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看吧 关注:20,374贴子:209,729
  • 6回复贴,共1

【超好看2017年09刊】《山海经·鉴真》 文/古火拉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打&校对:@xmhuangjinchun
扫描:@xmhuangjinchun
(以下均来自超好看手打组手打,请米娜桑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切勿随意转发)


IP属地:浙江1楼2018-01-14 14:17回复
    《山海经》中的龙与麒麟
    是时候谈谈你最关心的问题了·2
    @文孛考古:甲骨文中的龙
    汉字是至今使用的独特的象形文字,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事情,也是一切古文字爱好者、《山海经》爱好者为之庆幸的事情。而对“龙”真身的破解,恰恰是从它的字形开始的。
    如前所述,中国人很早就将“龙”神化了,甚至可能早于文字的出现。正是因为“龙”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巫神的重要性,所以“龙”字被大量记载于占卜的甲骨上,保存至今。
    今天甲骨文中的“龙”字虽然略有差异,但基本字形已经非常稳定,是一个成熟的文字,这同样证明了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产生得非常早。在甲骨文中,“龙”显然是一个象形的独体字,其最典型的写法为:
    康殷先生释读甲骨文,有颇多创新处,但对这个“龙”字却束手无策,只好模糊地说:“这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形,是由某些动物,如海马、蜥蜴、蛇、麐角等的特点综合而成的。古文多反映当时的现实中所有的动物,这是罕见的例外——或与古龙有关。”
    尽管这个字外形颇怪,但通过对字形演化的考察,可以非常确定这就是繁体的“龙”字:
    上面三个字分别是先秦、秦篆和汉篆,可以看出明显清晰的演化过程,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并在下部的“乚”上加“彡”,即古文字学大家罗振玉先生所言“或又增足”,而康殷先生则认为“彡”代表了脊棘,不论哪种说法,显然都相信这个字是某种动物的象形,那些凭空猜测龙是闪电或者飓风的说法可以休矣。
    现在的简化字之所以写作“龙”,来源于“龙”字的一个异体字。为便于书写等原因,“龙”的右侧部分往往又写作“尨”,这一字形早在晋《爨宝子碑》中就已经出现了:
    今天的“龙”字,其实是省去“龍”的左侧部分,并将右侧“尨”之草书楷化的结果。
    甲骨文“龙”字甫一发现,就引发人们的广泛猜测和解读。罗振玉以左上部为首,右下“乚”形为身,称此字“但为首角全身之形”。此说流传甚广,渐成信说,学界多以此字为“龙之初形,象能飞”,最上面倒三角部分为角,“A”形为首,“乚”形为身,并以此推测真身,引发出鳄、蛇诸说,但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故此至今未有定论。
    但正如前文分析,今天对龙之外形的描述,几乎都是已经神化后的说法,不足取信;而《山海经》《尔雅》等早期文献并无具体描述,青铜器虽有龙纹,但一来这些所谓龙纹均是后人命名,难以确认就是“龙”纹;二来这些纹路都经过艺术夸张变形,同样不可信。因此甲骨文的“龙”几乎是唯一可以推测“龙”真身的出发点,我对“龙”的考察,一开始也同样由字形出发,与现实生物对应,却同样毫无结果。
    这样一放就是好几年。
    对“龙”真身考察的突破,发生在2016年秋天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一次甲骨文展。初次见到甲骨文实物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让我一下子沉浸到了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当我站在放大的“龙”字前久久驻足时,这个虬曲的字形仿佛突然动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动物——蜥蜴。那一次大脑的突然放电让我意识到:或许罗振玉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乚”不是身子,而是细长的尾巴;“A”形不是脑袋,而是身体,并画出了前后足;倒三角不是角,而是头!这样一想,“龙”字的甲骨文写法俨然就是一只长着长尾和三角形脑袋的蜥蜴!
    坦白说,当时的兴奋几乎难以抑制。除了外形与字形的对应,最关键的是蜥蜴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蜥蜴夏生冬藏,与龙伴风雷的时节对应;蜥蜴断尾可生,不但神奇,更与“神龙见首不见尾”悄然呼应;蜥蜴会变色;蜥蜴名“易”,而《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必说…何况,如果“龙”是蜥蜴,还和《山海经》中有龙而无蜥蜴吻合。
    然而,当冷静下来之后,却总觉得有一丝不安:从本能上说,人都是反感蜥蜴这种存活于阴暗处的冷血动物的,龙真的会是巴掌大的会断尾,会冬眠的蜥蜴?或者是科莫多巨蜥那种大型却恶心肮脏的蜥蜴?
