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树洞小窝吧 关注:21贴子:1,333
  • 13回复贴,共1

被阉割的失落部分–大他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拉康的他者(autre/other)说是别具一格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拉康就开始使用他者一词。起先,他并没有区分小他者和大他者(Autre/Other)。 以他自己的说明,他的他者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主体是通过对别人的言说来承担起他的历史,这就是新的方法的基本思想。弗洛伊德将这个新方法命名为精神分析法。” 这似乎是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即是他者理论的内里逻辑。对此,我们需要一些更进一步的分析。 拉康认为,他者的理论涉及到“我们存在的核心”问题,即对我们自己存在的反思。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许多人都已经用那个‘认识你自己’的无用格言这样做了,弗洛伊德要求我们重新检查的是通向这个核心的途径”。他让我们关注的,不是那个可以“成为认识对象的东西”,而是他所说的“造成我的存在的那个东西”。弗洛伊德不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个传统心理学和哲学研究的“我的规规矩矩的个性”,而是让我们留心“我的任性使气,我的怪癖,我的恐惧以及我的迷恋”,因为这些非意识对象的现象才会透露出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我恰恰是一个并不是我的他者很阴险地构成的。 “自我是在由无意识决定的新的主体布局中根据他者而构成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做点分析。在精神分析中,精神病患者总是通过向分析者的言说来疏通自己已经梗阻的历史心路,而分析者则要通过言说找到病人心中的那个不是他意识层面的伤痛融点和阴影。“对别人的言说”,在弗洛伊德这里是面对不说话的分析者(聆听者)。分析者必须不在, 我们隐去自己;我们不让他得到他在对话者脸上寻找的那种兴趣、同情和反应;我们避免显示任何个人的好恶。我们不作任何表露;我们将自己非个性化;我们的目的是使对方面对一个理想的沉静。 我们的消隐,是让病人在无人的情境下,让被意识压抑的无意识来言说,我们是在等待一个不是病人自己却又在时时迫害着他的另一个非主体形象的出现,病人像是自言自语,但他始终在对着一个不是分析者的“他”倾诉、告白、讨好和求饶,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他”就是拉康所说的大写的他者。拉康说,对病人来说,“即使他是‘独白’,他也是对着那个大写的他者讲的。这个他者的理论我们已经加强了。过去我们只使用主体间性这个术语,这个他者有助于重新启用这个术语”。 弗洛伊德的发现在人身上揭示出其裂缝的彻底的他主性,这个他主性无法再掩盖起来,除非你竭尽欺诈之力。 我维系于他者比维系于自我更甚,因为在我承认的我的本性的
1/3页
深处是他在策动我,那么谁是这个他者呢? 按拉康的说法,这个他者的前身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é),即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类关系,有时被叫做理念或上帝的看不见的力量。“这个他者就是大写的他者,甚至我的谎言也提出这个他者以作为它在其中存在的真理的保证。” 大写的他者“就是那个由讲话的我和听话的他者组成的地方。一个所说的已经就是回答了,而他者决定听一下那一个是否已经讲过话了”。 所以拉康说,“一个‘我’对于相互主体的共同尺度的参照,或者可以说就被当作是他者的他者,即他们相互是他者”。 一个人只能在他人身上认出自己,在此,他者是个象征性语言介体,个人只是通过这个介体才成为人。或者换一句话说,“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 1、 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人。 2、 人们互相认出是人。 3、我断言自己是个人,因为怕人家证明我不是人。 这种认出即是主体际性的言说。“我在言说中寻找的是别人的回答。使我成为主体的,是我的问题。为了使我为他人所认可,我是着眼于将至者而讲出已逝者。为了得到他,我用一个名字来叫他,为了回答我,他必须接受或拒绝这个名字。” 接受或拒绝即是回应,这是列维纳斯的他者观。 还应该说明的,是拉康镜像阶段中的那个小写的他者(拉康用a来表示)。在那里,拉康区分出一个非语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无”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与列维纳斯不同,后者的他者理论中有他人,也有作为面貌和语言的他者,可是列维纳斯并没有区分大写他者和小写他者。这种小他者开始是镜像中那个无语的影像,以后是母亲父亲和其他亲人的面容(列维纳斯的“表情”),还有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伪自我正是在这种种非语言性的另一个(other)对象性关系中被现实地建构和肯定的。这里的非语言即是小写性。并且已经暗合将来他的那个没有被象征化的残渣的对象a。小写他者总是与感性的他人面容为伍的。可是,我们切不可将拉康的他者简单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为介体,但它并不是另一个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里,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个“它”的缺失,以后,大写他者(象征性语言,拉康用A来表示)将是物与人的缺失和死亡。 拉康认为,主体是被言说中的他性建构起来的。主体性何为?“在它所在的地方主体除了构成一个绝对的他者的主体性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绝对的他者即是大写的他者。 大写的他者于是就
2/3页
