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60贴子:643,859
  • 28回复贴,共1

【讨论】汉末交州(交趾)州治沿革及相关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结合最近的阅读,对交州州治及刺史、郡守的变化做一个梳理,较少码字,水平不高,随时弃坑,欢迎讨论。时间限定在中平元年(184年)之后,到东吴交广分治为止。


IP属地:广东1楼2018-01-16 15:13回复
    一、刺史/牧
    1.贾琮(中平元年六月--约中平三年)(184年6月--约186年)
    (1)“中平元年,交阯屯兵反,执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称"柱天将军"。灵帝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阯刺史......在事三年,为十三州最,征拜议郎。”【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2)“六月......交阯屯兵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自称"柱天将军",遣交阯刺史贾琮讨平之......”【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
    【疑问】
    一个小白问题,史书中“在事三年”,一般是实三年(如中平元年六月至四年六月),还是虚三年(如中平元年六月至三年底),抑或不精确的概指?????
    《大越史记全书》属东汉记结尾处有,“黎文休曰:·······右屬於漢,自癸卯,至丙寅,凡一百四十四年。”至少在越南史家看来,北属东汉时期当止于丙寅年,即中平三年(我不太懂干支纪年,以为既然中平元年为甲子,则丙寅为中平三年),这一年是贾琮与李进的交接时间,“李进我交州人”,此后交州人自己当家做主,即所谓的“士王纪”。


    IP属地:广东3楼2018-01-16 17:23
    收起回复
      三年就是中平元年到中平三年,月份不关键。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16 17:45
      回复(1)
        2.李进(约中平三年--???)(约186年--???)
        (1)“李進(闕)高興人......中平間代賈琮為交趾刺史,奏請依中州例貢士,後阮琴以茂才仕至司隷校尉,交趾人材得與中州同選,實自進始。其子孫蕃衍布在交廣,多仕至大官,高興人遂以客雞為祥比至陳寳焉。(據黄恭交廣記後漢書太平御覧叅修)”【百越先贤志·卷二】
        (2)“琮任事三年,征拜議郎,使李進代之。〈李進我交州人。〉”【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屬東漢紀】
        (3)“庚辰十四年〈漢獻帝協建安五年〉。刺史李進上言於漢帝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建安五年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嘗獎勸遠人。」辭意感切,多所援引。漢帝詔我州之有孝廉、茂才,許除補屬州長吏,不得任中州。進復上疏曰:「所舉孝廉,請與十二州博士以人才專對。」而有司恐遠人虛誕,毀折中朝,不許。時我越人李琴〈琴交州人〉宿衛在台,遂邀鄉人卜龍等五六人,當正元萬國朝會之日,俯伏殿庭曰:「皇恩不均。」有司問其故。琴曰:「南越遷遠,不為皇天所覆,后土所載。故甘雨不降,涼風不飛。」辭意懇苦。詔慰勞之,以我茂才一人為夏陽令,孝廉一人為六合令。後李琴仕至司隸校尉,張重為金城太守。則我越人才得與漢人同選者,李琴、李進有以開之也。〈重日南人。初入洛。正旦大會,晉明帝曰:「日南北視日耶?」重對曰:「今郡有雲中者,不必有其實。至於風氣暄暖,仰見日影,在生民之上,則有之矣。」”【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士王紀】
        (4)“張重字仲篤合浦人篤學善言嶺表望士刺史推擇為日南郡從事上計入洛明帝訝其么麽問之曰何郡小吏重抗聲對曰臣日南計吏非小吏也陛下欲得其才抑將稱骨度肉也帝善其對正旦大會帝問曰日南郡北向視日耶重對曰郡有雲中金城不必皆有其寔日南日亦俱出於東爾至於風氣暄暖日影仰當官民居止随情面向東西南北廻背無定所謂日域在南者也帝益善之賜以金帛自此上計召對皆有賞焉(據范泰古今善言太平御覧水經注叅修)”【百越先贤志·卷二】
        【小结】由(1)(2)可知李进在贾琮之后,约中平三年始任交趾刺史。(3)则说李进在建安五年仍在任,仅此《士王纪》一处孤证,且与《属东汉纪》等史料矛盾,颇不可信,视为扯淡。至于李进在任下限,暂未找到记载。
        【疑问一】李进,交州高兴人,任交趾刺史,是否违反“三互法”等回避制度?东汉的回避制度似乎非常严格,朝廷宁缺毋滥,以至于地方职位空缺。类似李进的先例还有么???
        【疑问二】李琴、阮琴何时、何许人?
        由(3)可知李琴在李进上书时,为交州积极争取“人才同选”,后“仕至司隶校尉”;而(1)可佐证李进确有奏请“人才与中州同选”的举动,但是“以茂才仕至司隷校尉”者乃阮琴而非李琴。阮琴、李琴是否为一人?!如为一人,李琴先宿卫在台又被举为茂才走上仕途,说不说的通,有无类似例子???李琴/阮琴为司隶校尉,此事除《大越史记全书》与《百越先贤志》外还有靠谱记载么?
        【疑问三】张重何时、何许人?
        由(3)可知,张重乃李进上书后担任金城太守,又与晋明帝讨论过地理。据(4)可知,日南郡从事张重曾与明帝讨论地理,此应为汉明帝。有无金城太守张重的其他记载?与日南郡从事张重是否为一人?