    根据字形推测龙是蜥蜴的更大问题则是:“龙”字甲骨文除了上面那个字形,还有另外两个字形:
    左边最上方“干”形的字仍可解释为蜥蜴的头颈,但右侧那个字形怎么说,砍了头的蜥蜴?没道理!
    所以,这个想法虽然有趣,最终还是被我自己否定了。这么一放又是一年。
    但这一次猜测其实非常有意义,那就是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和对罗振玉的迷信,思路开阔起来——而且这种开阔不只是对“龙”的鉴定而言,而是对整个《山海经》鉴真都有启发。
    只是继续对着这个字形冥想,依然没有结果,直到另一天的机缘巧合和灵机一动。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件事情你如果想得多了,或许不一定入梦,但总会在某一天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这种灵感既是运气的眷顾,更是对日思夜想的回报。在《山海经》鉴真时,这种灵感忽至并不少见,所以当这一次来临时,我其实是在欣喜之余,强迫自己冷静的。
    越是冷静,越是确定,而且更加豁然开朗,把很多不相关的事情联系成了一个整体。
    如果说灵机一动的突破让人激动的话,把原本不相关的事情联系成一个自洽的整体更让人充满成就感,而“龙”这个最难回答的问题的破解恰恰如此。
    这个看似和“龙”之破解不相关的事情,是对另一种神兽麒麟的发现。
    @麒麟:难道成们真的都认识?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东方神兽的知名度已经大幅下降了,麒麟亦不能幸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动物。最早与凤凰相配的动物不是龙而是麟,所谓麟凤是也,凤毛麟角才是最珍贵的。《礼记运礼》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排首位,凤、龟、龙分别为百鸟、百甲、百鳞之长,而麒为百兽之长;后来“四灵”学说进一步演化,变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但麒麟并未被白虎取代,而是转为中央土神,地位更高。
    在古代,麒麟一直是帝王仁德的象征,君有明德而麟凤至,以至于郑和下西洋后,诸国竟然把异国珍兽长颈鹿说成是麒麟献给明成祖。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首次出使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回京,一年后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国国)首次遣使入贡,并于永乐十二年进贡长颈鹿及名马方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长颈鹿。
    《明史》:榜葛剌则东印度也…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及名马方物。
    榜葛剌国朝贡显然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但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始于永乐十一年,于永乐十三年回国,献麒麟时郑和正在途中,因此张之杰《永乐十二年榜葛剌贡麒麟之起因与影响》认为其与郑和无关,而是出使榜葛剌,恰于永乐十二年归国的费信、侯显促成的,后来消息传至郑和船队,郑和为挣回颜面才西去波斯湾。长颈鹿体型庞大,榜葛剌国远在海外,得以越海进贡,自应是乘大明宝船而来。但这一说法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费信自己所撰的《星槎胜览》虽然对自己的出使经历叙述甚详,却并未提到麒麟,倘若是他促成,如此皇帝大悦、轰动朝野之事,怎会避而不谈?考虑到郑和第四、五、六、七次下西洋均带回朝贡或购买的“麒麟”,此次同样很可能仍是郑和促成,即郑和驶至榜葛剌国,榜葛剌国领其参观皇家珍奇,郑和这才见到长颈鹿,大为震撼,问清产地后,郑和便以之为麒麟,并授意榜葛剌国贡给大明,同时分出一支编队护送“麒麟”先行回国,自己则继续率船队西去,寻找麒麟产地。如此,更与史料和逻辑相合。
    陈国栋教授考阿拉伯文献后,认为这只长颈鹿是埃及的马姆鲁克苏丹巴斯拜赠给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的礼物。果真如此,郑和不但会从榜葛剌国得知了麒麟产地,更会听到诸多关于埃及和阿拉伯的传奇。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只到印度,第四次才远达波斯湾,探求瑞兽麒麟及其产地可能才是根本原因。
