能够追求。
                容成公的名气在后世不小,不管是不是黄帝的老师,能从黄帝活到到周穆王时期,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说他不是仙也不可能。那相似的故事里,广成子也说自己千二百年,形未尝衰。撇开上古的自然环境因素,这里有提到他的修炼方式,就是守生养炁,达到返老还童,长生久视的目的,事实肯定没这么简略的,记得之前在漏尽阁里,还有人提到得到容成公的传授,后世的人都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这也是人之常情了。。


                9楼2018-01-26 13: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六篇:涓子
                  齐人也,好饵术,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齐,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涓老饵术,享遐纪。九仙既传,三才乃理。赤鲤投符,风雨是使。拊琴幽岩,高栖遐峙。
                  【译文】
                  涓子是齐国人。喜欢服食养气之术,吸食日月精华。过了三百年,竟在齐国出现,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来在荷泽钓鱼,在鲤鱼腹中得一符,于是隐居到宕山中,能呼风吹雨。受学老子的《九仙法》。淮南有个叫山安的人,年轻时得到《九仙法》一书,但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涓子著的《琴心》三篇很有条理。涓子喜食气,享此无穷年。九仙经既传,三才始可研。红鲤送符,风雨听呼唤。弹琴幽岩上,高隐深山巅。
                  仙人,涓子,估计是个尊称,按现在说法是涓先生,这位仙人喜欢服食一种叫术的药物,那这个术是不是就是医药白术、苍术呢,不知道。反正活了很久,起码有三百年以上,留下一部著作《天人经》共四十八篇,推测来看,讲得应该是天人间大道规则,修道之类的典籍,说明涓先生善于写作,不过这部经典失传了。后来从一个叫伯阳的学习到《九仙法》,译文中说,这个伯阳就是指老子,我觉得不见得,伯阳也许就是个不知名的仙人,这么看来,涓先生自身也是个有仙缘,受到仙人垂青的人。后来,有个叫山安的人,也得到九仙法,可是不能理解其意思,说明得了跟没得一样,有缘分遇到仙书仙诀,还需要足够的智慧去悟通其理,否则充其量也就是个山安了,告诉一个真理,求师求口诀固然重要,但自身功夫才是最根本的所在。。


                  10楼2018-03-01 13:19
                  回复
                    水一楼,读读自己的心念,我感觉谈论书上的仙人的记录的时候,有一种可悲的感觉,就是在讨论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物种,想象祂的存在,不要说我,我想甚至作者刘向,也不见得见过其中一两个,而他可能也只不过是材料的搜集者,然后编辑成册。说到底,从书本上分析仙人的个性品行,爱好习性,感觉就是自娱自乐,或者叫自欺欺人,本质也无不同,退一万步讲,你真的被真仙选中了,那他也真的跟你交朋友,住到你家里,但是你如何确认他即真仙,或者说,他的行为模式跟你认知的真仙完全不一样,又该如何?你只能从你自身的认知来确认,世俗的认知,无非是这几个“长生不老、点石成金、飞天遁地、诸如此类”,与其说我向往神仙,不如说是向往这些能力,这些成果,至于他们叫什么无所谓,仙,妖、魔、怪,仙只不过世俗大众的一个好听的名声定义,这么一想,我也并不是仙家的信徒,也不是真诚的想修什么道,只是希望得到那种能力罢了,干了很多事情,背后也就是这种目的了。。