        IP属地:广东6楼2018-01-16 20:24
        收起回复
          3.朱符(约中平六年八月后--建安二年)(约189年8月后--197年)
          (1)“......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乃表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黄+有)领九真太守,(黄+有)弟武,领南海太守。”【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2)“丁卯元年〈漢中平四年〉......時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士王紀】
          (3)“是岁,繇屯彭泽,又使融助皓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许子将谓繇曰:"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融到,果诈杀皓,代领郡事。”【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裴注,引献帝春秋】
          (4)“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裴注,引献帝春秋】
          (5)“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6)“.......牧弟为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时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牟子理惑论】
          (7)“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吏,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8)“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艺文类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
          (9)“时,董卓擅政,以俊隽宿将,外甚亲纳而心实忌。及关东兵盛,卓惧,数请公卿会议,徙都长安,俊辄止之。卓虽恶俊异己,然贪其名重,乃表迁太仆,以为己副。”【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10)“八月.......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11)“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珌、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与袁绍之徒十余人,各兴义兵,同盟讨卓,而伍琼、周珌阴为内主。”【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小结一】朱符在任上限
          由(1)知,朱符任交州刺史上限可能在董卓之乱时,由(9)可推测,董卓对朱儁外亲内忌,可能通过任命其子朱符来结交笼络,我猜测其任命或与韩馥、刘岱等刺史同时。由(10)(11)知,董卓于中平六年八月入京,初平元年韩馥等已经到官兴兵讨董,故朱符等任命时间约在中平六年内,八月之后。如此来算,李进任期三年左右,符合常规。
          而(2)所谓中平四年朱符被害的描述过早,且与李进任职时间冲突,不足采信。
          【小结二】朱符在任下限
          由(3)(4)(5)(6)知,朱符之弟朱皓于建安二年(197年)为笮融所杀,其时朱符尚在任,欲报仇。由(7)(8)知,朱符后任为张津,交接之时盖为建安二年。


          IP属地:广东7楼2018-01-16 22:10
          收起回复
            4.张津(建安二年----约建安十三年前)(197年--约208年前)
            (1)“交州刺史,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汉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县。及分为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领郡八,县五十三,户一万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万。”【宋书·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益州宁州广州交州越州】
            (2)“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土燮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晋书·卷一十五志第五 地理下 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3)“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艺文类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
            (4)及漢帝遣張津為刺史〈津守任在漢建安六年〉,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巾,皷琴燒香,讀道書,云可以助化。為其將區景所殺。而荊州牧劉表遣零陵令賴恭代津。【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士王紀】
            (5)臣松之案:太康八年,广州大中正王范上交广二州春秋。建安六年,张津犹为交州牧。江表传之虚如志林所云。【三国志·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小结一】&【疑问一】张津在任上限不同记载的粗略分析------建安二年最可取
            A. (1)《宋书》言建安八年(203年)交趾改交州,(2)《晋书》言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交趾改交州、刺史改州牧。
            问题是,从史书行文习惯上说,“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可否作“始任刺史”理解?能否理解为只是强调“建安八年,张津已经在任”的状态?但至少可知,建安八年,张津在任上限不晚于建安八年。
            B. (3)《交广记》言建安二年(197年)“张津为刺史”,且同年刺史改州牧。
            问题与A同,如何理解“张津为刺史”?但至少可知张津在任上限不晚于建安二年。
            C. (4)明言张津守任于建安六年(201年)。问题在于,“守任在汉建安六年”是说始任时间么?且《大越史记全书》此记载为〈〉内注释,也不知其出处何在?念及该书一贯尿性,感觉不靠谱。
            D. (5)裴松之引《交广春秋》驳江表传,同时明确张津建安六年(201年)已为交州牧。结合B“不晚于建安二年”的记载以及前文关于朱符“建安二年仍在任欲为朱皓报仇”的结论,张津上限最可能为建安二年(197年)。
            问题是,关于《交广春秋》,我没找到啥记载或辑佚,只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西晋王范《交广春秋》考述”的文章,不知各位有没有其他发现?


            IP属地:广东8楼2018-01-18 13:14
            回复