    长颈鹿体型高大,华丽端庄,步履从容,本就讨人喜爱,冠以遇明君而出的麒麟之名,永乐皇帝自然龙颜大悦,虽然不许礼官表贺,却仍诏翰林院沈度撰《瑞应麒麟颂》:
    《瑞应麒麟颂·序》麒麟出榜葛剌国,表进于朝,臣民聚观,欣庆倍万。臣闻圣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则麒麟出。斯皆皇帝陛下与天同德,恩泽广被,致草木昆虫,飞潜动植之物,皆得生遂。故和气融结,降生麒麟…
    除了作赋歌颂,永乐帝还诏令画像传播:
    明·《五杂俎》:永乐中曾获麟,命工图画,传赐大臣。余尝于一故家见之。其身全似鹿,但颈特长,可三四尺耳。听谓麕身、牛尾、马蹄者近之。与今所画迥不类也。
    这类画像至今仍有存世,画上长颈鹿仰首挺立,颇具气象。虽然与传统麒麟画像迥异,但显然没有人敢跟皇帝质疑这不是麒麟。就算有错,也是传统的错,因此后来明代官服上的麒麟补子,竟然拉长了脖子绣成了长颈鹿。
    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国,不久麻林(今肯尼亚麻林地)特使亦进献“麒麟”:
    《明史》:麻林,去中国绝远。永乐十三年遣使贡麒麟…帝御奉天门受之。百僚稽首称贺,帝曰:“此皇考厚德所致,亦赖卿等翊赞,故远人毕来。继自今,益宜秉德迪朕不逮。”
    这一次撰赋歌颂的大臣叫夏元吉,吹捧之辞更甚:
    永乐十二年秋,榜葛剌国来朝,献麒麟。今年秋,麻林国复以麒麟来献…今两岁之间而兹瑞栽至,则盛德之隆,天眷之至,实前古未之有也…


    IP属地:浙江2楼2018-01-14 14:19
    回复
      因为官方的认可和推广,长颈鹿就是麒麟之说广为流传,甚至今天的日语仍称长颈鹿为麒麟。今天中国人虽然很少这么称呼,但这个说法其实并未销声匿迹,在古生物研究领域,仍有人将古长颈鹿译为“古麟”(Paleotragus),将萨摩兽(Samotherium)译为萨摩麟。有趣的是,称长颈鹿为麒麟本是一次逢迎圣王出世的附会,后来竟有了比官方推广更具蛊惑力的所谓“学术”依搌法国汉学家费琅(G.Ferrand)认为,长颈鹿以麒麟为名,是由索马里语“长颈鹿”的giri音译而来,甚至有人因此认为汉语中的麒麟与索马里语giri同源。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巧合,但并不是事实。根据孙机、阎德发《长颈鹿和麒麟》一文考证,郑和等在江苏娄东刘家港天妃宫所刻《通番事迹记》和在福建长乐南山寺所刻《天妃之神灵应记》二文,都说“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祖剌法”显然是阿拉伯语“长颈鹿”zurafa的音译,可见郑和等人听到的长颈鹿的“番名”并非音似“麒麟”的索马里语giri。马欢《瀛涯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都明确记载阿丹国“说阿剌必语”(阿拉伯语),正与此吻合。郑和等人之所以以番名而取“麒麟”,当然是为讨皇帝欢心,继续支持下西洋而苦心孤诣谋划的,而皇帝当然也乐得讨一个“明君”的美誉。诚如孙、阎二人所言,若当时郑和等以“祖剌法”之名奏报,长颈鹿可能已经和一起带回来的“长角马哈兽”(非洲大羚羊)一样寂寂无闻了,而这样的下西洋对皇帝的吸引力也必然大大降低。
      明代以长颈鹿为麒麟只是附会神话,但根据先秦典籍记载,麒麟却并非神话生物,而是确实存在的自然生物。
      “六经”之一的《春秋》记录的是周朝鲁国的国史,由孔子修订而成,其中就记载了2500年前的哀公十四年曾捕获麒麟:
      春,西狩获麟。
      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春,鲁国捕获麒麟。但这次意外收获不是王公巡狩,而是一次私猎。
      《左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叔孙氏,鲁国“三桓”之一,是凌驾于公室的实权者;虞人,守苑囿之吏也,就是掌管君王动物园的职官,看来是要人工饲养。麒麟为祥瑞之兽,为什么自己的车夫捕获了麒麟,叔孙氏会认为不祥呢?《孔子家语》详细地记录了前因后果:
      叔孙氏之车士,曰子姐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
      从这个记载看,子组商和叔孙氏显然都不认识麒麟。子组商因为恐惧或者猎奇邀功,弄断了麒麟的前左足,叔孙氏不知道这是什么怪兽,觉得不吉利,就丢弃在城外任其自生自灭,并向孔子咨询。孔子去看了后确认是麒麟,而叔孙氏显然知道麒麟是嘉瑞,于是把它带回了苑囿饲养。
