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区别: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与学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会结构中。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体制决定制度;制度决定学制;体制:谁办学;制度:怎么办学;学制:办多久;
(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四)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五)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选择题常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六)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七)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总共9年,称为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3年;但是,也有小学5年,初中4年的。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打基础的,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
(八)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前、三个月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就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具有高信度的测验不一定具有高效度,但具有高信度的测验一定具有高效度,所以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不论效度还是信度,都是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
(九)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区别: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者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与学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会结构中。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体制决定制度;制度决定学制;体制:谁办学;制度:怎么办学;学制:办多久;
(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四)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五)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选择题常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
(六)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七)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总共9年,称为九年义务教育。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3年;但是,也有小学5年,初中4年的。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打基础的,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
(八)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前、三个月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就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具有高信度的测验不一定具有高效度,但具有高信度的测验一定具有高效度,所以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不论效度还是信度,都是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
(九)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