就是那个由讲话的我和听话的他者组成的地方。一个所说的已经就是回答了,而另一个决定听一下那一个是否讲过话了。反过来,这个地方延伸到主体中所有由言说的法则统治的领域,也就是说远远超过了从自我那儿得到指令的话语的范围。 一切由象征性的语言统治的地方,莫非大写的他者之王土。人类主体、个体性的“我”,其实是被他者蹂躏的伪主体。波微曾经直率地说,拉康的大写他者是“一个易变的和有时混乱的观点”。 我倒不这样看。大写的他者就是在个人之间通过语言和活的言说建立起来的不是我们的另一个我。他者,在英文中的那个other,也可以译成“另一个”。它的存在形态很像黑格尔所说的那个背后的理性之狡计和斯密在市场中的看不见的手。不同的是,它不是我之外的别物,而是被误认为我自己的那个投影。他者是强加给我的非我,可是,我并不知道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暴力,我就认为这是应该中的我。“他者作为绝对,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己可以取消主体的他者,其方式是与主体可由此对他的行动一样,也就是说化成对象来欺骗他。” 由此, 主体最终只有承认,他的存在只是想象的产物,这个产物使他什么都无法肯定。因为在他为他者(pour un autre)重建的工作中,他重新找到了让他把重建当作他者(comme une autre)来做的根本性异化,这异化注定是要由他者(par un autre)来夺走他的重建的。 大写的他者,只是由语言和言说话语构成的象征性的他者。明明是一种外部的东西,却被认定成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做与不做,说与不说都是由这个他者控制的。意识到的被认同为主体,意识不到的由是成为自己更隐秘的无意识。于是,无意识不是什么生发于本我的原欲,而是大写他者的隐性力量。波微有一段表述十分精辟:“无意识是大写他者执行其最隐秘使命的所在,就像一种侵占性力量或间谍组织”。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康那句“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一语才能被理解。无意识不过是他者明目张胆强暴后的隐性牵挂。 在拉康这里,大写的他者是支配一切的神灵,他推动着一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16 05:03回复
    心里好像能扭过来那时可以调整好,但是父亲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再加上他当时对我一些的下狠手,回家露冷脸,***真的受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1-16 05:20
    回复
      我的大他者勾引出来一部分还处于把父系规范外化的人怼,这个人每个都多多少少有点,我只挑严重的怼。和我以前总是找我爹怼架的德行一样。
      这不意味着我和这个世界彻底决裂,对抗逃避吗,说白了也是精神分裂。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16 05:20
      回复
        好像我现在的行动直想找到一个心灵安息之所。自恋比较高的人对我来说没有安全感,讨厌,无理性,不规则,别人说你都这样了还有挽回的余地吗。但是不这样的话正常的心理结构就无法组成。
        是真的无法组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1-16 05:26
        回复
          因为觉得这些人会提前伤害到我所以我会提前敌视他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1-16 05:28
          回复
            早年别人的无理智伤害我,我认为他们***,我的痛苦之处一直留着,但是我特别恶心他们而把自身像他们的一部分分裂在外和他们互怼:看看这就是你们恶心的样子,**一样吧。瞅见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1-16 05:36
            收起回复
              真**涨脸,那些个偷偷读的,除了我之外还有120个老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1-16 05:37
              回复
                镜像”于人的不真实,就像湖中的倒影对那喀索斯一样,它是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我”的位置不在现实中,而是在一种想象界中,在现实中的我的目光注视之下。它是镜像阶段形成的自恋形象(narcis-sistic image)。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我是永远也看不到我自己的。如果借助镜子勉力看到了自己,那么此时那个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了,它变成了外在于自己的一个“像”。
                古希腊人早就意识到人的视像能力及其文化后果,并对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真实性表现出恐惧的怀疑。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俄狄浦斯对自己身世的追寻和人对自己命运的探寻是两条并行线。底比斯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曾警告过俄狄浦斯,指出他无视自己处境的实际情况。忒瑞西阿斯的真正意思是,俄狄浦斯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视觉使他看不到真相,或者说,是对于视线以外的任何东西都充耳不闻。
                俄狄浦斯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的智者,因此被推举为王,并娶了先王拉伊俄斯的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却正因如此而落入命运的陷阱,成为杀父娶母之人。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人”之谜,却对自身之谜一无所知。他清楚地知道那杀父娶母的神喻,但是越是想要挣扎地逃脱,他就越是更深地陷入命运的泥潭。