      所以,孔夫子虽然动辄谈仁说礼颇为啰唆,但在当时绝对属于博学家,即便他说猎物是麒麟是附会,甚至是乱编的,但是“三桓”遇到不识之怪兽时能首先想到问他,也可证明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看上去这就是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的保护动物的小事,特意记录到《春秋》中,显然是因为捕获的是麒麟。但孔子为什么看到麒麟后会哭呢?对这个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同样好奇:
      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
      麒麟出世,是因为天下有明王仁君,但春秋时已礼崩乐坏,麒麟在这时候出世只会被伤害——而且竟是被卑微之采薪车夫伤害!孔夫子所哭者,不是麒麟,而是其时其世;睹麟而泣,实为哀道不行,德泽不洽。
      孔子是如此悲伤,甚至唱了一首歌:
      《孔丛子》:叔孙氏之车子钮商,樵于野而获麟焉,众莫之识,以为之不祥,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曰:“麋而肉角,岂天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将观焉。”遂泣曰:“予之于人犹麟,仁兽出而死,吾道穷矣。”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鳞兮鳞兮我心忧。”
      这件事对孔子的刺激是巨大的,他整理《春秋》一书,就是由此而发,以求明素王之道而示后人。另一说是孔子悲周道之不典而作《春秋》,至获麟而悲愤绝笔,故《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从孔子的年龄看,此说更可信。但无论何说,古人称《春秋》为《麟经》或《麟史》,总归因为此事。
      在这个事件中,有时间,有人物,有则因,有后果,可以说,作为一个事件的诸要素均齐备翔实,可以确信孔子时代的“麒麟”一词指的是某种真实的生物。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次捕获麒麟的记载。《汉书·武帝纪》载:
      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其中的年号“元狩”,就是因为狩获“白麟”而名。但根据描述,汉武帝狩到的白麟和叔孙氏狩到的麒麟长得并不一样:
      《汉书》:…获白麟,一角而五蹄。
      长着一只角已经够怪了,竟然还有五只蹄子,而且还是白色的…除非是角、蹄和毛色同时畸形变异,否则现实中不可能有这种生物。考虑到汉代极度迷信祥瑞吉兆,这一记录很可能被夸大了,是为恭维汉武帝而强行附会传说中遇明王而降瑞的麒麟。汉武帝捕获的,极可能是一头白化的普通驼鹿。
      驼鹿体型似牛,头大颈短,喉部下方生有一条下垂的肉柱,上面长着长毛,称为颔囊,雄兽尤为发达,看起来恰似一条蘖生的腿,故称“五蹄”。驼鹿体色棕黄,但也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生出全身白毛的“白化驼鹿”,自古被视为神灵。驼鹿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高的鹿,体长能达到三米,体重最大可达一吨。驼鹿还有鹿类中最大的角,而且并不分支,是独特的扁平掌形,这可能就是《汉书》称其“一角”的原因。
      但和大部分鹿类一样,驼鹿尾巴很短,只有7至10厘米,而中国先秦典籍记载中的麒麟,则长着长长的“牛尾”,汉武帝所获白麟更可能是驼鹿,而非真正的“麒麟”。
      《尔雅·释兽》:麖:麕身,牛尾,一角。
      磨即麟,常用于野生动物名,经典指仁兽时则多写作“麟”。作为对麒麟外形特征的最早描述,《尔雅》中记载的这三个特征始终被后世忠实地延续了下来,只是偶有因字形相近、传抄失误而将“麕身”写作“麇身”或者“麋身”,但总归是长着牛尾的鹿属。
      鹿类中唯一长尾巴的是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能达到60至75厘米,所以才会有“头似马,角似鹿,颈似骑,尾似驴”的“四不像”之名。但麋鹿是典型的多杈鹿角,怎么也不会被称为“一角”。