                    11楼2018-04-23 13:15
                    回复(3)
                      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故或名为《壶公符》。汝南费长房为市掾时,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语卖药者曰:“服此药必吐出某物,某日当愈。”皆如其言。得钱日收数万,而随施与市道贫乏饥冻者,所留者甚少。常悬一空壶于坐上,日入之后,公辄转足跳入壶中,人莫知所在。唯长房于楼上见之,知其非常人也。长房乃日日自扫除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谢,如此积久。长房不懈亦不敢有所求,公知长房笃信,语长房曰:“至暮无人时更来。”长房如其言而往,公语长房曰:“卿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随我跳,自当得入。”长房承公言为试,展足不觉已入。既入之后,不复见壶,但见楼观五色,重门阁道,见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长房曰:“我仙人也,忝天曹职,所统供事不勤,以此见谪,蹔还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长房不坐,顿首自陈:“肉人无知,积劫厚,幸谬见哀愍,犹如剖棺布气,生枯起朽,但见臭秽顽弊,不任驱使。若见怜念,百生之厚幸也。”公曰:“审尔大佳,勿语人也。”公后诣长房于楼上曰:“我有少酒,汝相共饮之。酒在楼下。”长房遣人取之,不能举,益至数十人,莫能得上。长房白公,公乃自下,以一指提上,与长房共饮之。酒器不过如蜯大,饮之,至旦不尽。公告长房曰:“我某日当去,卿能去否?”长房曰:“思去之心,不可复言。惟欲令亲属不觉不知,当作何计?”公曰:“易耳。”乃取一青竹杖与长房,戒之曰:“卿以竹归家,便称病,后日即以此竹杖置卧处,嘿然便来。”长房如公所言,而家人见此竹是长房死了,哭泣殡之。长房随公去,恍惚不知何所之,公独留之于群虎中,虎磨牙张口,欲噬长房,长房不惧。明日,又内长房石室中,头上有大石,方数丈,茅绳悬之,诸蛇并往啮绳欲断,而长房自若。公往撰之曰:“子可教矣。”乃命噉溷,溷臭恶非常,中有虫长寸许,长房色难之,公乃叹谢遣之曰:“子不得仙也!今以子为地上主者,可寿数百余岁。”
                      这个故事,有几个点,一是,仙人也会犯事,看壶公说自己供事不勤,按现代的用语来看,就是工作不是很用心,然后被罚到人间,跟人混在一起;二是,壶公来人间后,应该是积极做事,他的方式是治病救人,然后把得到的钱再给于他人,不管是壶公那个时代,还是现在,我的看法是,几乎人人都有病,人人都缺钱,那仙人壶公就针对这两点,不玩虚的,有病治病,没钱给钱,简直太帅了,他不扯甚么心灵鸡汤,用效果说话,文中说百病皆愈,那就是说没什么是他治不好的病了,仙人出手,果然不同,历史上号称的所谓“神医”也有治不好的病,那病在仙人这里就是没有不好这个概念。这两点,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效果。三是,仙人壶公在大庭广众下治病救人,给人金钱,这个人这么与众不同,偏偏就被长房发现了,你说奇怪不奇怪,那其他人都是傻的麽,我的看法是,仙人壶公是有意的,都是徒弟找师父,实际上师父找徒弟,如果仙人壶公不显示他这一招给长房看到,长房也不见得有下面的动作了,说到底,没有根基是不行的,没这个资质也不行;四是,长房果然有慧根,知道壶公不一样,那他怎么做呢,老老实实打扫、供养之类的,最关键是没有提出要求,并且做这个时间也不是一两天,比较久,这个厉害了,一般人都撑不住,像匆匆忙忙做几件小事,就要要求这个,要求那个的,联系到,我自己也是这个鸟样,所以得不到仙人垂青,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五是,做到了这些以后,壶公才让他进入自己的壶中天地,按现代语言来说,是另一个空间,然后就在一起喝酒,酒不知道是甚么酒,想来壶公的酒肯定不一般,开个玩笑,会喝酒的人,说不定容易感通仙人,酒会让人展示真实的个性,或许这里,仙人壶公和长房喝酒,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喝酒聊天,来看这个人的品性来着,喝到最后,壶公问了一句,你能跟我走吗?想来这是缘法,世间的人大多放不下家庭,事业,亲人,朋友,种种如此,长房回答,当然愿意,只不过家里人不知道为好,当断就断,牵扯太多,也许就错个缘分了;六是,最终试炼,怕死这关过了,倒在怕脏和恶心上面,仙人壶公叫其吃屎,可惜撑不住,功亏一篑,太深刻了,明知壶公是仙人,这关还是过不了,不能一往无前的冲过,也许修仙真的就在一个最终念头上面,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人的机会往往就那么一次,错过就没了,像长房一样,这么辛苦,最后没有成仙,我是觉得可惜的,当然仙人壶公也觉得可惜了。。