                解开俄狄浦斯身世之谜的是预言家忒瑞西阿斯。跟俄狄浦斯不同的是,忒瑞西阿斯是个盲人,从这一点上来讲,他似乎已经被光与影所构成的世界遗失,处于从世界中后退一步的位置。在希腊神话中,忒瑞西阿斯是因为得罪了赫拉而被降罪失明。宙斯为了补偿他失明的痛苦,便赐给他“内在的视力”,即预言的能力。他失去了视力,也因此能够避开明眼人被蒙蔽的视觉陷阱,从镜像的封闭领域中脱身,因而能找到真正的位置,使智慧的范围得到无限的延展。忒瑞西阿斯指出了灾难的缘起,俄狄浦斯却无法相信。他对忒瑞西阿斯说:“你的头脑、耳朵和眼睛都是瞎的。”被激怒了的忒瑞西阿斯答道:“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忒瑞西阿斯对俄狄浦斯的命运做出了可怕的预言:“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强烈的对比:一个有眼睛的国王的盲目无知和一个失明的预言家的洞悉一切。
                俄狄浦斯后来曾惊呼“忒瑞西阿斯并不是瞎子,忒瑞西阿斯什么都看得见!”可是面对蜂拥而来的命运的恶作剧,俄狄浦斯自己却受到眼前镜子“面纱”的阻碍,根本不能看穿它。在命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后当他终于明白了真相,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就刺瞎双目,自我流放。在这里,失去双目,就是彻底地断绝了镜像的蒙蔽。虽然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却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视觉。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俄狄浦斯“自行刺瞎双眼,即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的光之外”。置身于光之外,就是远离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镜像的迷惑。没有了镜像的迷惑,俄狄浦斯终于能够获得了认识自我的能力。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自我反思的第一个例证,是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次实现。在女儿安提戈涅的陪伴下,失明、落魄和年迈的俄狄浦斯于自我流放的岁月中历经苦难,却仍旧保持着一种精神的高贵和思想的洞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出戏剧的展开就是“在外表(歪曲和遮蔽)和敞开(真实和存在)之间的一场斗争。”
                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萨有一双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眼睛,谁也无法躲避。著名英雄珀尔修斯克服重重困难,找到美杜萨,利用从女神雅典娜那里得到的一个光亮的铜镜同她作战,并通过铜镜的反光砍下了她的头颅。“铜镜”!这个词语在镜像理论中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珀尔修斯之所以能够砍下美杜萨的头颅,不仅因为他穿了长有翅膀的鞋而善于飞翔,更重要的是他不去正面观看美杜萨的脸,只是通过在铜镜中观察的办法来战胜她。珀尔修斯借用了“镜子”!在镜中,美杜萨石化一切的眼光变得无害。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美杜萨的目光变得无害,是由于此时这目光不再是真实的,而成了镜子中的“虚像”。
                三、他者的陷阱
                他者在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学中是一个与主体息息相关的概念。拉康说,“我把镜像阶段的作用看作是一个建立在机体与现实、内与外的关系基础上的物像作用的特例。”由于自我本质上的内在空虚性,它需要外在的他者不断充实和确认自己。镜像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其它事物也可以有镜像的功能,比如母亲的关注、父亲的权威、家庭中的角色、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语言中的“我”。跟镜像一样,这些外在的关系都可以起到塑造自我的作用,都为主体提供了一个心理的生存空间。
                婴儿在刚刚出生时没有所谓主体的概念,或者说,婴儿的自我认识还是混沌一片,将自我与其周围的一切合而为一。在这个阶段,其最大的认同者是母亲。在6个月到18个月大的这一段时间,镜子的出现使最初的主体概念第一次分解。在这个阶段,当大人抱着孩子照镜子时,孩子会在镜子中认出自己,并最终确认自己。这是主体第一次的本位回归。这次回归的意义在于孩子在意识上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1-16 06:0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1-16 06:1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8-01-16 06:1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1-16 06:18
                      回复
                        压力大的难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1-16 06:33
                        回复
                          这论文是谁写的,好像还可以


                          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8-09-04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