      那么,哀公十四年所获的麒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孔子家语》中进载麒麟是“有麇而角者”,但这句话毛病很大。“有麇而角”则麇无角,一般认为是今天的猜(Hydropotesinermis),但从字形上看,甲骨文中的“麇”字无角而腹下有“禾”,我更倾向于毛树坚先生在《甲骨文中有关野生动物的记述》中的观点,即“禾”为“香”字省文,这种省写在甲骨文中并非孤例,腹下有香,即麝。如此,甲骨文所记字形特征与真实动物精准对应,形意皆通。麝与獐外形极似,均无角而有獠牙,在今分类学上却差异极大,獐为鹿科獐属动物,而麝不是鹿,属于独立的麝科。“有麇而角”的动物,从文字上看应该是一种同时长着獠牙和角的似鹿动物,只有鹿科麂属动物有此特点。
      这样看来似乎麒麟的身份非常确定了,但这却完全于理不合。麂类并不罕见,属于常见狩猎对象,叔孙氏不可能不识;麂类体型小而柔弱,不会伤了就觉得不祥;而且在《左传》等记载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描写,麒麟必另有他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古籍中寻找麒麟外形的记录。


      IP属地:浙江3楼2018-01-14 14:21
      回复
        西汉刘向《说苑办物》记载的麒麟形象与《尔雅》基本一致:
        …麒麟麇身、牛尾,圆顶一角,合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有质文也,幽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仪容。
        除开麇身、牛尾、一角,麒麟还多了“圆顶”的特征,显然现实中是没有这样的真实生物的。考虑到后面那么多附会仁德的描述,“圆顶”也变得同样不可信了。
        《说文解字》虽然将麒麟释为“麒”和“麟”两种不同的动物,但对作为动物的麒麟的特征描述同样与《尔雅》一脉相承:
        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
        麟,大牝鹿也。
        有趣的是,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说这里搞错了公母:
        麟,大牡鹿也。“牡”各本及《集韵》《类篇》皆讹“牝”。
        其实公母均无所谓,重点是麋身、牛尾、一角的形象在各典籍记载中基本一致。因为这个记载,有些学者认为独角犀就是麒麟的原型。事实上,早在宋代就曾经发生过将犀牛作为麒麟献给帝王的事情,只是相对于明朝皇帝把长颈鹿当麒麟的自欺欺人,宋朝皇帝要老实得多。
        北宋文学家范镇亲历了这件事,并将其记录在了他的《东斋记事》中:
        嘉佑中,交趾贡麒麟二,予尝于殿庭中与观,状如水牛,身披肉甲,鼻端一角,食生刍果瓜。每饲之,必先以杖击其角,然后食之。是时,中外言非麟者众,田元均况为枢密使,言非麟,又历引诸书所载形状,皆无此兽,恐为远人所期,卒以为异兽诏答之。
        从描述看,交趾(越南)所献的显然是独角的爪哇犀,附会麒麟之名上贡,立刻被广泛质疑。的确,独角犀牛是唯一的陆生独角哺乳动物,也的确长着牛尾,但因此就认为犀牛是麒麟显然是欠妥的。首先,在所有的典籍记载里,麒麟一直是体型似鹿(故;写作“麒麟”)或者似马(故写作“骐麟”),并不说是牛身;其次,中国一直有犀牛生存,汉代以前甚至生活在中原地区,古人不会不识犀牛,范镇所记“中外言非麟者众”便是证明,最终之所以称“异兽”,恐怕只是涉及邦交而给对方留面子;再次,犀牛有双角犀,且亦生存于中国,中国人不会单将独角犀视为神兽而无视双角犀。此外,麒麟还有一个被历代典籍一致认可的特征:
        晋·郭璞注《尔雅》:角头有肉。
        东汉·郑玄《毛诗笺》: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
        东汉·何休注《公羊传》: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角端有肉,而且“有武而不用”。
        像其他鹿类或者牛、羊那样用角抵,因此才被引寓君王有德。这一特征,显然和独角犀不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麒麟会被写作“一角”——是“肉角”之误。
        后世的其他补充记录也证明麒麟和独角犀差异巨大。
        《左传正义》引西汉《京房易传》: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
        东汉《牟子·理惑论》:麇身牛尾,鹿蹄马背。
        魏·张揖《广雅》:狼题肉角。
        西晋·孔晁注《逸周书·王会解》:麟似鹿,牛尾,一角,马蹄也。