                      12楼2018-05-25 13:26
                      回复
                        世间种种,大体也可以类比于书本了,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发生了三件事情,世间的疫苗事件,出世间的所谓大和尚举报事件和太上老君被某电视剧编排的故事,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一旦介入了,难免受到这些能量的污染,再也逃不开,疫苗突破道德底线,朝廷已经定论了,不讲。剩余的两件事情,还是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遵循庄子的教诲,做不到存而不论,尽力论而不辩,群聊的信息太过杂乱,相比较,来说,还是喜欢这里的清静。怎么讲,佛教本身就是一个江湖社会,因为祂有社团,从佛陀开始,就有对立面,提婆达多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演绎,拿本人最喜欢的禅宗来说,达摩祖师被同道毒死,二祖慧可被人告状,砍头致死,五祖后南能北秀之争,大慧时期话头默照之争,比比皆是,不争也不是禅宗了,里面出什么货色都实属正常,佛陀当年很聪明的就说,依法不依人,在本人看来,法有用,就拿来用,跟人无关,那当下密宗流行,密宗重视师父,只不过,正统来说,也是师徒互相观察12年,才能真正建立一生的传承,现在的这些,走捷径的,本身就是不尊重程序的作法,突破程序的作法本来是特例,那如今变成通例了,个个都是特例,当你知道特例满大街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这玩意玩完的时候了。那至于说,太上老君被编排这个事,从道教感情来说,我作为道门弟子,是应该愤慨、激动、狂热,不过我还真的没有这种多余的感情,太上是甚么,太上无上,赞叹也罢,诽谤也罢,于祂本身有什么增减可言呢,也是奇怪了,过去的自己会参与到这种是非的争辩当中,现在看来都是被带节奏了,现在看来,那些信息都是无聊的能量污染,能少碰自然最好,努力提升自身的心力、能力才是最大的正事。


                        13楼2018-08-02 13:07
                        回复
                          学宗教,有个陷阱,就是人会变得虚无缥缈,会神神叨叨,而且极度扩张自己的**,让你不知道是谁,特别是道教所谓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让人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要进入这个圈套,那进了这个圈套的,基本上也很难跳出,真要学,还是只能从老庄入手,不过老子过于简单,从庄子入手,最起码知道自己是谁,不会到头来,变成神经病,还以为自己了不起,各种各样突显自己的**,是当下宗教的本质,宗教说到底是技术,是一定智慧的人玩的,古人文盲居多,能识字的,水平都不会低,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个业障现前,入了这个门,不过既然进来了,那就按照规矩,一步一步走出来,宗教到底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束缚人的枷锁,一旦成为枷锁了,那就离被人抛弃也不远了,宗教如是,神圣亦如是。


                          14楼2018-08-08 13:39
                          回复
                            看到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位道士修道辟谷,结果半途死了”,我想一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意志力,能把自己给活活饿死喽。这个意志力体现在修道里面,到底作用点在哪里,书籍里面,并不缺乏,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然后成功了,类似就是读经,像大洞真经,号称是读万遍,就可以成仙的说法,佛教里面,更不缺乏,读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进而成功的案例,在这些里面,似乎光靠一个坚持,一个意志力,就可以圆满的解决了老病死的大事件,历史上面的,这些故事汗牛充栋,但在实际操作上,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是:不知道。像那位道士,如果从意志力来看,似乎勉强够的上抱道而亡,那从其他面来看,也许就是毫无价值了,这个参照点在哪里,参照点不同,那故事情节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病了就病了,意志力没什么用,一辆自行车,你意志力再强,骑得再快,祂也是车子,不会飞起来,如果都能像漫画里面的角色,意志力超越一切,那或许就简单了,不过现实就是现实,病了,就要吃药,对治,实践来看,意志力没什么用,病就这么难搞了,更不用说老和死了,想到这里,突然觉得,修道好空虚,完全不确定,没有一个现实中立得住的角度,搞着搞着,丧失信心,那就不足为奇了,自然现象,也就不必去计较了,就这样吧。


                            16楼2019-03-11 13: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当下觉得自己就是一本书,趁未断气之前,自己还可以做些修修补补,哪段写不好了,可以用橡皮擦搽掉,重新写一段,大道贴吧,这个地儿挺好,文章写下来,脚印踩下去了,你就无法否认这一段过程,感觉入世也好,出世也好,最重要的就是真心,真心有待在自己的阴影里,待在黑暗里,承认心之黑暗,不去追求更好的自我感觉,不做更伟大的人,只是单纯地做真正喜欢的事情。


                              17楼2021-03-10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