        《太平御览》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征祥说》:麇身牛尾,狼头一角,黄色马足也。
        在这些补充记载中,主要是增加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记载:
        第一,和马类比,有马蹄、马背、马足之说。麒麟虽怪异,但基本可以确定是有角动物,而所有长着“马蹄”的动物即奇蹄目马科动物都不生角,可以确定马蹄之说有误,当为“马足”之讹。至于马背之说,实在不能称为特征。
        第二,多了狼头、狼额之说。显然也是错误的。有角动物皆食草,绝对不可能长着食肉目的脑袋,而狼额并无明显区别于其他犬科的独特之处。但从多处记载“额”“题”“头”看,麒麟之额,似乎颇有独特处。
        第三,黄色。食草动物中少有五彩斑斓的动物,《京房易传》中说“有五彩,腹下黄”,可知只是局部“五彩”,而且很可能是指不同层次的黄色。
        第四,长得高大。《京房易传》称其身高“丈二”,合今天的2.7米左右,较家马还高。虽说仅其一家有此说,但京房开创京氏易学,得汉元帝信任,所言当有所据,考虑到叔孙氏获麟后以为不祥,若是小兽当不必如此,因此此说可做参照。
        在以上这些特征之外,典籍中的其他记载大同小异,多是以上记录的混合:
        《太平御览》引《说文解字》:仁兽也,马身,肉角,牛尾。
        唐·徐坚《初学记》引《孝经古契》:如麇,羊头,头上有角,其末有肉。
        宋·陆佃《埤雅》:狼额,赤目,五蹄。
        《太平御览》所引《说文解字》与今文差异颇大,古籍考据之难可见一斑:“羊头”虽比“狼头”可信,特征却并不突出;至于《埤雅》中的“五蹄”,显然是武帝获白麟的混杂。
        以上这些线索看似混杂,但如果思维清晰且开放的话,麒麟的原型已经呼之欲出了。
        麒麟就是——长颈鹿?!
        怎么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不是说郑和只是拍皇帝马屁附会吗?
        是的,这个答案的确出乎意料,但这是抛开所有明代证据,根据古籍描述得出的。而且一旦将长颈鹿与麒麟的历史记载相对照,就会发现竟然十分吻合:长颈鹿虽然不属于鹿科,但毕竟与鹿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称状如麕、鹿;长颈鹿尾长,尾端有黑色簇毛,似牛尾。
        最令人疑惑也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长颈鹿的角。哺乳动物的角一共有五种:牛羊类中空的以角质鞘为主的“洞角”;鹿类实心的骨质“实角”;介于洞角和实角之间的“叉角羚角”;犀牛类由表皮角质层纤维组成的“表皮角”;以及唯一没有“特殊成分”,由皮肤和骨构成的“长颈鹿角”。长颈鹿角其实是包覆着皮肤和绒毛的骨突,也就是所谓的“肉角”,这是长颈鹿科动物的独有特征,现存动物中只有长颈鹿和獾咖披如此。其实仅凭这一点,已经可以大大缩小麒麟真身的范围了。
        关于“麒麟”的其他记录也符合长颈鹿的特点:长颈鹿四肢修长,正似“马足”;长颈鹿全身黄色斑纹,符合“黄色”之说,而且这些网状斑纹内部颜色深浅不一,说“五彩”也能勉强接受…
        一切看起来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一这么说来,麒麟难道真是长颈鹿?!
        我当然不会这样就接受了这个结果,即便是普通异兽也不会这么简单粗暴地接受,何况是麒麟。这个结果必须慎之又慎,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验证,才能令我信服。
        没想到的是,长颈鹿顺利通过了所有的验证。
        未完待续


        IP属地:浙江4楼2018-01-14 14:23
        收起回复
          =====================================End=============================


          IP属地:浙江5楼2018-01-14 14:24
          回复
            好久没看,超好看了,之前,13/14/15年的一本没断
            现在有几个疑问,1。超好看停刊了吗。2。为什么章恰尔要改雨露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14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